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波尔诺夫提出非连续性教育》谋略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8日 阅读:133 评论:0

非连续性教育是一种教育谋略,由德国教育家波尔诺夫提出。

非连续性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对教育的冲击。原来,德国的欧洲的教育为遵循理性主义教育的传统,对教育的可能性和力量抱有乐观的态度和信心。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发现,这种教育缺乏适应危机状况的能力。从20年代起,人们开始批判“教育的可能性,”而关心起“教育的局限性”问题。这种批判是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同步的。但到1933纳粹上台后,这种争议受到压制。1945年二战结束后,重新开始了争议,并且二战的浩劫,使教育者失去了对人类世界的信赖,对教育的可能性普遍表现出了怀疑和绝望,使得教育学到了不与存在主义哲学“对口”就不能前进的地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波尔诺夫第一个把教育与存在主义哲学联系起来,使二者间的对话成为可能,并据此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理论。

波尔诺夫认为,以往的教育学都立足于两种教育观,即工艺论的模型和有机体论的模型。前者把儿童视作需要加工的一种材料,需要加工的一种物质,相应地把教育视作一种技术,一种制作的方法。后者则认为儿童是按自己的法则成长的,教育则是助长(帮助成长),即配备成长所必需的前提条件,提供成长所必需的养料。这两种模式都是从关于生长的过程连续性和教育过程连续性的假定出发的,它的必然前提是可塑性。这种连续性及可塑性是肯定教育可能性的根据。据此,波尔诺夫把以往的教育学称作“连续性教育。”但是,波尔诺夫认为这种连续性教育的前提是值得怀疑的,他问道:“生长与教育过程的连续性真的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吗?”他进而从存在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存在的非连续性的论述出发,探讨了未被人们注意的“教育的非连续性形式的可能性,”并由此开辟了教育学中的新的领域——非连续性教育。

波尔诺夫认为,人是突然被抛入人世,在人世中不断设计自己,不断造就、创造自己的转瞬即逝的存在;对这样的人来说,不断施加的外在教育影响是无关紧要的,如果承认有教育影响的话,那一定是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影响。在波尔诺夫看来,非连续性的教育并不稀奇,我们在生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验着。他提出,作为非连续性教育行为,可以有以下几种现象;危机、觉醒、教训与呼吁、碰撞、冒险与挫折等。在连续性教育和非连续性教育的关系上,波尔诺夫认为,二者间关系密切,因为生命过程既不单纯是连续性的,也不单纯是非连续性的。连续性教育和非连续性教育都是可能的,而且连续性教育更为普遍。

波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是第一次自觉地、明确地提出非连续性教育领域,同时试图开辟把传统的连续性教育和现代的非连续性教育相结合的道路。这种教育学的新方向,对前西德、日本等国教育学带来很大影响。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217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