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陈瑞荣剑盾经营术》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8日 阅读:161 评论:0

力山工业公司座落在台中县,在台湾享有盛名。台湾报纸说,这家公司拥有全球40%钻床市场的占有率,是台湾工具机业的一匹“黑马”。

70年代以来,工业发达国家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普遍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几乎停止生产传统的工具机,而全力发展精密度高的数值控制工具机(NC)。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得势于劳力廉价,而导入传统工具机的大量订单。这对刚起步的“力山”来说,可谓天赐良机。因此,该公司创立之后,虽说主要生产技术档次不高的传统钻床产品,但是,营运十分景气:头一年就应市5000台钻床,第5年该公司产量则翻了10倍,而且80%外销。

当然,“力山”由小变大,还在于该公司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70年代末,“力山”的董事长陈瑞荣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这一计划声称,在钻床领域,该公司要称雄岛内,要把自己发展为台湾最大的钻床工厂。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陈瑞荣提出了以开发新产品作为攻击的剑,以降低生产成本作为防御的盾的“剑盾”战略。从总体上看,在“剑”与“盾”之间,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在具体实施中,陈瑞荣善于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各有侧重,从而突破困境,谋求新的繁荣。

80年代以来,“力山”面临着困境,一方面,传统工具机已进入成熟化时期,另一方面,台湾工具机业竞争日趋激烈。针对上述问题,在80年代初期,陈瑞荣把“力山”的经营中心放在致力于降低生产成本上。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请“神”入庙。所谓请“神”入庙,实际是一种花钱买管理的企业发展策略。有关资料显示,“力山”每生产一台钻床,1981年需要工时4小时9分,人工成本200多元;1984年工时降为2小时33分,人工成本降为16元。这一变化就是请“神”入庙的结果。

尽管“力山”产品产量年年爬升,但是长期以来,企业没有作业标准规范,还基本属于“土打土闹”的生产厂家。自1981年开始,陈瑞荣先后请来了逢甲大学、东海大学和台北工专的学者、专家进驻公司进行企业改造。内容包括工艺流程、生产流程、工作流程的整顿和改良。这一活动历时4年,经过学者、专家的“会诊”,公司先后5次改造设备、流程,并主要立了一套优化投入产出的厂规厂法。这样,既节约投资,又易于形成自己的技术特色,为“力山”后来走上新的迅速发展之路打下了基础。

在开发新产品中,“力山”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纪录。就前者言之,多年来,“力山”曾应市了一批新产品,然而新产品上市不及4个月,就成滞销品,其结果,一项项新产品开发成功,企业的负担却一次次加重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工厂对传统工具机需求已进入“饱和时代”。后来,经过反思,陈瑞荣决定改变设计方针,由“工业取向”转到“个人消费取向”,推出新产品“迷你钻床”,引起了轰动。这一成功表现在“迷你钻床”如同个人电脑、个人家电一样,走进千家万户,与此同时传统钻床也由“工业之母”延伸为大众的生活用品。目前,“力山”家庭用的钻床占公司营业总额48%,已成了公司的支柱产品。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222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