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司马光以德为主的用人之术》谋略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8日 阅读:125 评论:0

司马光(1019—1085年),陕西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官至尚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编了《资治通鉴》。他为官清正,主张以仁义礼节信义治国治民,是王安石变法时的反对派领袖。在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入朝理政。他认为王安石变法所以失败是由于用人不当,重用了一批有才少德的“小人”。所以,他在用人上和王安石也是相反的,主张先用老成持重,有德行的人。他认为德是才的统帅,这就形成了他用人的思想特点。

司马光认为,用人是治理国家的首要问题,因此主张重用贤能。但是,如何才能辨别贤能人才呢?他有着独特的标准。他说:“才”和“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笼统地称为“贤”。因为,“智愚勇怯”是才能的表现,“善恶逆顺”是品德的反映。前者属于素质,后者属于品质。他对才和德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也就是说,“才”是“德”的依据,“德”是“才”的统帅。他还以人的“指”和“掌”来比喻“才”和“德”,以此说明“才”永远是受“德”支配的。根据这种认识,他以德、才的差异对人材进行了分类:“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在这四种人中,圣人不多见,愚人不足虑,唯有君子和小人最难得分辨。他识别君子、小人的标准是“君子修身治心则与人共其名,志得欲从则与人共其利。”(《传家集》)而小人则恰恰相反,属于心地狭窄,嫉贤妒能,争名夺利的一类。基于这一点,他把德胜才、才胜德的人分为君子和小人,所以他在用人谋略上就提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这就是说,用人首先是要用圣人,其次则用“德胜才”的君子,不得已时情愿用“才德俱无”的愚人,也不能用“才胜德”的小人。他认为,愚人即使想干坏事,因无能也就干不成了;而小人有智力,只要想做坏事就能做成,用了他们以后,就等于如虎添翼。所以,司马光说:“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司马光用有才的小人,不如用无才的庸人的谋略,是一种用“奴才”而不是用人才的用人思想,是典型的封建儒家传统思想。当然,在用人谋略上“重才不重德”和“重德不重才”都是片面的。但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治家都会有所偏重,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293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