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林家翘

林家翘《第十二章 琴瑟和同 携手一生》生平事迹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0日 阅读:157 评论:0

“他是一个专注学术的人,不舍得把时间用在别的事情上。他极少陪我去逛街,也不喜欢去娱乐场所。”

——林家翘先生的夫人 梁守瀛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爱情梦想。从1946年结婚到2013年,林先生与梁守瀛女士携手走过了67个春秋。在超过一个甲子的岁月里,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共担风雨,分享甘苦。岁月无情地花白了他们的头发,但也使他们的感情历久弥坚。他们不是罗曼蒂克的一见钟情,而是在长时间的相处中慢慢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正因为这种慢慢的积累,才使得他们的感情坚如磐石。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梁女士对林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的支持,再次印证了这句久经考验的老话。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梁守瀛女士都是林家翘先生最坚强的后盾。
梁守瀛女士祖籍福建省福州市,与林家翘是同乡,1919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市。梁家兄弟姐妹一共四人,大哥梁守槃(中国火箭事业奠基人、多种型号导弹研制者、中国海防导弹之父),梁守瀛排行第二,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的父亲梁敬錞(1893—1984)字和钧,是一位知名的历史学家。梁家出身世家,梁敬錞的父亲梁孝然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辛卯科举人,两任江苏海门直隶厅同知,祖父梁鸣谦(1826—1877),是清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任吏部考功司主事,曾任福建最高学府鳌峰书院掌教(山长)。1917年,梁敬錞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后于1921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得经济学院硕士学位,1968年获台湾“中华学术院”硕士。国际著名哲学大师罗素曾于1920年10月来中国讲学,梁敬錞是罗素在中国讲学途中遇见的第一位中国学者,他们同船而行一个半月。在这一个半月的行程中,梁敬錞有幸与罗素面对面交流。后来,他写下了《与罗素同船之一封书》,详细介绍了罗素的个人情况、哲学理念及对苏俄社会的评价。这本书为后人了解罗素来华初期的思想状况提供了参考。
梁敬錞长期投身于高等教育,曾任北京大学、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教授。1928年后,历任宁夏省政府财政厅厅长、甘肃省政府财政厅厅长,抗战时任驻美战时物资供应委员会秘书长。1948年梁敬錞侨居美国,此后致力于研究中国现代史。他曾受聘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纽约圣若望大学研究教授。1968年赴台湾定居,致力于研究史学。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国史馆”顾问、“中央研究院”近代史通信研究员。著有《亚洲文明协会丛书》、《在华领事裁判权论》、《开罗会议与中国》、《辛亥革命》、《史迪威事件》、《九一八事变史述》、《马歇尔使华始末》和《欧战全史》。
林家和梁家背景相似,都是开明重教的官宦之家。由于当时人们的社交渠道远没有今天广泛,社会出身基本就决定了交往范围,实际上,两家祖辈都是福建人,还都是当地的望族,所以两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北京的时候,两家还是邻居,林家翘和梁守瀛的哥哥梁守槃,也是小时候最好的玩伴。林家翘与梁守槃同庚,只是按照出生日期,梁守槃年长一些。林家翘亲切地称梁守槃为“槃哥”。林先生回忆说:“我们两家在生活习惯、处事态度、子女教育诸多方面有很多相似。”正是这些相似造就了林先生与梁女士共同的人生观,这也是他们能够风雨同舟六十多年的重要基础。
梁守瀛出生后没几年,由于家庭原因,梁家搬离了四合院,返回福建老家。梁守瀛在11岁之前的童年时光都是在福建度过的。梁守瀛女士回忆道:“当时大多数家长还是固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念,这条封建又不公平的教条压制了很多女性学习和认知的机会。”但幸运的是,梁家是很开明、开放的家庭,父母渴望自己的女儿成为新时代的新女性。在梁守瀛很小的时候,家里就请了先生教她读书。通过这种方式,梁守瀛在私塾里完成了她的小学教育。这期间,她从认识方块字到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再到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都一一涉猎。
梁守瀛11岁的时候,因为父亲工作调动,举家搬迁到了上海。梁守瀛父亲当时在国民政府任职,他们得以在法租界的高级住宅区住了下来,这里是相对比较安全的。梁守瀛进入上海裨文女中读书,在那里接受全面的文化知识教育。裨文女中原名“裨文女塾”,现为上海第九中学。该校创立于1850年,由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夫妇创建,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所女校。这所中学设置外语为主课,很多课程像历史、地理等也都是英文授课,而且要求学生们读《圣经》。梁守瀛女士在这里读书期间,英文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全面接触了西方文化。
不幸的是,1932年1月28日夜间,日本侵略军兵分数路,由租界向上海闸北悍然发动进攻,“一·二八”事变爆发。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和上海广大民众奋起抵抗,奏响了全国抗战悲壮雄浑的前奏曲。
据梁守瀛女士回忆,当时日本人强迫学生们学习日语。梁守瀛当时虽然只有13岁,但是对日本人打破校园的宁静环境,逼迫学生们学习日语的恶劣行径恨之入骨。她当即跟父母商量转到另一所中学就读。直到现在,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他们正在上课,空袭的警报就拉响了,老师就会把学生们带到防空洞躲避。有时一天会响好几次警报,学生们天天胆战心惊,根本无法安心上课。战争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抚平的创伤,成了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
后来梁守瀛去沪江大学继续学习。沪江大学原名上海浸会大学,是一所创办于1906年的教会大学,也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这所大学于1921年开始招收女生入校,这在当时的教会大学中是前所未有的。梁守瀛女士攻读的是英语专业,从英美文化、文学到英语国家的概况、历史等无不一一涉猎。经过几年的学习,她的英文已经达到纯熟精通的水平,讲一口地道的英语。这为她以后较快适应美国的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沪江大学毕业后,梁守瀛回到了母校裨文女中教英语。在上海期间,因为林家翘与梁守槃是清华大学的同学,受梁守槃的邀请,林家翘在假期的时候会去上海梁家玩,他们往往一块度过假期。这样林家翘和梁守瀛慢慢地更加了解对方。当梁守瀛女士被问及对林家翘的第一印象时,已经90多岁的梁女士脸上顿时一抹绯红,她羞怯地笑了起来,仿佛那次会面就发生在昨天。她回忆道:“林家翘虽然不善言辞,但是温文尔雅,给人一种好学上进的印象。”林太太还说:“父亲也特别欣赏他,因为父亲也是一个特别严谨、认真的人。”自幼接受新式教育、充满知识女性气息的梁守瀛也给林家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双方家庭的默许下,两人的交往进展得很顺利,爱情的种子就这样播下,慢慢地生根、发芽。
双方父母本来准备等林家翘毕业就为他们完婚,然而抗日战争爆发,两人目睹国家危难,百姓辗转流离之疾苦感同身受,加之学校中爱国学生运动日渐高涨,两人深受鼓舞,感到不能苟且偷安,应当发愤图强,报效国家。林家翘在毕业后考取了留英庚款,对于正处战乱的国家,留学的名额显得更加珍贵,因此两人决定推迟婚期,并且约定直到把日寇驱逐出中国,他们才筹备结婚的事情。这既是一种爱国的情怀,也是对自己努力奋斗的一种激励,可没想到,这一推就是几年。在注重实效、弘扬个性的今天,很难想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能够使相爱中的青年自愿把婚期推迟几年,可在当时,民族的苦难就在每个人的身边。虽然身处战争的大后方,但前方撤退的人群、时时响起的警报、阵亡将士的惨烈,这一切形成巨大的阴影,民族存亡的危机感笼罩在每个人心头。林先生说:“学校条件虽差,但已实属不易,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好像是一种罪过一样。正是当时的环境使得许许多多青年觉得危机深重,只有抗战胜利,才能有光明的前途,自然把个人婚姻暂时搁置一边。”
这几年丝毫没有动摇他们的爱情基础,反而使他们更加懂得珍惜。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们开始高兴地规划结婚的事情。1946年。他们去了美国,12月20日在罗得岛州的首府普罗弗登喜结伉俪,从此开始了一生相濡以沫的旅程。


1948年林家翘先生和梁守瀛女士家庭照


当时,中国积贫积弱,没有国际地位,中国人在国外也被人看不起。梁女士回忆说,刚到美国时,他们要去租房,可接连好几个房主,一看是中国人,就直接说不租了,这让她很是生气,但又无可奈何,当时美国的种族歧视还非常厉害,别人不愿租,只能继续找,可好不容易找下了房子,去理发的时候又发现理发师对华人态度傲慢,好像他给华人理发丢了身份似的,越是这样,便越是要努力,做出成绩了,别人才会改变看法。


1969年林家翘夫妇在海边度假


婚后几年,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享受甜蜜的二人世界,两人便开始忙于自己的事业,娱乐的时间很少,但谁都没有抱怨。1947年,林家翘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1951年成为美国国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53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正教授,1958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2年起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一系列成就与林太太默默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林太太说:“他是一个专注学术的人,不舍得把时间用在别的事情上。他极少陪我去逛街,也不喜欢去娱乐场所。”林太太说这番话的时候,是那么的平静和淡然,令听者对她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1956年,他们的女儿林声溶出生了,林夫人比以前更忙碌了,除了相夫教子外,业余时间就去充电学习。梁守瀛女士一直在哈佛大学教授中文,并且于1977年出 版 了 Pattern Sentences forElementary Chinese,后来又编辑出版了College Book : A First-YearTextbook以及A Companion Book for College Chinese等四本书。这套书目前仍然有很多学生使用。她的教学风格诙谐幽默,激发了很多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据林太太回忆:“那时候,有一天我在哈佛广场上散步,碰见了我的一个外国学生,他用标准的汉语跟我打招呼,并且我们也聊了一会儿。我当时特别惊喜,当然也很欣慰。”


1970年代林家翘一家在美国波士顿家中



2007年6月林家翘夫妇在圆明园



2008年林家翘先生和梁守瀛女士在清华园家中


当80多岁的林家翘决定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开始人生新的篇章时,也得到了梁守瀛女士的大力支持。对于林家翘来说,能够回到母校并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他一直以来的夙愿。可是考虑到他的年龄,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也曾为此夜不能寐。太太梁守瀛知道了他的心事,鼓励他勇敢地迈出这一步。科学的事业是一份传承的事业,应用数学发展到今天凝聚了很多人的智慧,无论一个人能力有多强,他的贡献也只是其中的一小份,只有把个人一生的研究所得让更多的人了解才是对科学发展最好的推动,中国的应用数学还比较落后,正需要一位有着深厚造诣的科学家来为年轻学子指明一条道路,引领他们在自己的基础上把应用数学的研究向前推进。林家翘和夫人深切感受到了祖国的需要和召唤。因此他们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清华大学。


2011年林家翘先生在清华园家中过95岁生日


在寓居清华园的日子里,林先生和夫人的亲朋好友不时会来探望二老,其中最令二人感到亲切的莫过于林太太的哥哥梁守槃先生。他们亲切地称他“槃哥”。梁守槃先生出生于1916年4月13日,比林家翘年长近三个月。1933年,梁守槃先生与林家翘先生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并进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1937年,梁先生从清华大学毕业,并于1938年8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即获硕士学位。梁先生随即于1940年2月返回中国,并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和机械系任讲师、副教授。梁守槃先生是新中国著名的火箭和导弹专家,曾任中国第一任海防导弹武器系统的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海防导弹之父”。
梁先生与林先生自小就一起玩耍,两家人亲密无间。据林先生妹妹回忆,当时两家长辈是至交,为了给小孩启蒙教育,两家人一起聘请了私塾先生,在家中教授林家翘和梁守槃国学。转瞬间80多年过去,当两人都已进入耄耋之年后,能够重新相聚在昔日青春年少、刻苦攻读的清华园,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安慰。闲暇之时,林先生、林太太和梁先生三人也会打打麻将、叙叙旧情,几位老人能够晚年相知相守,他们的晚辈也格外欣慰。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njiaqiao/2022121470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