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利害变换线”》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8日 阅读:156 评论:0

“利害变换线”是中外著名的军事家、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家刘伯承在长期战争实践中创造的一个军事谋略。

自古以来,大凡用兵作战,首先总要考虑到利害得失。刘伯承从趋利避害的原则出发,提出了“利害变换线”的谋略。其精神简单说来,就是交战双方利、害两种对立因素互相转换的关节点。从时间角度而言,就是时机的转换,即刘伯承通常称为用兵的“火色”、“火候”;从空间角度而言,即指作战地域、地带的转换,或内线、外线、圈内、圈外的转换等等。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据此,刘伯承在实践中创造了一整套运用“利害变换线”的具体谋略:一是跳出圈外机动。遇敌人分进合击时,应抓住时机,看准合击间隙,跳出“利害变换线”以外进行活动,乘虚袭敌。二是圈内突围与圈外接应协同一致地进行。当敌人从一方前进尚未构成合击圈(利害变换线)之前,即靠近薄弱之敌,以小部队接敌引诱,以主力在有利地形布置侧面阵地进行伏击,先施以短兵火力痛击,然后乘混乱之际分遣撤出转至外线,再以外线部队夹敌作战,使敌腹背受击。三是善于在两敌接合部机动。“利害变换线”是双方互争主动,以战胜对方。所以,必须胆大心细,机智灵活,善于插入敌接合部袭扰。四是选良机,看“火候”,转到外翼歼敌。五是故意示弱,诱敌以小利,使对方尝点甜头,然后给以致命打击。在刘伯承看来,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利害变换线”则是战争力量竞赛的聚焦点。所以,从根本上说,“利害变换线”是由双方的军力、财力决定的,是由双方的战略指导方针决定的。如抗日战争是中日双方犬牙交错的战争,总的态势是敌强我弱。但日军野蛮而兵力不足。中国抗击日军的侵略,属于正义战争,且土地广大,这就使各个战场的“利害变换线”呈现复杂的状况。刘帅指出:“敌人规定战略的传统,是‘圆规划法’。就是以某点为中心,用圆规划一个圆圈来掠取的办法。”这样,敌我双方的“利害变换线”往往是无数合击圈的周边。敌人以“圈”套我,企图逼我就范;而我则以“跳圈”战术避害趋利,争取主动。它集中反映了双方的战略意图,战役布势和每一个战术行动的效应,是利、害两种因素转换的关节。在这个“线”上,利、害两种对立因素互相斗争,互相转换,便可趋利避害,克敌制胜。可见,“利害变换线”既是战争规律的客观反映,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的生动体现。

刘伯承“利害变换线”的谋略的提出和应用,成为人民军队纵横驰骋战场的理论武器,演出了许多生动的战斗话剧。这一谋略的基本精神,也为我们研究探索现代条件下作战的规律,掌握未来战争的主动权提供了依据。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207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