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林家翘

林家翘《第八章 华裔科学家访问团》生平事迹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0日 阅读:197 评论:0

“因为1979年我聆听过林先生前一次讲学,当时他阐释过理论研究的‘应用数学过程’,所以马上体会到,他给大家讲述的实际上是‘应用数学过程’的绝妙实例,感到茅塞顿开!”

——上海大学教授 戴世强



1966年林家翘先生在美国家中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流在异国他乡的学子们对祖国母亲有着无限的眷恋和思念。到1972年,林家翘离开祖国已经32年了。由于那段时间中美之间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对于祖国牵肠挂肚的林家翘也只能把思乡之情深埋在心底,他甚至有时会悲观地认为“这一辈子再也见不到祖国了”。
那时,虽然不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是林家翘还是想办法获取一些关于祖国的信息。他回忆说:“我在奥地利访问的时候,在那边的一个天文馆,我看见一个去过中国的天文学家正在放映幻灯片介绍中国,我看到了华清池,还看到一位老人抱着石头盖房子。那位天文学家跟观众说,全中国都在搞建设,他非常推崇中国。”
1971年,林家翘携夫人去日内瓦进行学术访问,在那里他们见到了他在清华大学的数学老师杨武之和他的儿子杨振宁。那时候杨振宁刚刚从祖国回来。杨振宁于1971年7月回国,并在上海、北京等地参观访问和看望故友。杨振宁在北京访问期间,周恩来、毛泽东先后会见了他,并和他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听取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意见。
杨武之父子俩都建议林家翘回国看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世界形势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逆转。
尼克松于1972年2月首次访华,成为访问中国的第一位美国总统,中美发表了《上海公报》,宣布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据林太太回忆:“那个时候我们家里没有彩色电视,因为一直也没有时间看电视。听说尼克松总统要访问中国,我们立刻去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家翘说:‘我们要看到尼克松总统到北京的情景,看他是怎么从飞机上下来的。’我们还听说从北京机场到城里有一条很好的高速公路,那可是非看不可的。后来看到了,果然很好。”
随着中美两国关系改善和发展,中美科技界之间结束隔绝状态,相互交流的大门迅速打开。美国科学家破除阻力,纷纷展开访华之旅。
远在大洋彼岸的林家翘等一批华人科学家们知道这个消息后,激动不已,夜不能寐,积极地思考着回国一行。访问团主要的组织者和联系人是林家翘在清华大学时的老师,当时任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任之恭先生。林家翘协助老师联系了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等几所大学的朋友。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虽然中美关系已经开始“正常化”,但两国尚未正式建交,敌视中国的势力仍然相当活跃。林家翘回忆说:“考虑到当时的形势,我们虽然心里很高兴,但都尽量保持低调和警觉,绝不对外人说我们要去中国了,总觉得这里有敌对势力存在。果然我们后来连续接到一些匿名恐吓信,企图阻止我们的行动。有的信说,你们要小心,去了就砸烂你们的狗头! 还有的信模仿中国大陆人的口吻,说什么不要来,来了就打你们,等等。”恐吓信怎能阻挡得住这些思乡心切的海外游子们的脚步?访问团的科学家们仍然坚定不移。
当时中国尚未在美国设立大使馆,访问团的成员就到位于渥太华的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申领签证。同时为了确保顺利地申领到签证,他们还请在纽约的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协助。航空公司闻讯,主动和任之恭先生取得联系,提出如果他们全体乘坐该公司的飞机,飞机票就可以优惠。就这样,各种准备工作在有序地进行着。
中国驻加拿大的大使馆工作人员建议大家不要乘坐同一航班。可见当时的形势非常的紧张。但是这些海外游子们并没有害怕,反而兴奋地憧憬着这次回国之行。
那时候中美尚未通航,因此他们必须转道欧洲。1972年4月,林家翘夫妇和他们的女儿先到荷兰,两个月后,他们从荷兰出发,转道巴黎,乘法国航空公司的班机经卡拉奇到达上海机场。在与祖国阔别三十多年之后,林家翘终于回到了这片让他魂牵梦萦的土地。有五名工作人员代表市政府和科学院到机场迎接他们。林家翘回忆说:“好笑的是接机的人还带来了一位翻译,结果一开口,守瀛说上海话,我说国语,把他们吓了一跳。”
接着,林家翘一家被安排住进了上海市闻名遐迩的老饭店——锦江饭店。
后来陪同人员询问他们有什么要求,他们提出一是希望找到林太太的表姐,二是希望看看上海的市容。结果第一个愿望,第二天就实现了。林太太的表姐来到锦江饭店与他们团聚。根据当时的规定,只能亲友来探望林氏夫妇,而不允许他们到亲戚家做客。
从11岁跟随父亲搬到上海到1946年去美国,林太太在上海生活了近20年。她迫切希望看看这片带给她美好回忆的故土。昔日的外滩,昔日的黄浦江又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了她的眼前,仿佛在张开双臂迎接着远道而来的海外游子。
等访问团的其他成员到达上海之后,他们全部住进了外滩的和平饭店。访问团一行有12名一流的科学家(访问团成员还有戴振峰、何炳棣、王浩、张明觉、易家训、叶楷、王宪忠、张捷迁、沈元壤等)及其家属一共27人。林家翘说:“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新鲜的经历。这种地方以前是洋人住的,我们从来不住。那晚住在和平饭店,听着黄浦江上轮船的汽笛和海关的钟声,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又回到了祖国。百感交集,夜不能寐,觉得好开心。”
后来访问团的成员参观了上海工业展览馆,展品中有个齐肩高的大轮胎,大家看到高兴得不得了。“咱们会做这个了!”任之恭和梁守瀛赶快过去跟大轮胎合影。林家翘说道:“我们心目中对祖国的印象还是三四十年代出国前的样子,没想到祖国变化这么大!”
上海之行结束之后,访问团一行抵达北京。林家翘回忆说:“刚到北京,陪同人员就问我们谁是团长,谁是副团长和干事。组团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什么团长、副团长等。只是任之恭从一开始就是主要的联络人。我和戴振铎是任先生的学生,协助老师工作是分内的事。后来任先生就回答说,他是团长,我是副团长,戴振铎是干事。可是没想到第二天政府就为我们三人各派来了一辆小汽车,其余人坐面包车。住旅馆的时候,任先生和我分配住套间,其他人住单间。这件事情让我们很尴尬。所以国内有些想法跟我们还是不同,这也是一种观念上的差别。”
据林先生回忆:“当时欢迎的人,有各家的亲戚朋友,长列一排,比我们回国的27人多了好几倍。”周培源先生的女儿周如苹女士也曾回忆起当年的往事:“那次华裔科学家访问团回国访问,是我第一次见到林叔叔和梁阿姨。爸爸妈妈站在飞机舷梯旁,迎接他们的到来。虽然我们站在最后(前边位置让给其他亲属),但任爸和林叔叔快步走到我们面前,说大姐二姐三姐他们都认识,唯独我是回国生的没见过,任爸搂着我说第一次见总要来个恶心的。亲着我的面颊,故意把口水留在我脸上,自此任爸每次回国见到我都是以这样的礼节。而林叔叔、梁阿姨在旁微笑斯文地看,幽默的任爸,一脸得意,并向我们介绍他们两家的孩子相互认识,爸爸就说怎么学物理的都生不出男孩,赵元任伯伯和任爸也是4个女儿、林叔叔就1个女儿。大家都相拥而泣,述说中美分别后二十余年的变化。机场上哭声一片,我们也跟着难过。站在机场,说不完的话,久久不肯离去,感人至深。后来在工作人员的督促和劝说下,大家上了停机坪上停着的大轿车,浩浩荡荡一路去北京饭店。到了饭店已经快11点,在宴会厅举办欢迎宴会,主持人说周恩来总理刚刚打来电话欢迎大家,并说所有来宾在国内的费用由政府负担,大家热烈鼓掌感谢,达到了晚宴最高潮。”
访问团的成员们在北京访问了几所大学和科学院的研究所,并提出了自己对中国基础科学发展的意见。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对基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不够重视。此次访问的高峰发生在7月14日晚的人民大会堂,访问团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林家翘说:“这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我们并没有提出这个要求,并且也没有想到能见到周总理。周总理刚出来,我就觉得很眼熟,好像见过面似的。我们在电视上看尼克松访华的时候,看见过周总理。”周总理首先挨个询问访问团成员的情况。访问团成员中有一半都和清华大学有关。总理就询问他们是否回到清华看了看。大家说还没有。周总理马上吩咐身边的工作人员安排访问团的清华成员们回清华大学看看。
第二天,访问团的成员就受邀参观了清华大学。他们参观了科学馆、新主楼和大礼堂等。当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他们隐约也看到了一些“文化大革命”的痕迹。
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任之恭、林家翘时,提到杨振宁对北京大学和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状况的担忧。杨振宁感觉到国内基础理论差,研究的基础科学也不牢,希望中国科学界能提倡一下。周总理说道:“他讲话实在,毛主席称赞他。”总理对陪同会见的周培源教授说:“请周培源同志提倡一下,把北大理科办好,把基础理论提高,有什么障碍要扫除,有什么钉子要拔掉。”
后来,林家翘夫妇访问了山西省的大寨。当时像“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口号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爬了长城,也亲眼看到了出土文物金缕玉衣。虽然当时中国经济落后、物资匮乏,但是林家翘仍然为自己的祖国而骄傲自豪。他说:“你不能不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72年以前,我们出国旅游都是去欧洲。72年以后,我们就哪里也不去了。一有机会就回国。中国实在是看不完,也看不够。”
此次回国访问使林家翘更加了解国内学术发展的情况,周总理的亲切接见给他注入了一股暖流和更大的勇气。林家翘也努力消除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误会,把真实的中国介绍给大家。据林家翘的一位亲友回忆:“叔叔探亲之行结束回到美国后,应邀到美国东北大学做讲座。在他发言之前的一位演讲者对中国当时的情况很不满,提到中国政府不尊重人权,社会秩序很乱,人民无法正常生活,使得当时会场内气氛压抑。二叔当即讲述了自己回国的见闻。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掌声雷动,大家对中国有了新的了解。”
同时,林家翘回到美国后也积极推动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据林家翘的一位亲友回忆:“1972年底,以白介夫为团长的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美国。代表团访问波士顿时,叔叔请代表团的成员到家里做客。”
当然,对于包括杨振宁、任之恭、林家翘等在内的“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不断到祖国大陆探亲会友、参观访问,返回美国之后又不断发表演说,向广大侨胞报告此行见闻,赞颂新中国成就,台北国民党当局十分惊惶不安,而又无可奈何。为了阻止院士们继续前往北京等地,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钱思亮飞往美国,先后到洛杉矶、旧金山、华盛顿、费城、纽约等地,邀请旅美院士举行座谈会。据香港《大公报》报道,出席座谈的在美院士只有一半左右,至于曾经回到大陆访问的院士,更是无人参加钱思亮召集的座谈
美国科学家对中国的访问在世界上激起了极大的反响。在得知美国物理学家和美籍中国物理学家访华的消息之后,美国《今日物理》的主编鲁普金(Gloria B. Lubkin)随即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物理学近况的报道。他在报道中引述了访华科学家的深切感受,认为中国在应用物理的许多方面已有可观的进展。
旅美华侨和华裔美国科学家们一直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而努力,中美宣布建交的消息一经公布,就受到在美国的侨胞和华裔美国人士的热烈欢迎。在被问及感想时,林家翘说:“中国人非常高兴,卡特的做法是明智之举,对世界和平有重大的贡献。”
1979年1月1日是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第一天,美国华盛顿、纽约和芝加哥等地的华侨和美国朋友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当天下午,任之恭、林家翘等华裔人士出席了在华盛顿举行的庆祝大会,全美华人协会会长杨振宁先生发出了“全美华人将继续为缔造两国之间的友谊大桥努力工作”的誓言。
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团成功回国访问后,中美之间除了政府间的活动之外,也有不少民间组织做了许多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工作。1977年,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等人发起成立了全美华人协会,旨在增进华人间的友谊,保障其合法权益,促进美中两国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对于另一个组织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林先生介绍道:“这个委员会,除了做出很多工作来促进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以外,也同时促进两国人民间的一般性的了解,所以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为了推进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上世纪70年代末杨振宁先生在美国发起倡议,在海外创办了刊物《科技导报》,顾问编委有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李远哲、田长霖、吴家玮等杰出的华人科学家,海外华人为推进中国科技发展殚精竭虑,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自1972年下半年至中美正式建交5年多的时间内,美方通过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共向中国派遣了36个学术代表团,共计430人次,每年平均6个代表团,72人次。与此同时,中方向美方共派遣了43个代表团,共计454人次,每年平均7个代表团,75人次。双方交流的内容涉及面极广,涵盖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
林家翘教授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十分关心,从1972年加入访问团回国访问到1988年,他经常回国讲学和做学术报告,把国外最前沿的学术信息介绍给国内的科学家,并与国内的科学工作者展开合作。1973年香港中文大学授予林家翘名誉博士学位,借此机会,林家翘通过与周培源先生联系,到北京做了一些学术活动。1976年在中科院副院长钱三强的精心安排下,林家翘做了关于密度波理论的讲座。后来他们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一篇短文(由时任北京天文台台长李启斌领头)。那次林家翘及其夫人在国内一共停留了三个月,期间他们还到了西北和东北,与久违的亲人团聚。
1978年,林家翘教授通过学长蒋南翔向邓小平转交了他的建议,他提出“先进的工业要建立在应用科学的基础上,基础科学工作者和应用科学工作者要建立正确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批示:“送方毅同志阅存。林的建议是对的。”林家翘的政策建议,在此后中国科学院围绕办院方针问题召开的工作讨论会上再次受到了重视。1978年7月28日上午,邓小平在北京亲切会见了林家翘教授和夫人梁守瀛,参加会见和宴会的还有蒋南翔、严济慈、梁守槃等。1979年9月22日,邓小平再次会见了林家翘,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陪同会见,邓小平就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教育、科研的发展等问题,与林家翘教授进行了交流
上世纪80年代初,受钱三强教授委托,林家翘教授邀请美国知名专家来华讲学,其中包括密西根大学教授易家训、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梅强中、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吴耀祖、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朱家鲲和康乃尔大学教授沈申甫等学者。他们分别于1982年、1983年在北京举办5期讲习班,推动了“水波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研究的进展,为我国培养了一批相关领域的科研人才,对我国应用数学与流体力学的发展贡献良多。此外,早在1987年,林家翘教授就倡议在清华大学建立“应用数学研究中心”,该倡议得到了清华大学的响应和支持。
多年来,林家翘教授与中国应用数学界的同行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除了亲自在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作系列学术报告外,林家翘教授还积极推动中美之间科技人才的交流,接受多位访问学者去他所在的麻省理工学院进修。1978年底,中国派出了首批50多位访问学者来到美国,其中黄永念、岳曾元、崔国文、柳百成等学者成为首批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的访问学者。崔国文在回忆留学时光的文章中曾经提到:“1979年初,我们在MIT教授林家翘先生的亲切关怀和热情帮助下,都顺利地来到了各自仰慕已久却从未谋面的导师身边,开始留学生涯。当年在MIT有一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知名华裔学者,如林家翘、李凡、卞学鐄、韦潜光、梅强中、陈守信教授等,都曾给予我们极大的关爱和帮助,令人难以忘怀。”
据原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梁尤能回忆,1985年4月到11月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考察期间,与林家翘先生有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这让他印象深刻。他回忆说:“第一次听说林家翘先生的名字,是蒋南翔校长在学校做报告的时候,他曾经说过:‘假如我们培养不出像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这样的毕业生,不能说革命教育是成功的。’1985年学校考虑到我以后要参加领导工作,就安排我到麻省理工学院考察。那时候林家翘先生非常关心母校的发展,我到麻省理工学院后,林家翘先生亲自为我安排住宿等事项,让我这个初次出国的人顿时感觉安心许多。在与林先生的交往中,有几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首先,我感受到林先生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很高。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应用数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那时候,林先生是麻省理工学院12位学院教授(institute professor,麻省理工学院最高首席教授)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的华人。我在麻省理工学院这段时间,林先生帮我做了精心全面的安排。在他的引荐下,我拜会过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保罗·格雷以及教务长。同时,我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考察了四五所学校:我到哈佛大学参观学习了两周,后来又去了威斯康星大学。考察学习期间,我了解了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科研情况,这对我以后在清华大学开展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参观了我所住的楼对面的计算中心,那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网大楼。我去参观学习了半天,对我启发很大。回国后,1986年我出任学校的教务长,1987年我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当时在我的提议下,从1987年开始,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建设校园网。第二,林先生为人为学非常谦虚,并且实事求是。那时候,我请林先生对中国的教育、中国的留学生做一下评价。林先生非常谦虚,说自己很多年未在国内,对国内的情况不够了解。他建议我先整体上了解一下,然后撰写一个报告。之后,他会请清华校友会在波士顿地区分会的会长一块讨论一下。林先生的谦虚、实事求是让我很钦佩。后来我就按照林先生的建议撰写了一份报告并呈送给他一份。他批了六个字‘知识多,见识少’。我认为林先生这六个字的评价非常简单,但是非常中肯。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来说很扎实,但是创新能力不够。后来我主管学校的教育和科研工作,深感林先生提到的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始终记着这六个字,并在工作中做了很多的努力,花了很多功夫去改变林先生提到的这个问题。第三个印象就是关于林先生回国的事情。1987年林先生从麻省理工学院荣休。这年林先生正好70周岁。6月22日到24日,麻省理工学院为了纪念林先生荣休,专门召开了一个学术研讨会。我从北京代表清华大学专程去参加林先生的70寿诞。那时,我受学校的委托跟林先生探讨回清华大学工作的事情。林先生当即表示‘我当然乐意做这个事情’。但表示自己年事已高,能做的事情很有限。并且他还有别的顾虑。他表示自己需要时间考虑。我回国之后,跟张孝文校长等校领导做了汇报。”
1983年林家翘到清华大学进行了为期约一个月的讲学。林家翘当时的讲学对很多青年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海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戴世强先生曾写了一篇文章,回忆当时林家翘演讲的精彩和留给他的深刻印象。戴世强教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林家翘先生提醒青年学者“千万不要garbage in,garbage out”:
“在报告后的提问时间里,有一位青年学者提问:‘你的结果是否表明,现在我们有了先进的计算技术,凭它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一切难题。’林先生立即回答:‘你的看法是片面的,甚至是要不得的! 单凭先进的高速计算机而没有足够的科学分析,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如果你对问题不进行科学的预处理,那么必然的结果是garbage in,garbage out!也就是说,你往计算机输入一堆垃圾,输出的一定是一堆垃圾数据!’他接着说,‘进行理论研究的正确做法是,首先对所研究的物理或工程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通过观察、实验和通读文献,掌握足够的原始资料,洞察问题的内在本质和症结所在;然后,抓住主要因素,建立正确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数学模型,并对其中出现的参数进行标定;接着对简化的数学问题进行初步的解析处理,了解其中的关键难点;最后进行数值模拟,归纳整理所得的结果,加以分析和演示,并与观察结果或实验结果进行比照验证。一般来说,这样的过程要循环往复多次。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在数值模拟中不至于garbage in,garbage out。’”
开启中美科技交流大门的先行者受到了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尊敬。1982年,全美华人协会设立了“华人杰出成就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主要授予那些在学术上有杰出贡献,并且为美中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友谊做出突出成就的华人。自奖项设立以来,先后获奖的已有杨振宁、李政道、李远哲等人。1986年11月,林家翘先生和陈省身先生共同获得全美华人协会颁予的“华人杰出成就奖”。1987年4月26日,根据林家翘教授的学术成就和他对清华大学所作的贡献,清华大学举行授予林家翘教授名誉博士学位仪式,将清华大学的第一个名誉博士学位授予林家翘。

①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院士”访北京与钱思亮赴美》,《大公报》1973年5月10日。
②《旅美华侨和华裔美国人士热烈欢迎中美建交》,《人民日报》1978年12月19日。
①李明德:《中美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回顾》,《美国研究》1997年第2期。
①《教育部办公厅致科学院工作讨论会秘书处的信》,《中国科学院工作讨论会简报》(37),1982年2月27日。
②《邓副主席会见林家翘教授》,《人民日报》1978年7月28日。
③《邓副总理会见美籍教授林家翘博士》,《人民日报》1979年9月22日。
①崔国文:《留美追忆》,《神州学人》2003年第5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njiaqiao/2022121470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