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7年3月8—12日(俄历2月23—27日)俄国发生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即二月革命,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垮台,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了。二月革命的胜利导致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列宁在瑞士得知二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后,克服了重重困难,于1917年4月16日回到彼得格勒。第二天列宁就在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的会议上作关于革命无产阶级的任务的报告,阐述了自己的提纲即《四月提纲》,回答了俄国从民主革命阶段向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过渡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这个历史关头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和经济方针。5月7日列宁主持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确定了党在战争和革命问题上的路线,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作为党在革命和平发展时期的策略方针。
二月革命后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帝国主义战争,没有给人民带来和平、面包和自由,激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列宁在报刊上发表大量文章,并向工人、士兵和农民发表演讲,帮助他们认清临时政府的反动本质、了解布尔什维克党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革命政策。7月17日,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举行和平示威游行,遭到临时政府血腥镇压,临时政府大肆迫害布尔什维克并下令逮捕列宁,史称“七月事变”。事变之后,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至此终结。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安排,列宁转入地下,先后匿居在拉兹利夫湖畔和芬兰赫尔辛福斯。列宁在匿居地同党中央保持密切联系,继续指导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列宁鉴于革命和平发展已无可能,制定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方针。8月8—16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秘密举行。大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准备武装起义、争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方针。为了阐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向群众说明“为了使自己从资本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他们在最近的将来应当做些什么”,列宁在拉兹利夫继续潜心研究国家问题,写成《国家与革命》这部重要著作。这部著作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领袖爱·伯恩施坦、卡·考茨基等人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谬论,捍卫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学说。
1917年10月20日,列宁遵照党中央决定,秘密回到彼得格勒领导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党中央在列宁领导下通过了举行武装起义的决定并成立了领导起义的军事革命总部。11月6日晚,列宁致信党中央委员,要求立刻夺取政权,指出拖延武装起义等于自取灭亡。当天深夜,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直接领导起义。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晨,彼得格勒已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所控制。列宁起草《告俄国公民书》,宣告临时政府被推翻,政权转到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十月武装起义获得胜利。翌日晚,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和《关于成立工农政府的决定》。大会宣布组成以列宁为主席的第一届工农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
01.列宁(1917年)
1917年初,由于连年的帝国主义战争,俄国的经济濒于崩溃,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的不满情绪不断高涨,反对沙皇专制的民主革命已是一触即发。3月8日(俄历2月23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等工厂的十几万工人举行反饥饿、反战争的罢工游行。3月10日发展为30多万人参加的全市政治总罢工,3月12日又演变为武装起义。首都的驻军拒绝向罢工游行工人开枪,并转向革命工人一方,起义的士兵和工人迅速解除了反动军警的武装,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将军。当天布尔什维克党发出《告俄国全体公民书》,宣布沙皇政权被推翻。工人和起义士兵选出代表并召开会议,成立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以立宪民主党人和十月党人为多数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宣告成立。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彻底垮台,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次革命史称俄国“二月革命”。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02)
02.在俄国二月革命的日子里(宣传画)
1917年3月中旬,列宁在瑞士得知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专制政权被推翻的消息后,决定尽快回国。回国前,列宁撰写了多篇文章,全面阐述了布尔什维克党在这个重要历史关头必须坚持的革命战略和策略原则。他为《真理报》撰写的以《远方来信》为总标题的一组文章,深刻分析了二月革命胜利后的政治形势、阶级斗争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指出这次革命仅仅是第一阶段,布尔什维克要揭露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本质,要努力争取大多数工农群众,把革命引向第二阶段,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真正的工农政府。(03-04)
03.列宁1917年3月间所写的总标题为《远方来信》的一组文章
04.回国前夕(油画) И.别利亚科夫
列宁的力量在于他能异常明确地看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坚定不移地促进必然的历史进程的发展,一贯对工人群众的革命创造性充满信心,为之欢欣鼓舞。
——弗·普拉滕《东方的革命家们》
通过瑞士社会民主党书记弗·普拉滕的积极努力,在得到德国当局同意过境放行之后,1917年4月9日,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以及在国外的一些布尔什维克和俄国政治流亡者启程离开瑞士,取道德国、瑞典和芬兰,最后顺利返回俄国。普拉滕一路陪同列宁等人直到芬兰与俄国交界的托尔尼奥。(05-08)
05.瑞士社会民主党书记弗·普拉滕
06.瑞典轮船“维多利亚”号,列宁和俄国政治流亡者乘此船由德国抵达瑞典特雷勒堡港。
07.1917年4月13日列宁(右二拿伞者)抵达斯德哥尔摩
08.在回国途中的列车上(油画) С.斯库布科
1917年4月16日深夜,列宁抵达彼得格勒芬兰车站,受到热烈欢迎。列宁站在装甲车上向前来迎接的群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他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在国际范围内开创了社会革命的俄国革命无产阶级和革命军队致敬,并明确指出,全世界无产阶级正满怀希望注视着俄国无产阶级的英勇的步伐。他号召俄国无产阶级为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斗争。(09)
09.在装甲车上发表演说(油画) И.托伊德泽
1917年4月17日,参加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在塔夫利达宫举行会议,列宁出席了这次会议,并作了关于革命无产阶级任务的报告。他宣读并逐条讲解了自己拟定的提纲,即著名的《四月提纲》。随后,这篇提纲以《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为标题在《真理报》上正式发表。《四月提纲》明确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由民主革命阶段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现阶段革命的策略方针应当是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苏维埃共和国以及全部土地收归国有等。《四月提纲》是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性文献,它科学地回答了党在当时所面临的一系列紧迫问题,提出了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具体步骤,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解决俄国革命问题的典范。(10-11)
10.列宁在塔夫利达宫向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作报告
11.《四月提纲初稿》手稿
处境空前困难。出路有一条,而且只有一条,这就是在整个俄国自下而上地把全部国家政权交给工兵农等等代表苏维埃。
——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决议的引言》
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局面,为了引导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工农群众在涉及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以及党的任务和策略等重大问题上坚持正确立场、纠正错误认识,列宁撰写了一系列文章,进一步阐明他在《四月提纲》中的观点。列宁认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无产阶级必须把大多数群众争取过来,以建立工人、士兵和贫苦农民代表苏维埃的“单一政权”,力争和平实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5月7—12日(俄历4月24—29日),列宁主持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即四月代表会议。他在会上作了关于目前形势和对临时政府的态度、修改党纲和土地等问题的主要报告,起草了代表会议的几乎全部决议草案。代表会议以《四月提纲》为基础,规定了党在战争和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路线,确定了党争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这次会议确立了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使党的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12-16)
12.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会址
13.四月代表会议(油画) A.波洛佐夫
14.列宁为召开四月代表会议而写的《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封面(1917年9月彼得堡版)
15.列宁《论两个政权》,载于1917年4月22日《真理报》第28号。
16.列宁起草的《告各交战国士兵书》,载于1917年5月4日《真理报》第37号。
《真理报》在沙皇专制统治时期多次被查封,1914年7月被禁止出版。1917年二月革命后,《真理报》于3月18日复刊,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和彼得堡委员会的机关报,列宁直接领导该报编辑部。在十月革命前的三个月里,该报不断遭到临时政府的迫害。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列宁亲自指导《真理报》编辑部同反动的临时政府进行顽强的斗争。《真理报》经常改变名称、更换报头,曾先后改称《〈真理报〉小报》、《无产者报》、《工人日报》、《工人和士兵报》、《工人之路报》等,编辑部始终坚持列宁亲自确定的办报方针和出版原则。《真理报》对宣传布尔什维克的方针政策、团结工农大众、推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7-20)
17.《真理报》1917年用过的几个报头:《工人日报》、《工人和士兵报》、《〈真理报〉小报》、《真理报》。
18.《真理报》编辑部(油画) Б.谢尔巴科夫
大批的革命工人已经出发到前线去,以便利用所享有的自由,同士兵商量如何一致行动,如何结束战争,如何保障人民的权利,如何巩固在俄国争得的自由。社会民主党的报纸《真理报》已在彼得格勒复刊,它将帮助工人完成上述各项重大任务。
——列宁《告被俘同志书》
19.《真理报》编辑部所在地(彼得格勒莫伊卡滨河路32/2号)
20.彼得格勒皇宫广场上的《真理报》售报亭
国家政权不仅对目前俄国来说是绝对必要的,而且对任何一个即使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家来说也是绝对必要的。一个十分坚强的政权是绝对必要的。我们只是希望这个政权完完全全掌握在大多数工兵农代表手里。这就是我们与其他政党不同的地方。
——列宁《全俄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文献》
四月代表会议之后,列宁经常参加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的集会,向广大工农群众和士兵宣讲会议精神,阐释布尔什维克党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策略方针。列宁在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厂群众大会上的讲话中,向工人群众揭示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掠夺性质,阐明了怎样结束这场战争的问题。他强调只有工人和农民夺取了政权,才能结束战争,并真正解决俄国的土地问题和粮食问题,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列宁代表布尔什维克党参加了5月17日—6月10日举行的全俄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在代表大会6月4日的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以及代表布尔什维克党团提出的决议草案,批驳了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在土地、战争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对大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21-22)
21.在全俄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讲话(素描) П.瓦西里耶夫
22.在彼得格勒的普梯洛夫工厂发表演说(油画) И.布罗茨基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既没有给人民以和平、面包和土地,又在前线遭到惨败。广大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对此强烈不满,遂于1917年5月4日、7月1日和7月16—17日先后举行了三次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导致了临时政府的三次政治危机。第三次和平游行示威由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第一机枪团革命士兵发起,并得到其他革命陆海军士兵和广大工人群众的响应。7月17日,彼得格勒50多万人在“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下参加了示威活动。临时政府急忙调派军队对游行示威的群众进行血腥镇压,史称“七月事变”。在事变中,布尔什维克遭到残酷迫害,《真理报》编辑部和印刷厂、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办公处所被捣毁,临时政府还下令逮捕列宁。七月事变是俄国国内政治形势的转折点,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彻底背叛革命,政权完全由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控,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革命和平发展的时期也告终结。列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新的策略方针,引导革命斗争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23-28)
23.1917年5月4日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革命士兵举行游行示威
>24.1917年7月1日彼得格勒工人举行游行示威
>25.列宁《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把革命引向何处?》,载于1917年7月5日《真理报》第88号。
这三次危机期间的运动形式都是游行示威。反政府的游行示威——从形式上看,这是对事件最确切的描绘。但实质上,这不是普通的游行示威,而是某种比游行示威大得多而比革命小一些的事件。这是革命和反革命的同时爆发。
——列宁《三次危机》
26.1917年7月17日彼得格勒游行示威的工人和士兵遭到枪杀
27.彼得格勒克舍辛斯卡娅公馆,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和彼得格勒委员会所在地,列宁经常在此发表演说。
28.在彼得格勒克舍辛斯卡娅公馆的阳台上向示威群众发表演说(版画) И.诺沃谢里斯卡娅
只有认清形势,发扬工人阶级先锋队坚韧不拔的精神,准备力量举行武装起义,才能对事业有所帮助。
——列宁《政治形势》
七月事变之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布尔什维克党和工人组织实行白色恐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入地下。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和安排,7月22日深夜,列宁化装后在约·维·斯大林、谢·雅·阿利卢耶夫等人陪同下前往车站,随后列宁乘火车到达拉兹利夫。为了安全,列宁装做割草人在拉兹利夫湖畔的一座草棚匿居起来,不久后又转移到芬兰赫尔辛福斯匿居。(29-31)
29.1917年7月列宁《政治形势》一文手稿
30.1917年7月列宁《三次危机》一文手稿
31.转入地下(油画) Д.纳尔班江
1917年7—8月,列宁撰写了《政治形势》、《论口号》、《波拿巴主义的开始》和《革命的教训》等文章。列宁在这些文章中总结了二月革命以来阶级斗争的特点和经验教训,深刻分析了七月事变以后的新形势,指出,当历史发生剧变时,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改变党的口号,使每一个口号都应以一定的政治形势的全部特点为依据;在七月事变之前,即革命和平发展时期,“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是正确的;而七月事变以后,反革命势力实际上攫取了国家政权,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已彻底背叛了革命,他们操纵的苏维埃变成了反革命的遮羞布,因此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已不适用,必须撤回。列宁强调,反革命资产阶级的政权只有用革命的武力才能推翻,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唯一途径是武装起义。同时,鉴于当时的形势,列宁也提醒全党,目前还不能立即举行武装起义,必须重新组织力量、聚集力量,等待时机。(32-39)
32.列宁《论口号》封面(1917年莫斯科版)
33.化装后的列宁
34.化装后的克鲁普斯卡娅
35.列宁转入地下时使用的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的证件(化名科·彼·伊万诺夫)
除革命的无产阶级以外,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推翻资产阶级反革命势力。正是革命的无产阶级,有了1917年7月的经验以后,应当独立地掌握国家政权,否则革命就不可能胜利。
——列宁《论口号》
36.1917年7月列宁匿居过的木板棚(素描) В.尤尔琴科
37.拉兹利夫湖畔列宁匿居过的草棚
在赫尔辛福斯的整个时期里我没有发现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有过丝毫的急躁不安的情绪。他的情绪始终很好。……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在任何情况下对事态都保持着清醒的估计。他的意志不是铁一般的(看来这样说还不够),而是钢一般的坚强。他总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古·谢·罗维奥《列宁隐藏在赫尔辛福斯“警察局长”家的经过》
38.受党中央委托负责安排列宁转入地下工作的布尔什维克
39.列宁转入地下工作时给予协助的芬兰社会民主党人
亲爱的玛尼亚莎:热切地向你问好并致最良好的祝愿!我生活得很好,已着手写关于国家的文章,对于这个问题我很早就发生兴趣了。
——列宁1917年8月给玛·伊·乌里扬诺娃的信
列宁从1916年秋天起就研究国家问题,1917年1—2月作了《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笔记。1917年7月下旬至8月下旬,列宁匿居在拉兹利夫湖畔时,继续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并开始撰写《国家与革命》一书。这部著作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领袖爱·伯恩施坦、卡·考茨基等人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谬论,捍卫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学说。(40-43)
40.在拉兹利夫湖畔匿居地写作《国家与革命》(油画) M.索科洛夫
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懂得一个阶级的专政不仅对一般阶级社会是必要的,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懂得这一点的人,才算掌握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
——列宁《国家与革命》
41.《国家与革命》一书封面(1918年彼得格勒版)
42.《国家与革命》第1版序言手稿第1页
43.列宁《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笔记本封面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于1917年8月8—16日在彼得格勒秘密举行第六次代表大会。列宁由于当时匿居拉兹利夫而未能出席大会,但他始终与党组织保持联系,领导了这次大会并当选为大会名誉主席,他的《政治形势》、《论口号》等文章是与会代表讨论问题、形成共识的思想指针。代表大会总结了前一阶段的斗争经验,确定了在新形势下布尔什维克党的斗争任务和策略方针。大会认为,七月事变后,革命和平发展的时期已告结束,国家政权完全落入反革命资产阶级手中,决定撤回“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大会提出准备武装起义、彻底推翻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由无产阶级同贫苦农民结成联盟武装夺取政权、争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新方针。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列宁缺席当选为中央委员。这次会议在革命的转折关头为党和无产阶级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展示了胜利的前景。(44-46)
44.《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记录》封面(1919年版)
45.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言《告俄国全体劳动者、全体工人、士兵和农民书》(传单)
46.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会址(彼得格勒维堡区萨姆普桑大街)
如果认为我们离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更远了,那是不对的。不,我们是大大接近这个任务了,不过不是正面接近,而是从侧面接近。
——列宁《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的信》
1917年9月7日,俄军最高总司令、沙俄将军拉·格·科尔尼洛夫调动骑兵军向彼得格勒进攻,彼得格勒市内的反革命组织也起事响应,史称“科尔尼洛夫叛乱”,其目的是消灭革命力量、解散苏维埃、恢复君主制、建立反动的军事独裁。布尔什维克党按照列宁的要求,一方面揭露临时政府以及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的软弱妥协,另一方面积极号召广大工人、革命的士兵和水兵奋起反对叛乱,使叛军的进攻处处受阻,内部也开始瓦解。布尔什维克党成为反抗科尔尼洛夫叛乱的实际领导者和组织者。临时政府在人民群众及各方面的压力下,被迫下令逮捕科尔尼洛夫及其同伙,9月13日叛乱被彻底平息。列宁在此期间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分析了政治形势,阐明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斗争策略,指出俄国无产阶级要抓住有利时机,准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实行社会主义革命。(47-49)
47.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封面(1917年彼得格勒版)
48.列宁《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一文打字稿
49.反对科尔尼洛夫叛乱的革命士兵和水兵
为了及时了解俄国的局势,更加密切地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共委员会保持联系,列宁在赫尔辛福斯匿居期间多次要求回彼得格勒。党中央出于安全考虑只同意他先秘密转移到维堡,住在芬兰社会民主党人尤·拉图卡的家里。1917年10月14日,列宁给中央委员会、莫斯科委员会、彼得堡委员会等组织写信,强调应当立即举行起义。在这段时间,列宁密切关注局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提醒党组织准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鉴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同意列宁返回彼得格勒的要求,并委派埃·拉希亚前往维堡负责护送列宁。10月20日,列宁离开拉图卡的住所,在拉希亚的陪同下,登上芬兰革命者胡·雅拉瓦驾驶的293号机车,从维堡秘密回到彼得格勒,随后投入领导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50-55)
50.列宁返回彼得格勒时所搭乘的293号机车
51.维堡区亚历山德罗夫街15号,列宁返回彼得格勒时曾在此居住。
52.彼得格勒皇族车站,1917年10月20日晚,列宁抵达这里。
53.谢尔多博尔街1/92号(玛·瓦·福法诺娃家),列宁返回彼得格勒后曾在此居住。
伊里奇住在我这里的最后一个星期,他从清早到深夜不停地工作,准备着迎接迫在眉睫的事变。
10月20日,星期六,伊里奇望眼欲穿的埃诺·拉希亚同志终于到了。他受党中央的委派,要护送伊里奇返回彼得格勒。我们抓紧时间,做了一副假发,把我们的伊里奇化装成一个芬兰牧师,谁也认不出他了。
分别时,我祝他一路顺风,祝他顺利地解决俄国当前日程上的政治问题。
——尤·拉图卡《1917年列宁在芬兰地下状态》
54.返回彼得格勒(油画) А.洛普霍夫
最后这一个月,列宁以全副精力专心致志地考虑起义问题。他的饱满情绪和坚定信念感染了同志们。
——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在十月的日子里》
55.十月的风(油画) М.М.杰维亚托夫
1917年10月23日,列宁主持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会议,他在会上作了关于目前形势的报告,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在政治上已经成熟,党的当务之急是做好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会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草案,并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中央政治局,对起义进行政治领导。10月29日,列宁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就中央委员会10月23日会议通过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作报告,指出必须立即准备武装起义,决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动摇。在随后举行的中央委员会秘密会议上成立了军事革命总部,作为领导核心参加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实际领导武装起义。(56-60)
56.列宁起草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案手稿
57.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10月23日会议会址(彼得格勒卡尔波夫卡河沿岸街Г.К.苏汉诺娃的住所)
根据对俄国和欧洲阶级斗争的政治分析,必须制定最坚决、最积极的政策,这个政策只能是武装起义。
——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1917年10月16日(29日)会议文献》
58.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会议上(油画) 李天祥 倪志琪
会议十分欢迎并完全支持中央的决议,号召一切组织、全体工人和士兵从各方面加紧准备武装起义,支持中央委员会为此而成立的总部;会议完全相信中央和苏维埃会及时指出进攻的有利时机和适当方法。
——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1917年10月16日(29日)会议文献》
59.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1917年10月29日扩大会议会址(彼得格勒列斯诺伊-乌杰尔宁斯卡区杜马大楼)
60.1917年10月29日成立的军事革命总部成员
情况已经万分危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确实等于自取灭亡。……不能等待了!!等待会丧失一切!!
——列宁《给中央委员的信》
列宁时刻关注局势的发展,一再强调党中央必须抓住稍纵即逝的夺取政权的最佳时机。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写了一封具有历史意义的信,要求立即发动起义,夺取政权;他特别强调,拖延武装起义等于自取灭亡。这充分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政治家的坚定信念、战略眼光和革命气魄。当天深夜,列宁亲自来到起义的领导中心斯莫尔尼宫,直接领导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和水兵的起义。(61-64)
61.列宁《给中央委员的信》
62.彼得格勒斯莫尔尼宫
63.彼得格勒大街上的赤卫队
64.列宁在斯莫尔尼宫(1917年)(油画) В.谢罗夫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晨,彼得格勒已被赤卫队和革命士兵所控制。列宁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的名义起草《告俄国公民书》,宣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政权转到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当天下午,起义队伍执行列宁的指示,开始攻打冬宫,革命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响起了历史性的隆隆炮声。翌日凌晨,革命的工人和士兵占领冬宫,武装起义获得胜利。随后革命迅速向全国扩展,第二首都莫斯科的武装起义也获得成功。(65-68)
65.列宁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的手稿
66.发出进攻冬宫信号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67.攻打冬宫
68.攻打克里姆林宫(油画) В.梅什科夫
俄国历史的新时期从此开始了,这第三次俄国革命终将导致社会主义的胜利。
——列宁《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文献》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列宁被选入主席团。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翌日晚,列宁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第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和平问题、关于土地问题等报告。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和《关于成立工农政府的决定》。大会宣布组成以列宁为主席的第一届工农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69-75)
69.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
70.列宁起草的《土地法令》
71.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载于1917年11月8日《工人和士兵报》第9号。
72.列宁起草的《关于成立工农政府的决定》,载于1917年11月9日《工人和士兵报》第10号。
73.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签署的《俄国各民族权利宣言》
74.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铁道人民委员人选空缺)
同志们!布尔什维克始终认为必要的工农革命,已经成功了。
这个工农革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一个绝无资产阶级参加的我们自己的政权机关。
——列宁《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文献》
75.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油画) В.谢罗夫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ening/20221164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