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毁车败狄》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8日 阅读:113 评论:0

春秋后期,晋将魏舒在不起眼的太原御戎之战中,“毁车以为行”,大败戎狄族,从而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春秋中期以后,随着井田制的崩溃,商周以来车战所依赖的道路系统遭到了破坏;大批从井田制下解放出来的奴隶涌进军队,使得兵车独尊的地位大大动摇了,步战代替车战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元前541年,山戎无终部落联络多伙狄部向晋国骚扰。晋君闻讯,派荀吴和魏舒率军向大卤(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约25公里)开进,阻止戎狄部落的侵扰。当晋国的战车在步族的簇拥下隆隆地接近战场时,因战场地形狭险,旷无道路,笨重呆板的兵车既无法展开接敌,又无法驰驱回旋,根本谈不上抵御狄兵的步战;而密集的戎狄步兵,越壕过堑,行动便捷,个个挥舞着盾、戈,依托有利地形,作好了围攻晋军的准备。根据这些情况,魏舒向中行将荀吴建议说:“彼徒我车,所遇又厄,以什共车,必克。困诸厄,又克。”(《左传·昭公元年》)就是说,前面地形险峻,不便车战,而对方尽是步卒,我方却以车战为主,两相交锋,必然于我不利。如果我们以步卒十人当一车之用,便可变被动为主动。如再抢先困敌于厄地,戎狄必败无疑。魏舒的建议得到了荀吴的首肯。

于是,魏舒首先弃车为步,顺利完成车战向步战的过渡。他命令晋军全部甲士(军队中的小军官,一般由身份较低的小贵族充任)下车为徒,并对不肯下车为徒,深恐有失贵族身份的甲士,立即下令斩首示众,使全军慑服。其次,对改革后的晋军进行合理编组,迅速完成迎敌的布势。魏舒根据作战需要和战场的地理形势,把下车为徒的甲士与原有的轻装徒兵混合编组,使原来以两、伍、专、参、偏为编组的车战阵形,变为以前锋、后卫、左翼、右翼、前拒为编组的步战阵形,增强了部队的机动灵活性和整体作战的能力。第三、前锋诱敌入阵,五阵配合败狄。经魏舒改组后的晋军阵形,形成了五个大小不等,任务不同而又互相衔接成倚角之势的方阵,“五阵”中最前列的方阵,仅有五十人,是为诱狄人入阵而设。戎狄步卒原定以卒击车,但见晋军弃车为步,以为有机可乘,便冒然冲击而来;魏舒见狄人中计,乃下令方阵进攻,使昔日剽悍凶勇的戎狄步兵如泥牛入海,施展不开,遂大败而回。

魏舒“毁车败狄”之谋,吹响了变革旧的军事制度的第一声号角,开了古代车战向步战转变的先河,引起了春秋诸国普遍的关注和兴趣,推动了春秋时期军事领域的改革。“毁车败狄”也成为后世兵家进行军事改革的楷模,并从中得到深刻的启发。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248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