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正义与邪恶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8日 阅读:160 评论:0

正义与邪恶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形成与侵略

与欧洲其他大国相比,意大利素来贫弱‍‌‍‍‌‍‌‍‍‍‌‍‍‌‍‍‍‌‍‍‌‍‍‍‌‍‍‍‍‌‍‌‍‌‍‌‍‍‌‍‍‍‍‍‍‍‍‍‌‍‍‌‍‍‌‍‌‍‌‍。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意大利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固有的矛盾,也使它与其他欧洲列强之间的争夺更为激烈‍‌‍‍‌‍‌‍‍‍‌‍‍‌‍‍‍‌‍‍‌‍‍‍‌‍‍‍‍‌‍‌‍‌‍‌‍‍‌‍‍‍‍‍‍‍‍‍‌‍‍‌‍‍‌‍‌‍‌‍。战后的经济困境、政治动荡以及阶级矛盾的尖锐激化,再加上作为战胜国没有捞到什么好处而引发的激昂的民族主义情绪,使统治阶级选择了与法西斯运动相结合的道路,导致在意大利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权‍‌‍‍‌‍‌‍‍‍‌‍‍‌‍‍‍‌‍‍‌‍‍‍‌‍‍‍‍‌‍‌‍‌‍‌‍‍‌‍‍‍‍‍‍‍‍‍‌‍‍‌‍‍‌‍‌‍‌‍。这个法西斯政权的建立者就是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本是个微不足道的小组织,起先仅代表意大利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后来因改变政治路线,一头扎进垄断资产阶级、封建残余势力和权势集团的怀抱,才声势日起。1922年5月,意大利法西斯党已一跃成为拥有武装的全国第一大党。法西斯运动的迅猛发展,大大刺激了墨索里尼的政治野心,他试图谋求夺取全国政权了。

1921年11月7日,意大利法西斯党在罗马举行的第三次代表大会,标志着法西斯运动从依靠统治阶级转向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开始。这次代表大会,“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确定了以古罗马的“棒束”为标志的党徽,选举墨索里尼为党的领袖。大会通过的纲领表明,国家法西斯党要摒弃传统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恢复罗马帝国的霸业,建立一个对内实行极权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法西斯政权。罗马代表大会之后,墨索里尼开始了夺取全国政权的准备活动。他将法西斯党各级组织全部军事化,实行全党皆兵;以帮助政府恢复秩序为名,加紧恐怖活动,广泛夺取地方政权。经过这番准备之后,他们决定向罗马进军,取中央政府而代之。

1922年10月27日,由3万名法西斯行动队员组成的“进军队伍”分三路向罗马进发。29日,国王马努埃尔三世授权墨索里尼担任总理组阁。31日,墨索里尼组成第一届法西斯政府,法西斯党终于上台执政。上台后的法西斯党对内经过一系列恐怖手段,使墨索里尼在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前已将党政军大权集于己手。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意大利的打击也很严重,为了夺取原料和销售市场,并转移人民对法西斯政权的不满,墨索里尼企图从战争中寻找出路。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重要战略地位的埃塞俄比亚。其实,意大利染指埃塞俄比亚由来已久,早在1895~1896年就曾出兵侵略过,只是没有成功。

经过墨索里尼的周密筹划,1934年12月5日,意大利军队向埃塞俄比亚部队发动突然袭击,意大利法西斯开始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由于英法的“绥靖政策”与美国的“中立”,最终导致具有军事优势的意大利于1936年5月彻底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日本侵华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日军遂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战争序幕。“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中国,同年8月13日~11月12日,日军发动淞沪战役,虽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但最终占领上海。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并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中国军民遇难人数达30多万。

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设伏,歼灭日军板垣师团1000余人,这是中国抗战开始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此外,八路军与新四军在华北与华中创建了十几个抗日根据地,消耗和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与正面战场的友军在战略上构成对日军的夹击态势,对日军的进攻与后方的稳固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就在中国军民顽强抗战的同时,英法美控制下的国联却对日本妥协,推行绥靖政策,从而大大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

1938年3月23日至4月6日,日军在台儿庄战役中遭到重创,死伤达2万人以上。台儿庄大捷不仅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日本侵略者为之丧胆。秋季,日军集中几乎所有能够集中的力量发动武汉和广州战役,妄图一举结束战争。武汉与广州被相继攻陷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有限,日军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转为以保守占领区为主,中国抗日战争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除国民党组织抗战的正面战场外,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深入敌后,积极开辟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大大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然而中国的抗战在国际上也并非是完全孤立的,“七七事变”后,苏联在政治、经济、军火与其他物资上给予了中国巨大的援助,极大地帮助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展开。1937~1939年是中国孤军奋战的时期,虽然在国际上只有苏联给予援助,但中国人民毫不畏缩,以极大的勇气与毅力挡住了日本百万大军的进攻,从而为日后的同盟国反法西斯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特勒的上台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本已外债累累、民生凋敝的战败国德国。面对空前严重的危机,软弱无力的魏玛共和国政府回天乏术。1928~1933年先后更换4届政府,各届政府都无法克服财政困难和各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社会动荡不安。在危机深重的非常时刻,在德国这个民主传统较为薄弱的国家,脆弱的民主体制失去了自我调节的弹性和能力。议会民主的政治体制在危机的冲击下,摇摇欲坠。

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德国法西斯势力兴起。德国的法西斯政党全称是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其首领希特勒利用德国人民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制裁的不满情绪以及这场空前的经济危机给德国造成的更为困难的处境,四处鼓吹“生存空间论”、种族优劣论,提倡“领袖原则”的独裁统治,肆意攻击社会主义,大力宣扬重塑德国的昔日辉煌,不但蒙蔽了多数德国人民,并且逐渐取得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

纳粹党不断发展壮大,在1930年9月的选举中成为国内第二大政党;在1932年7月新的选举中成为国内第一大党。同年11月,纳粹党最终在垄断资产阶级的鼎力帮助下获得权力。希特勒由此而成为德国总理。后来,希特勒又战胜了政敌巴本与施莱谢尔,于1933年1月末迫使兴登堡授命其组阁‍‌‍‍‌‍‌‍‍‍‌‍‍‌‍‍‍‌‍‍‌‍‍‍‌‍‍‍‍‌‍‌‍‌‍‌‍‍‌‍‍‍‍‍‍‍‍‍‌‍‍‌‍‍‌‍‌‍‌‍。然而,希特勒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为了进一步向一党专政的个人独裁统治迈进,不惜采取恐怖手段,先后解散了国会,然后向共产党及社会民主党左派开刀,并逐步控制了舆论界。

1933年2月27日深夜,纳粹党一手制造了耸人听闻的国会纵火案,指责为共产党人所为从而对其进行严酷镇压。随后,希特勒又通过推行政治一体化、实行党禁与军队一体化政策,将党政军大权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1934年8月1日,希特勒操纵的国会通过了《元首法》,把总统和总理原则上合而为一,确立了权力一体化的元首制。次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顺理成章地当上了集国家一切最高权力于一身的国家元首。

为了给自己披上一层顺应国民意志的色彩,8月19日,又举行了一次纳粹一手操纵下的所谓“公民投票”,希特勒从此成为德国国家和国民意志的全部体现,魏玛共和国寿终正寝,极权体制确立,第三帝国形成。纳粹党上台之后,世界经济危机已有所缓和,但为了实现其既定的摆脱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控制,夺取新的生存空间的目标,实现称霸欧洲的目的,纳粹党大力加强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控制,并迅速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最终形成。

德国的侵略与大战的全面爆发

希特勒上台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羽翼渐趋丰满的德国开始向外扩张了。1934年试图吞并奥地利,但以失败告终。1936年3月,德国利用意大利陷入侵埃战争不能自拔,而英国与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有利时机,重新占领莱茵非军事区。与此同时,希特勒积极谋求与奥地利合并。1938年3月12日,德军开进奥地利,奥地利灭亡了。

在吞并奥地利之后,德国开始觊觎有着优越战略地位的捷克斯洛伐克。为了保存自己,并将纳粹引向前苏联,英国与法国不顾弱小民族的利益,于1938年9月,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缺席的前提下,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悍然将苏台德地区以及捷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地区割让给德国。慕尼黑会议把英法的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慕尼黑协定签字之后,希特勒立即着手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活动。

1939年3月16日德军完全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从而使德国的力量大大增强。同时,由于英法的绥靖政策,德国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它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同样对其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与经济优势的波兰。1939年5月,德国与意大利签订了《德意友好同盟条约》,表示缔约国一方一旦发生战争,另一方当竭尽全力予以支援。为了避免战争,遏制德意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与野蛮行径,1939年4月到8月,英、法、苏三国进行了关于缔结互助条约的谈判。谈判期间虽然前苏联曾经一度为建设欧洲安全防御体系而付出努力,但因英法两国没有诚意,最终失败。于是苏联不得不停止与英法的谈判,转而与德国于1939年8月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联签订此条约后,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便开始集中全力侵犯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军按照部署,突然闪电袭击波兰。9月3日,英法两国迫于国内外压力不得不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德国在占领波兰后,继续向西挺进,先后占领了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与卢森堡。1940年6月5日,德军全面突破法军防线,兵临巴黎城下。旋即法国灭亡。然而,7月中旬到10月底的不列颠之战却并未能占领英国。此后,在丘吉尔的领导下,英国人民与德国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战争。就在德军在西线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希特勒也开始准备了对苏战争。在德军进攻英国受挫后,德军突然于1941年6月22日向苏联发动进攻,苏德战争爆发。

在亚洲,日本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战略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巴尔干半岛和北非,德意两国同样进行了激烈的侵略与争夺。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终于促使被侵略国家联合起来,结成反法西斯联盟。但是它的建立有一段曲折、复杂的历程。欧战爆发前,中国人民孤军奋战,抗击着日本百万大军,而英、法、美却在亚洲和欧洲推行“绥靖政策”。苏联由于倡议集体安全政策受到英法破坏,为了避免引火烧身,后来反而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英、法、苏未能及时建立欧洲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使希特勒避免了一开始就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随着法西斯势力的日益扩大,美国认定德国是最危险的对手,为了遏制和反对法西斯,有利于自己的安全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在1939年年底修改《中立法》,规定允许出售军火,但要现款自运,实际是为海军和海运力量远远超过德国的英法购买军火开了绿灯。希特勒在西线得手后,美国鉴于唇亡齿寒,又进一步支持英国。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以70亿美元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提供各种援助。接着,美英两国军方秘密制定首先打败德国,然后解决日本的“先欧后亚”联合作战方针。以后,美国海军又为援英物资的输送对大西洋西部航线实行全面护航。这样,美国实际上已同英国站在一起,介入了大西洋之战。苏德战争爆发,英美当局认识到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是称霸世界的前奏,苏联如被灭亡,他们自身也难保全。因此,英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把“粉碎希特勒”作为“首要任务”,呼吁齐心协力打击法西斯。7月12日,苏英签订关于在对德作战中共同行动的协定‍‌‍‍‌‍‌‍‍‍‌‍‍‌‍‍‍‌‍‍‌‍‍‍‌‍‍‍‍‌‍‌‍‌‍‌‍‍‌‍‍‍‍‍‍‍‍‍‌‍‍‌‍‍‌‍‌‍‌‍。美国也决定对苏联进行军事、经济援助。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北大西洋纽芬兰附近的一艘军舰上会谈后,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宣称两国不承认法西斯国家通过侵略所造成的领土变更,表示了反对纳粹暴政的决心。苏联也发表声明支持。9月29日至10月1日,苏、美、英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美英以武器装备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这是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采取的联合行动,表明已参战的苏联和尚未参战的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内的逐渐联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运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经过战争的洗礼,终于形成。反法西斯联盟在人口、资源、生产能力、人心向背和团结互助方面,都比德、意、日集团占有明显的优势,为以后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联盟内部,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一致,作战目的也不尽相同,虽然不时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它们的共同目标。

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它们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支援,直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所以,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役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战争的转折

1942年夏,德军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夺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序幕随即拉开。战役从1942年7月17日持续到1943年2月2日。期间,德军曾一度进入斯大林格勒市区,但终究未能攻陷。经过战略防御阶段之后,苏军于11月19日对德军展开了战略反攻,最终于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胜利,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虽然此后德军又发动了夏季攻势,与苏军在库尔斯克展开会战,但终究没有挽回灭亡的命运。库尔斯克会战标志着苏德战场完成了根本转折,苏军从战略防御全面转入战略反攻阶段,而德军则从此完全丧失战略进攻能力,战略主动权完全转入苏军手中。

在非洲战场,虽然意大利与德国在1940年夏秋到1942年夏一度占有优势,但在1942年10月23日起开始遭到了英军的战略反击。由于兵力相差悬殊,最终德军在阿拉曼战役中被英军击败。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盟军从此开始掌握战略主动权,进入战略反攻的新阶段。之后,英军继续西进,势如破竹。同年11月8日,美英盟军10.7万人在北非向东挺进,与西进的英军成东西夹攻的势态。步步退缩的德军垂死挣扎,企图依靠最后的反攻扭转战局,最终失败。5月13日,25万德意军队全部投降。美英盟军在北非战场取得胜利。盟军在肃清北非敌军后,于1943年7月10日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东南部登陆。8月17日,占领全岛。7月25日,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被捕。9月3日,意大利退出战争。盟军在阿拉曼战役和整个北非战役以及在地中海地区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又一个转折点。

1942年6月,日本为扩大日本本土的“防御圈”,决心实施中途岛一阿留申群岛战役,以中途岛为战役的主要突击方向。日军进攻中途岛的主要意图是诱歼美国太平洋舰队,同时占领该岛,迫使美军退守夏威夷及美国西海岸。令日军意想不到的是,美军破译了日本海军密码电报,掌握了日军进攻中途岛的作战计划,导致了日军偷袭失败。中途岛海战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以来的第一次惨败,它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实力对比。从此,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战局出现有利于盟军的转折。接着,美军在与日军争夺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役中取得胜利,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从此,在太平洋战场,美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日军则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战略主动权已完全转入美军手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战略性转折的形势下,苏、美、英、中等国先后召开了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开罗会议商讨了加速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安排等问题,德黑兰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关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此外,会议还讨论了关于战后处置德国、波兰疆界走向,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以及未来的国际组织等问题。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是“二战”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会议,两次会议对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前夕,为了协调盟国关系,商讨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的战略计划,规划战后世界秩序,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于1945年2月4~11日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战时第二次国际会议。会议议题主要有4个部分:关于战后德国问题,会议通过了在德国无条件投降后由苏、美、英三国分区占领、惩处德国全部武装、解决战犯以及德国偿付战争赔款等一系列事宜;关于波兰问题,主要解决了波兰政府组成与边界划分问题;关于组建联合国问题,会议通过了在战后成立联合国,总部设在旧金山;关于对日作战问题,主要解决了苏联对日参战问题。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极其重要的国际会议,它对协调盟国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战略计划,巩固盟国的合作,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它的一些决定对制裁德国和维护战后的世界和平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雅尔塔协定有关中国的条款,是背着中国人民作出的有损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决定,是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

1945年春,苏联和美、英等盟国军队分别从东西两面进入德国本土作战。虽然此时的希特勒仍在作困兽之斗,但在苏、美、英三国的有力攻击下,只有投降一条路了。4月26日,合围柏林的苏军部队采取多路向中心突击和分割围歼的战术,开始强攻柏林‍‌‍‍‌‍‌‍‍‍‌‍‍‌‍‍‍‌‍‍‌‍‍‍‌‍‍‍‍‌‍‌‍‌‍‌‍‍‌‍‍‍‍‍‍‍‍‍‌‍‍‌‍‍‌‍‌‍‌‍。4月27日,苏军突入柏林市中心。4月29日,德军被分割成3个孤立部分,苏军开始强攻德国国会大厦。经过激烈争夺,苏军于4月30日把胜利的红旗插到了德国国会大厦的主楼圆顶上。就在这一天,罪大恶极的希特勒绝望自杀。5月7日,德国代表在盟军司令部所在地兰斯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法西斯德国战败,欧洲战争宣告结束。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举行第三次会晤,主要讨论如何安排战后世界和分享战争胜利果实,以及如何迅速击败日本法西斯的问题。经过十多天的争论、磋商,于8月2日签署了《苏美英三国的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和《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这两个文件通称为波茨坦协定。波茨坦会议协调了三大国在打败日本法西斯和战后处置德国、日本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对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维护战后世界和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前苏联和美、英在这次会议上对战后世界安排问题达成的协议与存在的分歧,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波茨坦公告》发表后,日本统治集团十分恐慌,但日本政府表示拒绝接受公告。反法西斯盟国当即进行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最后决战。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对促进日本投降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苏联履行雅尔塔协定,于1945年8月8日对在中国东北、内蒙古和朝鲜北部的关东军发动进攻。至9月初,苏军取得全面胜利。苏军的胜利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在中国本土,国共双方为了配合苏联及其他盟国的军队作战,也于8月初对日发动了全面反攻。在反法西斯同盟的坚决打击下,日本最终于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订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结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143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