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舍法是教育谋略。由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王安石提出。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参知政事,在宋神宗支持下,积极变法,推行新政。他站在中小地主阶级立场上,为扭转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革新,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三舍法,正是王安石执政后大力进行整顿和改革学校教育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认为,要培养造就有用人才,必须改革和发展学校教育。他执政后,把整顿和改革教育的重点首先放在改革太学上,订立了太学新制,在太学改行三舍法。其主要内容是:首先,整顿太学教师队伍,明确职责和要求,建立赏罚制度。规定除主管官外,太学置直讲十员,每二人主讲一经。对‘教导有方”的学官予以提升,“职事不修”者则予以贬黜。学官教学成绩的评定,则根据所教学生“行、艺、进、退”人数的多寡加以评定。其次,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凡始入太学的学生在外舍学习,称外舍生,初名额不限,后定额二千。外舍生每月考试一次,年终会试一次,凡成绩列入一、二等者,升入内舍,称为内舍生。内舍生额熙宁时为二百人,元丰时增为三百人。内舍生每两年升级一次,学满两年时,由学官按贡举手续进行考试,如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可升入上舍,称上舍生。上舍生名额仅百人。上舍生学习两年后进行毕业考试,评定成绩分三等:操行和学业皆优者为上等;一优一平者为中等;两平或一优一否者为下等。上等者即授官职;中等者,免礼部试;下等者,免解试。
三舍法的实行,在当时对于提高太学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改善太学的教学状况,起了一定的作用。宋代的学术文化和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超越前代,王安石改革太学的三舍法无疑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舍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对后世有借鉴意义:第一、它将养士与取士统归于学校,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明确了学校教育在社会生活和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它把学业和品德、平时成绩和某一阶段的总成绩结合起来考察学生,符合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第三,它把学行优劣和任用情况联系起来,有利于克服人们的侥幸心理和种种作弊行为,这点在今日也不乏现实意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288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25主编
2023-01-07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23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2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