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世界不平衡的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英、美、德、法诸国实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列强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各方为了寻找同盟者,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压倒对手,在欧洲便逐步形成了对立的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
“同盟国”,又称“三国同盟”,即德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三国所订立的军事同盟。19世纪末期,德俄关系日趋紧张,德国担心俄国和德国的宿敌法国结盟对付自己,加紧拉拢奥匈帝国。1879年10月7日,德国与奥匈帝国缔结了旨在对抗俄国的《德奥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是如果两国其中一国遭到俄国的进攻,两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实行互助;如果其中一国遭到另一国家进攻,缔约国的另一方应对其盟国采取善意的中立,但是,如果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的支持,缔约国双方应共同作战直到共同议和为止。德国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孤立法国,在同奥匈结盟以后,又开始拉拢意大利。经过多方讨价还价,1882年5月,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的进攻,德国和奥匈帝国应以全力援助,如果德国遭到法国的进攻,意大利也要担负同样的义务;如果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缔约三国应协同作战。但是,意大利对此有一个保留条件,即如果是英国进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则不予援助。这个条约的有效期虽然只有5年,但后来三国4次续订。这样,三国同盟最终形成。
“协约国”,又称“三国协约”,指的是英、法、俄三国针对“三国同盟”所缔结的互保性军事同盟。“三国同盟”形成后,法俄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在1892年8月签订了秘密军事协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的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与德国作战。不久,两国政府互相正式承认同盟生效。与此同时,出于对德国势力日益膨胀的畏惧,英国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它决定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开始向法俄靠拢。1904年4月,英国和法国签订了瓜分殖民地的协约。这个协约的主要内容是: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利;划定两国在暹罗(即今天的泰国)的势力范围:以湄公河为界,西半部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东半部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放弃在纽芬兰独占的捕鱼权,英国则让给法国西非一些殖民地。同时,秘密条款还规定,双方政府之一如为“情势所迫”,也可变更埃及或摩洛哥的现状。但是自由贸易、自由通行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禁止设防等原则仍继续维持。通过协约,英法两国的矛盾解决,双方利益趋向一致。此后,英俄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德国,也开始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1907年8月,英国和俄国在彼得堡签订了分割殖民地的协定。这个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划定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东南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两者之间是一个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势力范围之外,并承允英国代替阿富汗的外交。所谓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之后,两大集团之间互相竞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用手枪打死。7月28日,奥匈帝国以此事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许多国家也相继卷入战争。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决定乘机吞并塞尔维亚。俄、法两国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暗中支持俄、法。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几天后,德、俄、法、英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战争主要在西线、东线和海上进行。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德军按所谓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意图在打败法军后转入东线以进攻俄国。但很快遇挫受阻。9月,马恩河战役爆发,最后以德军失败告终。此后,双方在西线呈现僵持状态。在东线,德军在坦能堡战役中曾一度战败俄国军队,但奥匈军队却在加里西亚战役中严重受创。经过1914年的战斗,德国速战速决的梦想破灭,从总的形势上看,同盟国在战略上已不具优势。1915~1916年是战争的第二阶段。1915年,德军把主攻方向转向东线,以优势兵力击破俄国的防线致使俄军节节败退,死伤约110万人。同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辅助德国与奥匈军队进攻塞尔维亚。然而,原本为同盟国之一的意大利经过讨价还价加入协约国向奥匈宣战,但无大战果。纵观1915年的战局,同盟国集团在东线巴尔干战线取得重大胜利,但却未从根本上扭转战局,未能迫使俄国退出战争,仍不得不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于是,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成是决战的一年。这一年,在东线和西线爆发了三次著名的大型战役。在西线,德军发动了凡尔登战役,与英法军队经过拉锯战后,战线重新得到稳固;为了减轻凡尔登方面的压力,英法联军发动了强大的索姆河攻势战役,这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这次战役虽然没有突破德军防线,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在东线,为了支援凡尔登战役和意大利战线,俄国西南方面军在勃鲁西洛夫的指挥下发起了夏季攻势。勃鲁西洛夫的进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军赢得的最大的胜利,它将奥匈帝国推到了灭亡的边缘,但也埋下了俄国覆灭的种子。整个1916年的战局再次有利于协约国方面,特别是德军在凡尔登进攻的失败,标志着战略主动权已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从此同盟国集团在西线转入战略防御。在海上,1914年和1915年,虽然英国与德国的海军曾有过几次交锋,但都不具有决定意义。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日德兰海战。这次海战,英国海军的损失虽然大于德国,但仍控制着制海权。1917年的战争总体态势处于僵持状态,无重大转机。但美国的参战使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走向失败。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失败,加快了战争的结束。1918年7月,协约国大举反攻,同盟国军队则节节败退。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日,奥地利投降;11月5日,德国与协约国签订停战协定;11月11日,西线停火生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爆发到结束历时4年零3个月之久,最终以同盟国集团的战败而告结束。战争最初在欧洲进行,但很快就超出欧洲范围。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就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据统计,这场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经济损失多达3300多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重大后果就是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在欧洲大陆,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消亡了。代之而起的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德意志、奥地利、匈牙利等一系列资产阶级共和国。英国与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在战争中已被严重削弱,只留下了一副空架子。与欧洲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反,美国与日本却利用战争大大发展了力量。由于远离战争中心和军需订货的刺激,美国的经济获得迅猛增长。1913年,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日本不但几乎占有了中国的整个东北,而且利用各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之际加紧了向其殖民地的经济渗透。同时,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的经济。短短几年内,日本迅速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由外贸长期入超变成出超,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政治后果之一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领导下,在1917年,社会主义革命终于在俄国取得成功。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又爆发了震撼欧洲的德国十一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匈牙利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英、法、美等国无产阶级支持苏俄的政治罢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带来了各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因忙于战争,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从而使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土耳其的“凯末尔运动”、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是这些运动中的典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国际政治格局带来了新面貌。19世纪的国家格局是欧洲列强统治世界。战后虽然表面上仍然是帝国主义列强统治着世界,但是战后兴起的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即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运动,向战后的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世界政治格局提出了挑战。
“一战”后,为了重新确立战后的国际秩序,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以及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巴黎和约》的签订,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故又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英等9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
这两个旨在确立帝国主义国家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的体系,合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暂时使战后的国际秩序稳定了一个时期。
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性的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另一方面,它也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法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
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的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德国割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萨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准设防。
正是由于这个体系是战胜国对战败国强权意志的产物,具有很浓厚的侵略色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诱发了30年代的德国与意大利法西斯运动的兴起。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从美国开始,然后迅速波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年11月,纽约股票市场崩溃。随着股票市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西方其他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资金流入和向美国的商品输出。这些国家一旦失去美国的资金和市场,也就随之被卷入了经济危机。
接着,西方工业国又把经济危机扩散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而工、农、商业旷日持久的危机,终于导致了金融大混乱。奥地利最大的银行——奥地利信贷银行因无法收回对本国和东欧各国企业的贷款,1931年5月宣告破产。此事马上在德国引发银行存户挤兑存款风潮,国民银行等大银行因而倒闭。英国也出现了纷纷向银行提取黄金的风潮,7月中旬至10月外流黄金价值2亿英镑。9月下旬,英国宣布废除金本位制,英格兰银行停止兑付黄金。接着,其他一些国家也废除金本位制,西方的货币制度开始崩溃。西方各国为了摆脱危机,尽量把危机后果转嫁给本国人民和亚非拉人民。在拉丁美洲,从美国进口的农业机械和汽车的价格下降10%~15%,而出口的可可豆和咖啡的价格却下降了50%~70%。即使如此,仍有堆积如山的农产品卖不出去。西方各国同时又极力把祸水引向他国。
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把关税平均提高了20%以上。其他各国也相继提高了关税,进行报复。除关税战外,各国还展开了货币战、倾销战。从英国废除金本位制,英镑贬值开始,56个国家相继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日本甚至让日元贬值近40%,借以大幅度降低棉纺织品等出口价格,向世界各地大肆倾销。
1932年7~8月,英国和英联邦各自治领政府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英帝国经济会议,在会上签署了一系列双边贸易协定。英国同意自治领商品免税输入,各自治领也降低或免收英国货关税。英国的行动加剧了经济集团化趋向。英、美、法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分别形成了英镑、美元和金本位集团。日本力图通过侵略战争,扩大日元集团。德、意也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高筑经济壁垒和经济集团化妨害了经济交往,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危机持续的时间过去一般是几个月,或者一两年左右,而这次危机却长达4年。
危机以后,进入了萧条时期,此后的两三年内,经济只有少数活跃和回升,没有出现复苏和繁荣。1937年便又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144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