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欧亚剧变——古典文明的终结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8日 阅读:150 评论:0

欧亚剧变——古典文明的终结

远古时代,人类尚处在食物采集者的阶段,采集的食物不外乎植物与动物,当然,这是广泛意义上的“采集”​‍‌‍​‍‌‍‌‍​‍​‍‌‍​‍‌‍​‍​‍‌‍​‍‌​‍​‍​‍‌‍​‍​‍​‍‌‍‌‍‌‍‌‍​‍‌‍​‍​​‍​‍​‍​‍​‍​‍​‍‌‍​‍‌‍​‍‌‍‌‍‌‍​。随着人类的进步,由采集植物转变为耕种,由“采集”动物——狩猎转变为游牧​‍‌‍​‍‌‍‌‍​‍​‍‌‍​‍‌‍​‍​‍‌‍​‍‌​‍​‍​‍‌‍​‍​‍​‍‌‍‌‍‌‍‌‍​‍‌‍​‍​​‍​‍​‍​‍​‍​‍​‍‌‍​‍‌‍​‍‌‍‌‍‌‍​。亚欧大陆上,各民族或耕种或游牧,大体上取决于自然环境​‍‌‍​‍‌‍‌‍​‍​‍‌‍​‍‌‍​‍​‍‌‍​‍‌​‍​‍​‍‌‍​‍​‍​‍‌‍‌‍‌‍‌‍​‍‌‍​‍​​‍​‍​‍​‍​‍​‍​‍‌‍​‍‌‍​‍‌‍‌‍‌‍​。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的地方适于耕种;而水草丰美、土地贫瘠的地方适宜放牧。由此而产生两个世界: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大体上农耕世界在欧亚大陆的南部,游牧世界在欧亚大陆的北部。两大世界既成,必有相互的影响,这影响不外两种:一为和平交流,二为暴力冲突。

一般而言,农耕文明因属于定居的性质,故能创造出较高的文明,游牧文明的本质是“逐水草而居”,故相对而言较为落后。两个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游牧世界为掠夺财富,便时时南下侵扰;农耕世界为绥靖边疆,也常常主动出击,因此暴力冲突不断。农耕文明常因这种斗争而毁于一旦,游牧民族亦有被农耕世界赶走,发生大规模的迁徙。

公元前3世纪末到公元3世纪初,亚洲东部大部分属中国秦、汉的版图。南部为农耕世界,北方草原和沙漠地带则是游牧民族的天下,有匈奴、鲜卑、乌桓、月氏、乌孙等部落。当时最为强大的部落是匈奴,匈奴不仅侵扰中原,同时对其他游牧民族也大肆侵犯。匈奴向东进展,赶走东胡,后东胡便分裂为乌桓和鲜卑;向西进展,赶走月氏,月氏只好西走,于是便打败乌孙。乌孙后与匈奴联合,报复月氏,月氏便分为两部,一部西迁,称大月氏;一部留在祁连山区,与羌族融合,称小月氏。西走的大月氏贵霜部,联合大夏王国的吐火罗部,建立起贵霜帝国。匈奴南下,与中国秦汉时期的王朝交兵。汉朝与匈奴交战,以败居多,后以和亲政策得以暂时维持和平。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遂对匈奴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汉将卫青、霍去病多次率军进攻匈奴,屡屡获胜。匈奴内外交困,终于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后来投降汉朝,与汉人聚居,逐渐融合到中华民族当中;北匈奴受汉朝和其他民族如鲜卑的打击,四面受敌,只好“远引而去”。此后,北匈奴一直向西迁徙,时走时停,后来竞深入欧洲腹地。受到匈奴西迁的压力,其他游牧民族,如波涛相逐一般,先后涌入亚欧大陆的农耕世界,这便是游牧民族的大迁徙。

公元3~5世纪,中国的魏晋时期,北方5个游牧民族匈奴、羯、鲜卑、氐、羌先后进入西晋的北部,灭亡了西晋政权,先后建立起16个政权,这便是“五胡十六国”。后来,这些民族基本上和汉族融合,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也发展成了农耕文明。

中亚的游牧民族吠哒人于公元4~5世纪初,向南方迁徙,曾侵入萨珊波斯、印度(笈多王朝时)等地,先后接受了波斯和印度的先进文化,也与当地民族融合。

从公元1世纪东汉帝国击败北匈奴开始,游牧民族发生了大规模的西迁。不仅是亚洲各游牧民族,欧洲各游牧民族也因此大量涌入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促使欧洲文明的进程发生重大变化。

古代的希腊、罗马人,把他们周边不发达、不开化的民族称为“蛮族”或“野蛮人”,他们主要是指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在民族大迁徙之前,罗马人和“蛮族”人就有交往。“蛮族”中的条顿人和森布里人曾入侵意大利,罗马也开始吸收“蛮族”。

日耳曼人是一个统称,其内部仍然分为许多小部族,主要分为东、西日耳曼人两大部分;西日耳曼人包括撒克逊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东日耳曼人主要包括哥特人、汪达尔人、伦巴德人,其中哥特人又分为东、西哥特人。

促成欧洲民族大迁徙的是匈奴的西迂。公元372年,匈奴击败阿兰人,后渡过顿河,侵入东哥特,东哥特首领兵败自杀;公元375年匈奴击败西哥特人,西哥特人遂进入罗马世界。从此,汪达尔人、苏维汇人、阿勒曼尼人、勃艮第人、阿兰人便如潮水一般涌入罗马世界。

日耳曼人入侵罗马世界的结果,先是使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分为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后来更是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时间是公元476年。东罗马帝国勉强支撑,又存在了一千年。西罗马灭亡后,境内已是“蛮族”的天下,西欧、北非的奴隶制国家结束,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游牧世界居民在公元4、5世纪大规模地向农耕世界迁徙,是亚欧大陆普遍发生的现象,是世界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游牧民族大迁徙的结果,是促进了两个世界的沟通与交流,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所谓的安息帝国即是帕提亚,它位于伊朗高原东北部、里海东南一带。这里原来是波斯帝国的领土,亚历山大东征,灭掉波斯帝国,此地遂并入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又成为塞琉古王国的属地。公元前247年,塞琉古王国正和埃及的托勒密王国争斗,一个叫帕奈人的游牧民族乘机和当地人民一起反抗塞琉古王国,最终获得独立,这即是帕提亚。帕奈人首领阿尔萨息成为国王(公元前247~前226年在位),中国史书翻译为“安息帝国”。

塞琉古王国自然不能容忍安息独立,于是屡次出兵征伐,安息虽然战败,但并未丧失独立的地位。可这时偏偏罗马人也向东进展,塞琉古王国便顾不上东面的安息,只好全力对付西边的罗马。安息见有机可乘,便趁机西进,一路进展顺利,公元前155年,攻占米底;公元前141年,攻占底格里斯河重镇塞琉西亚;后来又占领了巴比伦尼亚。此后虽互有争斗,但塞琉古王国已明显处于劣势,不得不局促于叙利亚一带。公元前64年,罗马灭亡了塞琉古王国,于是和安息直接对峙,二者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罗马“前三头”之一的克拉苏,就是在与安息的战争中战死,这一年是公元前53年​‍‌‍​‍‌‍‌‍​‍​‍‌‍​‍‌‍​‍​‍‌‍​‍‌​‍​‍​‍‌‍​‍​‍​‍‌‍‌‍‌‍‌‍​‍‌‍​‍​​‍​‍​‍​‍​‍​‍​‍‌‍​‍‌‍​‍‌‍‌‍‌‍​。“后三头”之一的安东尼,也曾与安息交过战,互有胜负。此后安息与罗马时战时和,战多和少,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200多年。

安息帝国应该说是古波斯帝国的继承者,在经济上同样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安息帝国在政治上相当松散,波斯帝国尚且对各地实行行省制度,派总督统治,而安息帝国的各地区基本上是自治,国王的权力并不大,往往受制于贵族。在语言、文化上,安息基本上很好地继承了波斯的遗产。

贵霜帝国兴起后,安息帝国日益衰落,后又与罗马发生战争,自身力量大为削弱,国内又起纠纷,内外交困。公元226年,安息帝国灭亡,取代它的是萨珊波斯。

屋大维死后,罗马维持了200多年的和平,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当然其中也有动乱时期,不过相对而言不占重要位置。公元68年,暴君尼禄被迫自杀,此后罗马政局出现短暂的动荡。公元96年,涅尔瓦为元首,从此开始安敦尼王朝,一直持续到公元192年。安敦尼王朝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是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

从公元2世纪末到3世纪末,罗马爆发全面的危机。奴隶制经济已经走到尽头,政治上也混乱不堪。公元193年,安敦尼王朝结束,开始塞维鲁王朝,公元235年,塞维鲁王朝也灭亡了。外部形势也不容乐观,此时“游牧民族大迁徙”已经开始。日耳曼人中的法兰克人、哥特人突破帝国西部边境,进入罗马帝国,东部的萨珊波斯也已经崛起。

混乱的局面直到公元284年才好转,这一年,戴克里先取得政权。戴克里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帝国的统治。公元306年,君士坦丁即位,废除了戴克里先的“四帝共和制”,实行完全的君主专制,并且把帝国首都从罗马迁到东方的拜占庭,并改称为君士坦丁堡。

公元395年,罗马皇帝提奥多西死,帝国由他的两个儿子继承,于是罗马被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也称拜占庭帝国。西部的西罗马帝国,此时正处于“蛮族”入侵的境况下。

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公元455年,汪达尔人再次攻陷罗马;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灭亡。

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又持续了近千年,与西罗马帝国的命运不同。

在罗马帝国时代,另一件大事当属基督教的诞生。基督教本是犹太教的一个教派,但它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犹太教。在思想方面,基督教声称上帝爱所有的人类,而不像犹太教那样,只认为犹太民族是耶和华的“选民”,这无疑扩大了它的群众基础。而且耶稣与耶和华相比,更加友善、慈祥,令人有亲切感。传说中的耶稣诞生在公元元年。基督教经典《新约全书》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到2世纪,以希腊文字写成。

基督教诞生时,几乎每个君主都对它采取严厉的打击态度,但君士坦丁改变了对基督教的态度,他在公元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性;公元323年,君士坦丁又召集了第一次宗教大集结,制定了基督教的正统教义。公元392年,罗马皇帝提奥多西颁布法令,正式确定基督教为国教。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142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