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隋文帝创科举制招延人才》谋略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8日 阅读:112 评论:0

科举制是隋文帝首创的仕进制度,到唐朝进一步完备化,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朝。

在君主专制的国家中,君主是国家机器的首脑,官吏是国家机器的骨干。官吏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统治阶级能否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统治。因此,采用什么谋略来培养和选拔人才,是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的问题,所以都建立了相应的仕进制度。奴隶社会采用世官制,春秋战国时则采用招贤、养士和军功、吏进的办法。到两汉时发展为察举征辟制。三国曹魏打破世族对选官的垄断权,实行九品中正制。到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成为有利于门阀长期垄断仕途,压制庶族地主,妨害中央集权的仕进制度。隋朝统一后,为了更广泛地招延人才,加强中央集权,杨坚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皇七年(587年)设秀才科,不问门第,只论才学,每州岁贡三人,由朝廷考试授官。开皇十八年(598年)又实行六品以上官员全部由吏部铨选。从此地方各级机构的属官,全部要由朝廷委任。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奠定。采用科举制来选拔人才,改变了过去门阀世族把持选举的弊端,削弱了地方世族的势力,有利于朝廷集中掌握用人大权,使皇权得以加强。通过科举取士,可以选拔出地主阶级中的精干人才,朝廷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实行“任人唯贤”,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科举取士到唐朝进一步发展和完备。科举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每年举行,其中以进士科最为热门,唐中叶以后的不少宰相、尚书都是进士出身。士人学子为了考进士,有的从少年考到白头,50岁能考中的还算年轻,考进士成为读书人追求的目标。为了考取进士做官,他们只得安于寒窗苦读,循规蹈矩的服从于朝廷。唐人有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进士科为有真才实学的士人铺垫了进身的阶梯,扩大了庶族地主参政掌权的机会。唐太宗看到榜下的进士鱼贯而过时,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

科举取士为历代统治者招揽了大批有用的人才,在当时起了积极的作用。到明清以后,科举制日益僵化腐败,但仍不失为笼络士人、扩大统治基础的上策。尽管历代仕进制度在不断地演变,但是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科举取士在我国封建社会施行了近千年,其影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296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