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林家翘

林家翘《第二章 大学时代 厚积薄发》生平事迹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0日 阅读:144 评论:0

“我父亲告诉我,他们以前在清华大学念书时,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他会从第二名开始看起,因为第一名一定是林家翘。后来他们发现,怎么连体育成绩林家翘也得优秀呢? 同学都很不服气,物理、化学、数学这些学科,他们都承认他最好,可是体育,别人比他跑得快多了! 体育老师就说,这是因为你们跑完了就进去洗澡,林家翘还在那里继续跑呢!”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 徐遐生


1933年的初秋,天气日渐凉爽,晴朗的天空显得明净而又高远,远处苍翠的西山也仿佛就矗立在清华园近前。
这里曾经是京城西北郊外风景优美、环境幽静的皇家园林,在英法联军的战火之下,昔日的奇花异草、亭台楼榭已破败荒芜,成为一片荒野。利用美国“庚子赔款”退款建立的清华学校就坐落在这里。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艰苦发展,此时的清华大学已经颇具规模,初步成为了学风优良的现代大学。
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又一批来自全国各省的青年学子来到清华园。在这群出类拔萃的学生当中,有一位个子不高、文质彬彬的少年,他就是林家翘。年仅17岁的林家翘从285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当时的国立清华大学,这一成绩载入了清华大学1937年出版的《清华大学九级级刊》。


林家翘先生入学考试成绩单


林家翘所在的那级被称为九级,是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改为大学后的第九班,应当于1937年毕业。


留美预备学校改为大学后的第九级榜单


当时林家翘同时考取了三所学校——国立北洋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清华大学,而且都是第一名。当林先生回忆起当时他同时考取三所名校的心情时,他淡淡地一笑说:“我就是比较会考试,这都源于平时知识的积累和对一些考试技巧的良好把握。”其实,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主要还是林家翘平时打下的基础十分扎实,他几乎把全部时间都倾注在学习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断博览群书、刻苦攻读的努力之下,林家翘终于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
那个时期清华大学可谓名师云集、睿才荟萃,教师队伍综合素质非常高,闻名遐迩的名师有校长梅贻琦,哲学系的冯友兰、吴宓、金岳霖,中文系的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王力,数学系的熊庆来、陈省身、杨武之、赵访熊、曾远荣,经济系的陈岱孙,还有体育老师马约翰等。
在那个年代,清华精神的至高表率是校长梅贻琦先生。梅贻琦是清华第一批直接赴美的留学生,1914年起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首席教授、教务长等,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在梅贻琦校长的努力下,清华大学逐渐形成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培养出了一批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
20世纪30年代,林家翘所在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尤为繁荣,被后人们誉为“黄金十年”。物理系有吴有训、叶企孙、周培源、赵忠尧、萨本栋、霍秉权、任之恭等著名教授,其中系主任是叶企孙。他们不仅学术根基深厚,又都有留学美国的背景,视野开阔,涉猎广博,掌握着崭新的知识结构,使该系一时声名鹊起。大师高深的学术造诣、专注的学术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培养出了一代优秀的人才,包括“两弹一星”元勋在内,从1929年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到1938年,清华物理系共培养本科生69人、研究生1人,这其中有21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1人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林家翘),1人成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戴振铎)。


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物理系部分师生合影


近代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周培源和吴有训先生都曾经是林家翘的老师,他们言传身教,不但传授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他们如何做人。
林家翘先生回忆道:“当年我在清华做学生时,那时候清华比现在规模小得多了,老清华这个区,就是在二校门里面的,大礼堂前面的草地,就是清华的主要草地了,从这一部分就可以看出当时清华有多大了。我是1933年入学的。那时候,虽然华北一带的政局,已经很不稳定,可是初入校时,清华园中的一切,还是给人一种‘世外桃源’之感。美丽的校园、草地、建筑、设备,都是富有国际风味的;与那时候北京城内的旧式房屋,颇为不同。当时校内的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体育馆和科学馆不仅典雅庄重,而且内部的设备也是最先进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图书馆,其书库中的钢架和厚玻璃地板以及暖气等设备都是相当完备和先进的。当时的许多同学,都是在校园中第一次喝到咖啡、红茶,吃到冰激凌。当时校内有四个学生食堂:二院、三院、四院大食堂和女生食堂。我非常喜欢吃二院食堂的松软玉面馒头。此外,还有许多中学时代没有见过的东西,如游泳池、淋浴、图书馆,在我记忆中尤其突出的是深秋时图书馆中台阶旁的大盆菊花。这种环境,对于同学们安心求学工作,很为适宜。那时候,清华大学收学生非常严格,一年录取大约300名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我们的物理系一个年级只有十个人吧,算是学校比较大的系了。”
清华园优美的景色、先进的设备以及舒适的生活条件,给林家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则是清华的精神,也是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的老校歌也代表了清华的精神,到晚年林先生还会时不时意味深长地哼唱几句“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昔日幽静的清华园见证了林家翘勤奋扎实、激情洋溢的青春岁月。他当时与彭桓武(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竹溪(理论物理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和杨振宁被誉为清华“四大名将”。在这里,林家翘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他经常起得很早,很多时候夜色还未完全褪去,他已经来到图书馆开始了一天的学习。林家翘回忆起那段在清华的青葱岁月时说道:
“在清华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要紧的时期,对我影响很大。我在清华时,教师授课都非常认真。同学们也都极用功。课外的生活,一般却非常愉快轻松。清华园风景好,极适宜于户外活动。我记得我们有几个人,常常在晚饭后,散步谈天,总是从学校正门出去,沿墙西行,走到西校门;然后从气象台、体育馆一带,走回宿舍,取书,再到图书馆读书。晚十一时左右回宿舍睡觉。晚饭前,则常常到体育馆活动,我是不善运动的,但是在清华园的气氛中,也多少有些活动。”
1933年中学毕业时,林家翘原来想读哲学专业,但林先生回忆道:“家人认为哲学太空泛,要想格物致知,还是学物理。”进入清华的第二年,开始分系。林家翘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物理系。他回忆起当时上课的一些情形,栩栩如生地描绘道:“记得那时候,大学普通物理是萨本栋先生讲授。他教课非常认真切实,每星期有一次十五分钟的小考。所有的学生,也都非常认真。课本是萨先生自著的,刚出版不久。那时候,大学程度的科学课本,中文的很少。我在大学所读的课本,除了萨先生的书以外,好像只有熊迪之先生的高等分析是中文的。在实验室内,助教们也肯认真讲解,态度和善,学生都很喜欢。二年级以上的课,一般人数不多。所以除了以上所说的好处以外还更加上一个亲切之感。我到清华时,本意就是要学物理,在这种情况下,兴趣自然更提高了。那时候我也学了不少数学课,自然是个人的兴趣,也是那时候师长的指导。虽然我最后在学术界的工作方向,并未完全限于大学时代所学,但是这一段求学经验,对于我日后事业的发展,关系非常重大。”
林先生还回忆了当时对他影响颇深的几位老师,他说道:“那时候,物理、数学两系,都在科学馆内,所以这两系的师生,比较互相熟识。那时物理系的教授,除上面提到的萨本栋先生以外,还有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霍秉权诸位。周、任两位老师,是我在美国还多次见面的。1972年以后,我回国几次,曾见过吴、赵、霍三位先生。吴先生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多年。我每次回国,都去拜望他,见过几次,可惜1978年回国时,他老人家已去世了。他还是我清华毕业论文的导师呢。以后对我学业最有影响的是任、周两位老师。还有曾任北大副校长的王竹溪教授。数学系中,我记得有熊迪之、杨武之、赵访熊、曾远荣诸位教授。华罗庚先生、陈省身先生,那时候也在数学系做研究工作。回想起清华那时候的人物,自然不能忘记梅贻琦校长。他当时的确是‘老成持重’,在时局动荡中,对学校的大方针把握得很稳。”
在1937年毕业时,九级的同学们编辑出版了《清华大学九级级刊》,纷纷回忆四年来自己在大学里的经历、趣闻轶事。林家翘先生那时所写下的一段文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当年学习和生活的真实场景
“自传从来就没写过,因为根本就不会写;然而姑且将今天的生活记下,交卷而已。
早晨七时起,上课,下课,上课,下课,直到吃午餐时。今天上午有一堂化学课,因为书讲完了,大家随便讨论些问题,其中颇有有趣的。我总觉得化学班上有些同学算学学得不够好,因而不会Hypothesis and Conclusion之论。记得有一位同学请张先生写一方程式,张先生告诉他,这方程式应依实际实验情形而有不同。结果这位同学讲了一片大道理来,坚持其中的一个方程式。最后他怒气冲冲地对张先生说:‘你倒是告诉我一个准的,我们实验报告上还要写呢!’下午我在游泳池中饮水半口。”


林家翘先生在清华大学时的考试成绩单


林家翘当时学习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在清华大学四年的大学成绩已经被清华大学档案馆收录,作为范本,激励历届莘莘学子。当时清华的记分方式,并不是现在的“A”、“B”、“C”表示优、良、中,而是分为五等:超、上、中、下、劣,分别以E(excellent,被当时学生戏称为金齿耙)、S(superior,银麻花)、N(normal,三节鞭)、I(inferior,当头棒)、F(fail,手枪)标志。林家翘的成绩单只有几个“S”,其余均为“E”,可见其成绩之优异。
从成绩单上可以看出,除了其他科目外,林家翘的体育成绩也是相当好的,大一的时候是“S”,到了大二成绩更提高到“E”。这其中还有一段趣闻。当时清华大学很重视体育教育,学校“德、智、体三育并重”,重视学生“完全人格”的培养。林家翘当时的体育老师就是著名的体育家、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马约翰先生认为运动是健康的源泉,体育是培养人们具有“完全人格”的重要手段。林家翘的同学徐贤修(曾任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讲过这样一段关于林家翘的轶闻,他说:“林家翘在校时门门功课都优秀,大家都很服气;但他身体不好,跑步总是落在后面。马约翰先生教他锻炼,并说只要坚持下去,身体是会好起来的。林家翘照着做了,并且十分认真,风雨无阻,身体果然比过去好了。到了期末,他的成绩单上,出现了马老给的一个‘优’。大家不服,去问马老,并说他是偏心。马老向他们解释说,在体育上,速度和各种技巧的锻炼,都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意志、是顽强精神的培养。林家翘身体虽然差,速度不快,但在意志和精神的锻炼上,他是无愧于优秀者的。”
何炳棣先生在其个人传记《读史阅世六十年》中曾经记录过这样一件事:“任之恭先生在昆明曾面告,他虽未曾教过九级(1937年毕业)入学状元林家翘的普通物理,但系中同仁不时追忆起1933—1934年林家翘以一年级新生选萨本栋先生普通物理季终考试时,萨和同仁研究某试题所有的可能答法,等着看林家翘是否选最简捷漂亮的答案,结果林的答案出乎所有教授意料之外,比任何预想的答案都高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家翘先生的卓尔不群和创新精神。
同时,林家翘善于找到并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保证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林家翘先生的老同学,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就很推崇林家翘记笔记的方法。1985年5月钱伟长先生在西安交通大学给学生们做关于学习方法的讲座时,就特别提到了林家翘独特的记笔记的方法
“我有个同学叫林家翘,现在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他的课堂笔记除每天晚上整理一次,写出一个摘要外,每个月他还要再整理一次,把其中的废话全删掉,把所有的内容综合起来,整理出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每学期结束复习时,一门课的笔记经过综合整理后,只有薄薄的一本,大约十八页左右吧。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就完全消化成他自己的东西了,他温书就看这个,边看,边回忆,边思考,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这种记笔记的方法就是把教师和别人的东西,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要不断消化,不断加深理解。林家翘分三个阶段记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消化的过程。我只分了两个阶段,我现在很后悔,我要早分三个阶段,学习效果一定会更好。”

①《清华大学九级级刊》第28页。
①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钱伟长:《钱伟长和大学生谈学习方法》。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njiaqiao/2022121470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