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兴起于瑞士的一个美术流派。当时瑞士是一个中立国,一些艺术家们为了避开战争风云,都逃难到了这里,并从事各种艺术活动。他们对战争表现出极大的不满,看到人类文明遭受践踏,却又感到前途渺茫,于是他们的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想便慢慢萌芽,在这种思想狂热的驱使下,他们想进行一次革命,进行一场对社会的全面反抗。他们要组织起一个国际性的文艺团体,创造出符合他们新的理想的诗歌、音乐、戏剧和美术。1916年2月5日他们举行了组织成立的庆祝晚会,他们在为该集团歌唱家罗瓦夫人寻找一个适当名字的时候,用尖刀在德法字典里随便的挑着,刀尖插到的一页有“达达”这个字,他们就以它作为这个集团的名称。“达达”在法文中是小孩呀呀学语时对玩具马的称号,他们采用这个名字是极为荒诞的。
不久,他们又发表文章,对“达达”进行解释说明,大意是这样的。”
“达达——意思就是无所谓,
我们需要的著作是勇往直前的,勇敢的,
切实的,而且是永远不能懂的,
逻辑是错误的,道德永远是恶的,
我们所视为神圣的,是非人的动作的觉醒……”
他们喊出了巴枯宁的口号“破坏就是创造。”开始适用任何手段;用垃圾制造绘画或者把酒瓶架、便池之类污秽的东西当作高贵的艺术品,对传统艺术进行嘲笑和破坏。
最能表现达达派艺术的是马塞尔·杜桑。杜桑的两件作品是人们所熟悉的。一个是1917年他送给纽约独立画展的名为《泉》的便壶,这只不过是一个被颠倒钉在木板上的现成的便壶,上面还有“B·Mutt”(美国一家卫生用具厂的标记)的字样。杜桑选择了一件极普通的生活用具,予以它新的标题,使人们从新的角度去看它,这样它就失去了原有的实用意义,而获得了新的内容。人们称此为“现成品”美术。
他的另一件作品是《L·H·O·O·Q》《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他在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的印刷品上为这位美丽的夫人添了几笔胡须,他认为蒙娜丽莎:“不是女扮男装,而是一个真正的男人”,表现了他对传统艺术的蔑视,从而显示了达达派对传统的大胆挑战。
达达派的这种行动看起来似乎可笑,但是,他们也提醒人们要在反传统中去寻求新的艺术。不久,达达主义风行欧洲。为以后的艺术家创造了一种推动力,在艺术史上影响很大。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225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