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林树中

林树中《世家文脉》生平事迹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0日 阅读:162 评论:0

鹤溪,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北部,距县城18公里,东邻梅源乡,南与麻步镇为界,西连水头、腾蛟两镇,北和凤巢乡、瑞安市大南乡接壤。此地古时有鹤翔舞,故名鹤溪。整个鹤溪是围绕着一条老街展开的,鹤溪老街从明末清初时期先有陈、庞、金氏等由外围迁徙本街两侧居住,到清中后期又有林、吴、苏、蔡、周、郑氏等迁来居住。老街北起长安桥南至永乐桥,清末和民国时期最为兴盛。当时,近500来米的老街上,百商云集,万客来街,各氏族人建有四合院古宅16座,5间以上单进古宅22座。今天看来,鹤溪镇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小镇,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规模小,再加上交通条件限制,因此其经济发展程度还有待提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镇子,却有着悠久深厚的学统。
“平阳学统二陈始,鹤溪前辈读书多。”鹤溪的崇学兴学之风,源于中元村的二陈兄弟。2014年3月5日《温州日报》一篇题为“文化中元 博士村街——走进平阳鹤溪老街”的文章中曾有过这样的介绍:
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离老街不远的中元村元底的读书人陈经邦荣登进士榜,消息传到鹤溪老街的那天,村头街尾应是何等沸腾! 此前,因慕伊洛之学,经正、经邦兄弟不远千里,往洛阳受业于理学家程颢、程颐。在《二程集》中,记有陈氏兄弟与程颐问答二十多条。二陈学成归来之时,正是新党执政,朝廷全面禁锢洛学,二陈学无所用,便回归故里,设讲席传授洛学,自此开永嘉学派之先声。
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指出:“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陈氏兄弟的文化先导地位,显然开启了中元村乃至鹤溪崇学求新之学风,也给以耕读立村的中元村创造了良好的求学氛围。而这里,就是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林树中的故乡。


祖父林一峰像


林树中,名光望,字树中,1926年四月初一日生于浙江平阳鹤溪镇。鹤溪一地的文脉可谓源远流长。到了近代,鹤溪建立起了一所具有现代新学意义的小学。至今,这座“鹤溪镇中心小学”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而提及这所学校,就不得不说到林树中的家族背景:“鹤溪镇中心小学”的前身“鹤溪两级学堂”创办于1904年,其创始人为当地贡生林一峰;而这位林一峰先生,就是林树中的祖父。
林一峰(1871—1923),名乃候,又名少渠,字延封,鹤溪镇杨梅脚人,生于清同治辛未年(1871),清贡生。《平阳林氏志》中有其传记:
髫龄嗜学,邑人称赞不已。稍长,即由族叔培兰邀名师教导,并游学于外。才学甚好,颇有声誉。青年时,父母相继得病卧床多年,先生日夜侍奉。为寻求良方,博览医书,故精通医理,远近求医者接踵而来,诊费分文不受;邻居亲友告贷,无不予以周济。自家搬进新房后,老屋无代价馈赠无房子的困难户;有乡人因家境拮据当掉房子时,他立即掏钱赎还;有人病逝求助时,他至少掏给买棺木的钱;有人灾后缺粮,他二话没说,如数借予。故家有“林德裕”之称,确系“德裕”乡里,遐迩闻名。
由此而言,林一峰堪称一位热情豁达、富有善心的开明乡绅,在乡里颇受好评爱戴。清末,随着科举制度废除,各地鼓励办新学。林一峰先生深感当地文化闭塞,于是邀地方士绅苏朝伦等商议创办学堂之事,并得到老一辈士绅陈鹏南先生的大力支持,终于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创办起鹤溪两级学堂,借老街上的境庙老殿为校舍,由林一峰出任首任校长。1940年第一学期开始,因实施国民教育,学堂更名为“鹤溪镇中心小学”。兴办学堂的义举,可以说开创了平阳新学之风。在这其中,林一峰先生无疑居功至伟。
在此之后,林树中的父亲林石斋也曾继任过鹤溪镇中心小学校长一职。可以说这所学校与林氏家族之间有着莫大的渊源。林石斋(1902—1941),原名昭德,榜名秀,号石斋,鹤溪镇杨梅脚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幼年秉承家学,是鹤溪镇中心小学较早的学生之一。林石斋1915年毕业于平阳第三高等小学,191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省立十中(温州中学),与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同庚同窗,感情笃然。原本二人都考取名额可一起留学日本(苏步青于1919年7月刚满17岁之际在中学校长洪先生的资助下到日本留学,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因兄长在杭州上学时突然病故,故留家自守,不能酬其壮志。1930年,林石斋受聘为鹤溪镇中心小学第九任校长。


父亲林石斋像



林树中手书林石斋传


由此而言,虽然出生地鹤溪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小镇,但从家世来说,林树中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书香门第。林树中自小居住的,是鹤溪老街上地标性的“林德裕大宅” 清末至民国时期,这是平阳北港一带最气派的大宅之一。此间大宅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时被一场大火烧得面目全非,但据当年留下的图画来看,这所房子既保留了浙南建筑的样式,又融进了民国时期海派的建筑风格,环步其中,精致的走马楼、精细的窗棂、精美的挑檐随处可见……林一峰先生因精通医术且急公好义,可谓德裕乡里,故而获得了“林德裕”的美名,而这座大宅也因此而名。在这所宅子里,林树中度过了他的童年。他从小就学白居易的诗篇,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小说。父亲教以《古文辞类纂》《春秋》《左传》《汉书》《史记》等名篇。此外,林树中从六七岁开始写字,一天写一张,真草隶篆都有涉猎。这些传统家庭培养子弟的方法,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底子。


20世纪70年代林德裕大宅示意图


林树中6周岁时进入到鹤溪镇中心小学 也就是由其家族一手兴办起来的学校读书。由于小时候生过一次腹泻大病,所以那时林树中一直身体较弱。据同乡老人回忆,童年时的林树中就是一个安静、爱读书的孩子,很少出门。这一方面来自于他的家学传统,另外一方面也与他的身体状况有关。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家族发生的一场变故。林父有一位兄长,于20年代时不幸病故;这位兄长留下了一位寡居的妻子一直居住在林氏大宅,膝下并无子嗣。基于这样的状况,林石斋便将幼年的林树中过继给了自己寡居的大嫂,为其一房延续香火 甚至在日后写给儿子的信中,林石斋会称其为“侄儿”,以强调这样一种过继的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林树中有着两对父母:一是自己的生父生母,另一个则是自己的嗣父嗣母 而其中这位嗣母,实际上是林树中的大伯母,同时却是真正名义上的“母亲”。虽然和两位“母亲”住在同一所宅邸内,但这位嗣母对林树中与自己生母的接触却十分敏感。今天看来这也十分容易理解,毕竟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位年轻守寡的女性而言,这个唯一的“儿子”几乎是她生命的全部寄托和希望;而原本血缘关系上的母子之情,对于这位嗣母而言毫无疑问也是一个巨大的隐忧 事实上,林树中的生母林傅氏从未给儿子找过麻烦,相对于日后林树中每月给嗣母寄送生活费,这位生母直到离世也没向亲生儿子要过一分钱,而是由女儿女婿长年赡养。


林石斋写给儿子林树中的信件中称其为“侄儿”


久而久之,这位嗣母对于林树中原先血缘亲情的警惕扩大成为对于整个外部世界的戒心——据说当年除了上学,她几乎很少让小林树中外出与人接触,而是将他留在属于自己相对独立的院落里悉心守护着。对于童年的林树中来说,这样的状况使得他很少有机会像同龄人那样肆意玩耍,而只能留在房间中与书本为伴。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童年或许称不上愉快,但是却养成了林树中安静、耐心的性格,也是他在之后多年里能够耐住寂寞潜心学术的重要基础。

① 林振法主编:《平阳林氏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445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nshuzhong/2022121480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