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从同盟到对抗
两极格局和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在各自阵营中虽然也有分歧与矛盾,但总体上都服从于美国和苏联的战略大局,作为盟主,美国与苏联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而美苏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立对抗和各自为营。这种特有的现象给战后世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雅尔塔体系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法西斯集团败局已定的情况下,盟国就将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盟国为此举行了一系列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公开或秘密的协议。其中,以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的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及其通过的公报、协定和密约最为重要。此前的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为雅尔塔会议主要协议的签订奠定了基础。雅尔塔会议继承和发展了上述会议的成果,对某些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雅尔塔体系指的就是上述会议所达成协定的总和。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1)如何彻底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规划战后欧亚有关国家的疆界,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被其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因此,作为这场战争的产物的雅尔塔体系也有其历史进步性。雅尔塔会议将前苏联与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以条约的形式肯定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和平共存局面,从而也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壮大。
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的原则,雅尔塔体系有“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幸福”,“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的表述。战后在处置战败国、使前法西斯国家民主化以及给予被压迫民族、特别是被托管地区的独立和自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精神。
雅尔塔体系也有它消极的一面。该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的。它是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他们既合作,又争夺,使雅尔塔体系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因此雅尔塔体系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无视弱小国家利益的霸权主义色彩。例如美、苏两国在未得到中国同意的情况下,秘密达成允许外蒙古独立的协议,对中国东北的处理也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显然,这些都是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
雅尔塔体系将世界分裂为两部分。正是因为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加之美苏的社会制度不同和国家利益的对抗,雅尔塔各项协议实施的结果便导致了德国被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欧洲也被分裂为东欧和西欧,进而导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雅尔塔体系使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最终演变为两极格局。
战后社会主义阵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亚洲相继成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它们都以社会主义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相同的意识形态,又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逐步形成了一个与帝国主义阵营相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
为了对付“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加强同美国的帝国主义政策作斗争,使东欧诸国进一步团结在前苏联周围,苏联政府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47年9月下旬,苏联、波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决定成立情报局。情报局从成立到1956年4月结束,共存在8年多时间。它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苏联通过情报局加强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甚至一度把内部斗争放在了首位,成为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压制各国党的“异端”的工具,甚至在1948年6月将南斯拉夫开除出情报局,为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开创了恶劣先例。
为了加速苏联和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粉碎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禁运、封锁政策,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于1949年1月成立。参加的国家包括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8个国家。经互会的成立对于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苏联有时进行不平等交易,损害了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利益。
为了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相对抗,1955年5月14日,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8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
华约组织在成立初期对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扩张起了积极作用。华沙条约又是苏联控制东欧、干涉东欧国家的内部事务和对外政策的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成员,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明确提出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50年2月14日双方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由此,战后初期形成了两种彼此对立的经济政治体制,与此相应的是出现了两大阵营和以美苏两极冷战格局为特征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
战后资本主义阵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走上了全球扩张的道路。但是苏联和各国人民革命力量的迅速发展,使美国把苏联看做其全球扩张的最大障碍。美苏的同盟关系在战后很快走向了对峙。为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的发展,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组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1946年2月21日,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在一篇电文中主张美国应采用军事包围、经济封锁、颠覆、局部武装干涉和持续政治冷战的办法来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发展,这是“冷战”一词第一次被提出来。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他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已拉下了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各国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高压控制之下。”一般认为丘吉尔讲话是“冷战”的第一枪。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参众两院发表咨文,要求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目的是援助两国镇压国内的共产党。杜鲁门宣称:“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可见,杜鲁门主义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了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的时代。
杜鲁门主义出笼后不久,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作为对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运用。1948年4月至1952年6月,美国共拨款援欧131.5亿美元。马歇尔计划既稳定了西欧经济、防止社会动乱与革命的爆发,又使受援国沦为美国的附庸和势力范围,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在经济上西欧实际上成了美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市场。
在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而对欧洲各国进行经济渗透的同时,还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对西欧各国加强干预。为了把西欧国家纳入遏制苏联的战略体系,美国政府着手策划建立欧洲军事同盟组织。虚弱的西欧面对前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也有建立军事同盟的共同诉求。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12国外交部部长在华盛顿正式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公约共14条,主要内容为:各缔约国应“维持并发展单独及集体抵抗武装攻击之能力”;“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在这种情况下,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正式生效。
这样,在美国的领导下,美国与西欧加上后来的日本组成了资本主义阵营。
两大阵营的对峙
在两个阵营中,各国的对外战略在总体上唯美苏马首是瞻,因此两大阵营的对峙重点表现为美苏两国的对峙和对抗。
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唯一有力量与之抗衡的是苏联,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迅速地转向对峙。美国首先对苏联采取冷战,以遏制其扩张势力。两国随即在各种国际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对抗。
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议,美、苏、英、法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随着美苏冷战的开始和加深,德国被一分为二已在所难免。
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宣布从6月21日起在西占区实行单方的货币改革。苏联对此提出抗议,并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即在苏占区也实行币制改革,并于6月24日封锁柏林,全面切断了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和货运。这就出现了所谓第一次“柏林危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起来,形成了战后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
美国加快了分裂德国的步伐。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至此,美国完成了分裂德国的步骤。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在德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德国。
美苏对抗引起了一些局部战争,双方或公开或秘密地卷入了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但由于双方力量的均衡,始终未发展为直接的战争。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追求美苏合作,企图与美国共同领导世界。因此美苏对抗发展为美苏争霸,争霸的态势时而缓和时而激烈,总体上看是苏联处于下风。
1961年8月13日,又因为苏联和东德修筑“柏林墙”,引起了第二次柏林墙危机。尽管苏联主动退让使得危机暂时解决,但这次危机的结束并没有消除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而是为新的危机埋下了种子。
赫鲁晓夫还试图在加勒比海地区同美国进行较量。1962年8月底,美国发现了古巴近程导弹发射场。肯尼迪总统立刻在9月4日对苏联发出警告。要求苏联立即从古巴撤出所有导弹。根据肯尼迪的命令,180多艘美国军舰在加勒比海进行巡逻,载有核弹头的B-52轰炸机飞上古巴周围的天空,美国在全世界的海、陆、空三军部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一场前所未有的可能触发核战争的危机笼罩了美国和全世界。自知苏联仍处于军事劣势的赫鲁晓夫无可奈何地后退了,最终同意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了。在危机结束以后,美国和苏联从各自利益出发,设法避免用核讹诈方式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作出努力,缓和两国关系和国际紧张局势。
1963年7月15日,美、英、苏达成《部分核禁试条约》,意在巩固美苏核垄断地位。然而,美、苏的目的没能达到。1960年,法国试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10月,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给了美苏核垄断与核讹诈政策以有力打击。
苏联在与美国的长期竞赛中被最终拖垮,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放弃了争霸政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141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