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取士是隋代建立并延续至清末的取士制度,是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培养训练人才的谋略。魏晋至隋以前,以维护政治特权为目的的“九品中正”选举办法,随着士族地主地位的下降和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陷入了困境。隋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了诸多措施,科举制度的建立,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利用考试方法挑选人才的策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般地主参加政权的要求,也使平民百姓做官有了机会,而且最大限度地将选士大权集中在了最高统治者手中。同时并行的“门荫”等优惠措施,又使贵族地主保持了沿袭高级官职的特权,从而缓解了贵族与一般地主甚至百姓之间的矛盾。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设置的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取士制度的建立。自唐以降,直至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有1300年之久。科举以考试取士,应考者有中央及各地方官学出身的“生徒”,也有经各级地方政府考送的“乡贡”,都要到礼部参加考试。有时帝王还亲自下诏“制举”,以取“非常之才”。考试的方法有“口试、帖经(将经书中任意选出一行,用纸帖盖数字,由应试者填补)、墨义(用笔试回答一个问题)、策问、诗赋”。常设的科目有:秀才(即通才之秀者,不是明清时代为生员代称的“秀才”)、明经(主要考经义)、进士(主要考赋,注重文彩)、明法、明书、明算六科,还有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道举、童子科等一些非常设的科目。
由于学校所培养出的学生是以参加科举考试为目标,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方法和考试内容对学校教育就产生了直接影响。明经和进士两科是科举常设科目中最受重视的,学校受其影响也就最大。明经科的设置,使各种经学迅速发展,但为了应考,学生往往只重记诵而不求义理;进士科的设置,则使诗赋繁荣,成为后来历代诗赋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助长了注重文辞,脱离实际的学风。
同选举制相比,科举制是要凭真才实学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打破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界限,不仅使寒门地主,甚至平民百姓也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对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是起过进步作用的。然而,为了金榜题名,考生中也有一些人不惜托关系,跑门路,甚至考试舞弊或贿赂考官;考官中循私舞弊,收受贿赂者也大有人在。更可悲的是,学子们为了在狭窄的仕途上拼命挣扎,皓首穷经,许多人竟至老死于文场而无所恨。诚如赵嘏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257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