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存在主义这是一种发展哲学的思谋。海德格尔(1889—1976年)于1927年写下了他著名
的、也是极为难读的著作《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是世人公认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而《存在和时间》则是他的存在主义思想的系统表述。
大概十九世纪中叶,更准确地说是1848年,是欧洲由崇尚理性转向信奉非理性的分界线。1848年欧洲革命后,至少在德国,叔本华的思想较黑格尔占了上峰。历史前进到20世纪,各种非理性思潮纷纷亮相。这时期,尼采、基尔凯戈尔、弗洛伊德的名字深入人心。这种现象背后深藏着的社会心理便是:人们普遍对自身生存处境产生困惑、不满,徬徨及悲观。人们内心里渴望一种思想能解释生存的状态,并且有指路的效用。海德格尔的哲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可以说,海德格尔的思想第一次较完整、较深入地将人的生存状态描叙、分析出来。海德格尔运用的是他自创的一套哲学语言对人的生存状态作了比较精细的分析。他的这一套分析构成了对人思考 的本体论,所以成为后世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首先,海德格尔反对将人的某种属性规定为本质,认为这样的话,就突出了本质而忘记了存在。其实,存在才是人最根本的东西。从而“在”(Sein)的概念出现了。“在”是最原始的可能性,它为人领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指使人以一种方式存在,于是人获得了存在的最本体状态,海德格尔称之为亲在”(Dasein),“亲在”又有两重状态:一是本真状态,一是非本真状态。前者永远处于变化运动中,表现为各种可能性,而后者是各种可能性的实现。
海德格尔的思想进行到这一步,便转向了为世人最倾心的非本真状态的分析上来了。
“亲在”即在世,与世界共为一体,而且与他人的“亲在”共在,如此形成关系网络,其特点是“烦”,所以,人在世的即“烦”。这种“烦”又让人生“畏”。烦和畏是人存在的两种根本情绪。
无疑,海德格尔尽管语言深奥繁复,但他对人在世的生存状态的把握还是很恰切的,所以他投合了当时人们的心理。
那么,海德格尔又是如何设法解除人们这种生存困境的呢?他认为,唯有“死”方可使人领悟到丰富的生。只有“死”才完成“亲在”的“在”。死并非让人死亡,而是直面死的归宿,洞穿人生的最大障碍,勇敢地担负起亲在的自由选择的责任,返回本真的自我。
且不管海德格尔的思想有多大的实践性,他的哲学经法国存在主义者加缪、萨特的普及,成为50年代国际性的流行思潮,影响了整整一代年青人。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242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