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孔子倡正名》谋略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8日 阅读:123 评论:0

倡正名是孔子的政治谋略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的谋略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于贫贱中长大,曾当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小吏,也曾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司寇等职,以后周游列国14年,宣传他的治国思想和韬略,晚年致力于教育。孔子死后,学生们把他的言论编为《论语》一书,成为中国谋略宝库之中的瑰宝。“倡正名”就是孔子的政治谋略思想之一。

春秋末期“礼坏乐崩”,政治上变乱和社会动荡愈演愈烈。周天子已失去号召各国诸侯的能力,相反出现了晋文公召周天子的事情。本来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变而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在当时,当臣子的杀国君,做儿子的杀父亲,已是屡见不鲜。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八佾”是64人的舞乐,本是周朝天子用的,而身为天子下面的大夫季氏竟也用64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些社会现象,在孔子看来是不可容忍的。

孔子认为,要匡正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秩序,必须从“正名”开始。所谓“名”是指以周礼为准绳的名分规定。“正名”就是对不符合名分规定的现象,通过教与刑并施,给予纠正,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意思是:君要象个君,臣要象个臣,父要象个父,子要象个子,各人都要遵守自己的名分地位,不得僭越。孔子把社会严格地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天子居于最高地位。不同层次的人都要安于他们已有的社会地位,不能有非分之念,如果有越轨的行为,就会受到社会众多人的谴责。在孔子看来,在统治阶级内部如果人人都按照他的社会地位去做应该做的事,那么就不会你争我夺,社会就能长治久安了。

孔子的这一倡正名的谋略,本来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制,但上下尊卑的等级制也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起了积极作用;在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成了历代封建帝王实施统治的法宝。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259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