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埃帕米农达斯的“斜形战斗队形”》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8日 阅读:132 评论:0

“斜形战斗队形”是底比斯(古希腊城邦)统帅埃帕米农达斯(也译伊巴密浓达)所独创。公元前378年,底比斯与雅典等城邦组成第二次雅典海上同盟(第一次在公元前478年,也叫提洛同盟),共同对抗斯巴达,争夺希腊领导权。同盟的成立,对斯巴达的霸权构成威胁。公元前376年,斯巴达向底比斯示威,要求底比斯立即解散同盟。底比斯毫不示弱,在基克拉迪群岛的南部,将斯巴达同盟的舰队击败。斯巴达遂投入主力跟底比斯交战。此时,斯巴达军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占有绝对优势,其他城邦都认为底比斯这种对抗行为无疑是以卵击石。但底比斯军队在民主派领袖埃帕米农达斯统帅下,改进了武器装备,创立了新的战术,使底比斯军队有了迅速发展,并建立了一支经过精选的职业军队,即所谓“神圣战斗队”,这是底比斯军队的突击力量。公元前371年7月,斯巴达国王率领大军1万1千人,大举进攻底比斯,企图彻底摧毁底比斯。当他们进入留克特拉(一译琉克特腊)时,与底比斯军队遭遇,于是,双方列阵准备交战。

斯巴达军采用的是传统战法,即平分兵力,一线摆兵。将兵力分为三部分,每部分排成12列,方阵的前方还配置了骑兵,这种战法的关键在于保持完整的队形。埃帕米农达斯率领的底比斯军总数只有6千4百人,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他针对斯巴达人战法的要害,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法,即“斜形战斗队形”。其结构是:把优秀士兵组成主力突击部队集中在左翼,排成纵深50列的纵队,纵队后面是由300人组成的“神圣战斗队”;右翼和中央只排列纵深8列的横队,中央阵线的前面配置了骑兵。整个队形是左翼突击靠前,右翼缩后的斜形战斗序列,左翼的兵力具有绝对优势。其目的在于:避免一线平分,集中突击力量于主攻方向,先击破其一翼再扩张战果。

7月8日,战斗开始了。底比斯左翼突击纵队在埃帕米农达斯的亲自率领下,迅速向斯巴达军右翼突击,“神圣战斗队”高速迂回到斯巴达军右侧后,中央骑兵也向敌右翼迂回,对斯巴达军的右翼形成三面夹击之势。斯巴达军一看这种一面斜阵势,不知所措,阵势顿乱,士兵纷纷向后退却,右翼开始溃败,左翼对这种新战术也不适应,尚未接战,阵势已乱,便也逃之夭夭,底比斯人乘胜追击。结果,斯巴达军1千4百人被杀,大部被俘,斯巴达国王也惨死在混乱之中。

此战使斯巴达的霸权终告结束,底比斯地位上升。随后,埃帕米农达斯率大军7万侵入伯罗奔尼撒半岛,各城邦闻风而起,宣告独立,伯罗奔尼撒同盟彻底瓦解。值得一提的是,埃帕米农达斯的新战法,为后来的战略战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创立的集中优势兵力的战术原则,在以后的两千多年的战争中,显示出普遍的指导意义。恩格斯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在《步兵》一文中写道:“埃帕米农达斯第一个创立了直到今天仍然解决几乎一切决战的伟大的战术原则: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把兵力集中在决定性地段进行主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第355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210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