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列宁

列宁:伏尔加之子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793 评论:0

伏尔加之子

列宁从事革命活动被捕后,警官问他:“小伙子,造反有什么好处?你这不是向一堵石墙上撞吗?”列宁干脆的回答:“是的,但这(指反抗沙皇专制)是一堵朽墙,一撞就倒了,我们可以从上面跨越过去。”

列宁出生的房子。位于辛比尔斯克市特列尔茨街。

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及其支流斯维亚加河的交汇处有一座美丽的小城——辛比尔斯克(1924年改名为乌里扬诺夫斯克)。在19世纪,这座城市是当地的粮食、鱼类、羊毛、硝石等物资的贸易集散地。全城有3万多人口,大部分青壮年是厂矿工人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视察员乌里扬诺夫一家就居住在城市边缘特列尔茨街的一座木板结构的房子里。

1870年4月22日,随着阵阵婴儿的啼哭声,乌里扬诺夫家的第2个男孩诞生了。不久,父母给这个孩子起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乳名沃洛佳。他就是后来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导师的列宁。

列宁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乌里扬诺夫

列宁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乌里扬诺夫1831年7月26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小市民家庭。自幼饱尝生活的艰辛,靠半工半读完成中学毕业,即而考入喀山大学,获得物理数学候补博士学位,后在奔萨贵族学院任教。他行为世范,诲人不倦,因工作成绩突出,1969年被政府任命为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视察员,之后又升任省国民教育总监,获世袭贵族称号。

列宁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勃兰克

列宁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勃兰克是医生亚·德·勃兰克的女儿,1835年3月6日生于彼得堡。勃兰克幼年丧母,很小就养成了勤劳简朴的习惯。她性格沉稳、天资聪颖,擅长外语和音乐,喜欢读书,待人接物很周到。从不体罚儿女,而是侧重于言传身教。

列宁有6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3。除大妹沃丽珈20岁病亡外,其它兄弟姐妹后来都成了革命者。他和妹妹奥丽加关系最好,小时候几乎形影不离。

列宁(左)和妹妹奥丽加

列宁的个头虽然不高,但他是一个健壮、活泼、勇敢的孩子,喜欢热闹的游戏和五花八门的玩具。5岁左右,母亲就教他识字,使他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父母还十分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劳动习惯,经常带着儿女去农村体验劳动。在那里,列宁一次次接触到了贫困、衰败的俄国农村,老乡们饥寒交迫的生活,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列宁自幼就表现出很高的音乐天赋,在父母的熏陶下,音乐成为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七八岁时,列宁就能弹唱一些儿童歌曲。如《快马》、《燕子之歌》、《渺无人迹的大海》等。这个爱好一直保持到晚年。

下象棋是列宁的另一大爱好,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父亲认为下棋是一种智力竞技,可以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机智灵活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列宁八九岁时起下象棋,开始是同父亲、哥哥下,后来又同姐姐、弟弟下。到15岁时,父亲已不是他的对手。列宁下棋很有规矩,那就是摸子走棋,落子无悔,观棋不语。有时在棋局看似无望的情况下,也不轻易放弃,总是认真思考,寻找妙招,力争绝处逢生,反败为胜。

1879年8月,9岁半的列宁被编入辛比尔斯克古典中学一年级。他穿着一身学生服兴高采烈地跟着母亲到了学校,和许许多多的小伙伴们端坐一堂,开始了自己的学生生活。从9岁到17岁,列宁一直在这所中学读书。

列宁尽管淘气、好动,但却能认真听讲,加上天资聪颖,因而在课堂上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

回到家后,列宁一会儿就把功课做完了。因为没事干,就和妹妹玩起来,打虎跳、翻跟斗、做游戏,兴奋的不亦乐乎。

1879年,列宁一家在辛比尔斯克合影。前排右1为列宁。

在学生时代,列宁就显示出了能够系统而周密工作的才能。拿作文方法为例。在写一篇作文前,他先写一个简明的大纲,包括引言和结论;然后,把稿纸竖着对折起来,一折为二,左面打草稿,有配合写作计划的各种数字和文字。以后的几天里,他在纸的右面写上补充、改正的文字以及从书上查阅的资料等。最后,他根据这个草稿写出文章。

老师对列宁的作文赞口不绝,认为写得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文字精炼。经常当作范文在课堂上念给同学们听,他给列宁打的作文分不是普通的最高分“5分”,而是“5+”。

在学生时代,列宁不喜欢学校教授的神学、宗教、拉丁语等课程,他最大的乐趣是读课外书。他读书涉列的范围相当广泛,小说、诗歌、传记、政论等。

列宁还在上小学时就开始了解俄国工人和农民是受着多么残酷的压迫。他受哥哥的影响很大,他的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是一个意志坚强、冷静沉着又善于思索的大学生,他在大学里秘密参加了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组织“民意党”,这个派别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秘密恐怖团体,幻想通过暗杀沙皇,达到推翻沙皇统治的目的。

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1886年1月24日,列宁的父亲患脑溢血不幸病逝,年仅55岁,这是对乌里扬诺夫一家的沉重打击。那时,列宁正上中学最后一年。

1887年1月,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和姐姐安娜因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案被捕,不久哥哥被处以死刑。这年5月21日早晨,列宁从报纸的号外上看到了哥哥被处死的消息。噩耗传来,全家人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妹妹玛丽亚哭昏在地。

哥哥死后,母亲极度悲伤,只有列宁在身边,才能稍减痛苦。(油画)

列宁化悲痛为力量,以顽强的毅力,于当年7月出色地通过了中学毕业考试。除逻辑学外,神学、数学、物理、文学、历史、地理、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等都得了5分,并为此获得了班上唯一的金质奖章。

自从亚历山大被捕并处死刑以后,由于害怕受到牵连,许多以前的亲友都同他家疏远了,世态的炎凉,亲人的悲伤深深地刺痛了列宁的心。哥哥的死进一步加强了列宁的革命倾向,但是他探索的是一条和他哥哥不同的、跟专制制度作斗争的道路。

他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反对的是沙皇、地主、资产阶级等一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知道纯粹的文化教育工作不能推翻剥削者和解放人民。但是,他也知道采用恐怖手段也不能取得胜利,而只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

列宁看过他哥哥手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他向这些著作请教,劳苦大众应该怎样进行革命斗争来谋求解放?他如饥似渴地研究其他国家革命斗争的历史以及各民族过去反对专制制度和地主的斗争经验。

1986年的列宁

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母亲不放心他单独一个人在外求学,决定卖掉房产和家具,全家人一同前往喀山。不久,列宁一家经当局批准,在喀山定居。

喀山大学

列宁在学校里结识了一批具有革命思想的学生。同年12月,他参加了反对大学里的警察制度的学生抗议大会,遭到逮捕,被开除学籍并流放到喀山附近的柯库什基诺村,住在他外祖父购置的田庄里。

后来,列宁曾谈到他被捕后同押送他的警官的谈话。

“小伙子,造反有什么好处?你不是向一堵石墙上撞吗?”警官对他说。

“是的,但这是一堵朽墙,一撞就倒了,我们可以从上面跨越过去。”列宁干脆地回答。

警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讶,十分不解的摇了摇头。

在柯库什基诺村,列宁过着清苦的生活,他仔细观察了农民的情况,经常和老乡们倾心交谈,更多的时间是阅读祖父留下的书籍和家人为他订阅的《同时代人》、《祖国纪实》等报刊。

一年以后,当局准许他回喀山,可是不准回大学。列宁于是决定自修完成大学课程。

1888年秋,列宁经人介绍参加了尼·叶·费多谢也夫在喀山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小组,成了小组中的一个积极分子。费多谢也夫是一名被学校开除的学生,曾组织过几个秘密革命小组,是俄国最早宣布自己忠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之一,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十分精通。在这里,列宁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等著作。

1889年5月,为躲避警察抓捕,列宁全家离开喀山,移居到萨马拉以东50俄里的阿拉卡也夫庄园。

列宁参加喀山大学学生反对学校警察制度抗议大会(油画)

列宁一家在这里住了4年半,期间,他埋头读书,学了几种外国语,特别是德语,为的是通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因为这些著作大部分还没有译成俄文。同时,他还仔细阅读了秘密出版的一些俄国革命书籍,特别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劳动解放社”的出版物。这个团体是由普列汉诺夫、阿克雪里罗得等人1883年在国外组织的,它在俄国进行了广泛的马克思主义宣传。

为减轻家庭中的经济压力,列宁接连10次在《萨马拉报》登载授课求职广告,但一直未能如愿。求职失败,又不能在国内或到国外上大学,列宁试图以校外生资格得到参加大学考试的许可。列宁曾向国民教育大臣提交申请书,请求在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参加法学毕业考试,但被驳回,理由是“乌里扬诺夫在喀山居住期间与政治上不可靠分子来往,其中有些现已因‘国事犯’罪名受审”。

1890年,列宁的母亲前往彼得堡,给教育大臣递交了一份充满母爱、十分感人的申请书:

看到我儿子受大学教育的最好年岁白白度过,我十分痛心。由于无法忍受这种精神痛苦,我只得劳烦阁下,请您允许我儿子进入一所俄国大学,或至少允许他参加大学法律系的毕业考试,也就是考取法学硕士学位。同时我也更坚决地恳请阁下取消对他如此长期的处罚,这种处罚使他这个完全靠脑力劳动的人甚至连私人的职业也找不到,也就是说,使他的力量无处使用。这种没有目的、无事可做的生活,不能不对这个青年人产生致命的精神影响——几乎必然促使他甚至产生自杀的年头。

1891年的列宁

母亲的信产生了出乎意料的结果,国民教育司立刻给予了答复,允许列宁以校外生资格参加大学毕业考试。

1891年春季和秋季,列宁在彼得堡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地通过了大学毕业考试,各科成绩均获得优秀。

11月15日,彼得堡大学法律系授予列宁甲等毕业证书。毕业证书这样写着:所交论文及笔试和口试成绩令人非常满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ening/20221170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