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空军国防

战争观:不好战!不畏战!决战必胜!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1日 阅读:189 评论:0

我们的战争观:不好战!不畏战!决战必胜!

——写在“战争论”丛书出版之际

马克思曾说,战争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行的火车头。他形象地指出了,战争机器如同推土机一般,碾过历史的血肉之躯,于荆棘中开疆拓土,前行的轨道上沾满血腥。生命在战争面前是那么地脆弱。残忍,是战争诞生以来形成的秉性。战争同暴力几乎就是一对同义词,暴力是战争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即使进入现代战争模式之中,诸如贸易战、金融战、外交战、黑客战、网络战、病毒战、舆论战等,战争的本质仍然是残酷的,充满暴力的。所以,我们认为,所谓的“武器仁慈化”“战争非暴力化”“战争泛化”等观点是不妥当的。因为,当前形势下,战争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必须时刻对各种战争形态保持高度警惕,因为战争的根本法则,依然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正因为战争的本质是残忍的,同时它又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常态现象,所以,对于战争的看法,自古以来就分为多种复杂的看法。比如,西方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道: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靠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靠铁和血才能解决。战争理论家伯恩哈迪认为,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节作用的东西。无疑,这几位西方军事大师,对战争都是笑脸相迎的。

与其相反,是反对战争的人们。比如,罗马时代的军事家、历史学家李维认为,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曾经以炮舰政策横行世界、身经百战、建立起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却对于战争有着这样的民间谚语: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而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烽火狼烟,更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所以,我们的老祖宗谆谆教导中华儿女:“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陈寿)、“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更是鲜明地指出,国强必霸并不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

我们认为,天下虽安,但忘战必危;虽然冷战结束了,但战争的硝烟一刻未熄。我们必须要有备才能无患。围绕“战争”,我们需要明白如下几个问题:

战争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和平。战争只是一种手段,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对于一次战役(战斗)来说,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而从整体的、纵向的角度来说,战争除了在历史上扮演着王朝更替的催化剂、助产士这类角色之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战争,归根结底其目的应该是为了和平。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这样的战争才是正义的。然而,存在着繁杂利益纠葛的人类社会要想取得和平并不是简单、无代价的,因为“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构建强大的、现代化的军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战略支撑力量。

战争需要理性对待:不好战。正由于战争是头洪水猛兽,因此需要高超的驾驭能力。只有驾驭得好,才能避免引火自焚。在能够避免战争爆发的情况下,应尽一切努力化解矛盾与纠纷。所谓上兵者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在具体的战场(战役)指挥中,总司令最重要的品质是冷静的头脑,尤其是在国际风云变幻莫测的复杂背景下,如何理性地对待战争,如何理性地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做出选择,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智慧。总之,当我们被愤怒“操纵”的时候,当我们希望通过战争这一手段,快刀斩乱麻地解决麻烦与纠纷的时候,我们需要对战争持有一颗理性、冷静的心,并记住: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狂热者的脑袋里没有理智的地盘。我们更要懂得著名诗人贺拉斯的一句反战名言背后的意味: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而历史已经反复告诉世界:中国人不好战!

战争需要一种勇气:不畏战。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高科技战争时代,战争都是残忍的,需要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因此,战争机器不能轻易启动。不过,不好战不代表完全拒绝战争、排斥战争、畏惧战争。在世界丛林的游戏法则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生存发展,保持必要的用于自卫的强大武装力量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以炮舰政策强加在中华民族头上的羞辱与屠杀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自身强大、手握撒手锏,才能避免被杀戮、羞辱的命运。民族、国家的尊严,是构建在必要的武力基础上的,尤其是当关系到我们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关系到我们的核心利益时,战争是必须的。历史事实已经多次郑重地告诉世界:中国人不好战,更不畏战!

战争需要一种理智:英勇善战。人们若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认识战争的客观规律,将其抽象为战略战术,在客观条件许可范围内,运用从客观中抽象出来的战略战术指导战争,战争是智者的搏弈。毛泽东说:“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他们要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到达彼岸。作为战争指导规律的战略战术,就是战争大海中的游泳术。”

战争需要一种凝聚力:忠于祖国。作战需要彼此配合,在战场上尤其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危险会来自四面八方。所以,只有铸造一种团结一致、统一对外的团队精神,才能帮助每一个作战中的人消除防范时刻出现的危险。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每一个英勇善战的部队,每一支特种作战部队,要想取得胜利克敌制胜,必须是铁板一块!法军统帅拿破仑说过,统一指挥是战争的第一要事,也是产生凝聚力不可缺少的要素。那么,凝聚力来自哪里?对于中国军人来说,首先来自于听党指挥、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一神圣的最高宗旨,来自于共同的保家卫国的誓言,来自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自于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做忠诚可靠的人民子弟兵的信念。其次,凝聚力来自于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军队制度化建设,来自于平时官兵一致、爱兵如子、相亲友爱的军内关系。最后,凝聚力也来自于绝对服从、铁的纪律。

战争需要一种自信:会打必胜。战争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搏斗,所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场上的最高法则。对于军人来说,拥有坚韧的必胜的自信心,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当然,自信不是自负,那种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草率的军事行动,只能归为冒险盲动主义。坚定的必胜信念来自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军人的自信心,既要求军队的指挥官养成信赖自己的习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与毅力,也要求普通士兵具备想当将军的优秀品质。为什么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因为这样的士兵没有必胜的自信心。凡是有决心取得胜利的人,从来不说不可能。

战争需要学习。对于中国军人来说,无论是古今中外的战争实例、战争历史、军事著作、谋略经典、军事名家,还是当代他国的军队建设成就、最新武器装备成果,都需要我们秉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的谦虚谨慎、认真仔细的态度,去学习其经验,汲取其教训,最终在掌握精髓、创造创新中超越,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实本领。毛主席曾经教导中国军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诸如“战争论”丛书里的蒋百里《国防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马汉《海权论》《海军战略论》、杜黑《空权论》、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韦格蒂乌斯《兵法简述》、米切尔《空中国防论》、鲁登道夫《总体战》,都是我们学习的优秀精神食粮。当然,作为将来要上战场的军人,不仅要重视学习军事理论,更要在平时的摸爬滚打中铸就高素质的作战能力。平时流汗,才能避免战时流血。因此,西谚有云,你有一天将遭遇的灾祸是你某一段时间疏懒的报应。军人需要的就是一种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坚持、再坚持的韧劲。

战争需要研究。战争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作为艺术,战争需要驾驭它的人必须具备高超的领导力与决断力;作为一门科学,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深入浅地找出其中蕴含的最简单、最明晰、最管用的规律来,以指导实际中的军事行动。通过学习、研究,尤其是打开自己的视野之后,我们会发觉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通过跨越式发展,尽快补足短板,以提升我们的实际战斗力。这套“战争论”丛书值得我们花费力气熟读一番、好好研究。

战争需要实践。通过对古今中外军事著作、战争实例、战争历史的学习研究,我们所获得的只是理论上的东西。理论知识的作用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知道它的真实价值。正如毛主席强调的,一切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所以,对于军人来说,除了学习研究古今中外的军事历史、战例与理论之外,更需要通过实战来检验我们手中到底掌握了多少的战争真理与有用的军事方法。一切的战争规划与理论,全在于实际的执行力与效力。因此,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是最好的。而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日常的军队国防建设均在于服务于实战、为实战做准备。俗话说得好,未雨绸缪,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战争机器不是摆设,更不能是花架子,必须接受实战的检验。另外,战争中蕴含的谋略、道理,也可以作为其他领域决策、管理的参考。

战争需要谋略。伟大的革命导师、苏联红军统帅列宁曾经鲜明地指出,没有不用军事计谋的战争。我国明代文学家、谋略家冯梦龙强调,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诞生了大批研习战争谋略的大师名家。可以说,蒋百里《国防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杜黑《空权论》、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韦格蒂乌斯《兵法简要》、米切尔《空中国防论》、鲁登道夫《总体战》、马汉《海权论》《海军战略论》等,每一本军事经典都是战争智慧的结晶。作为军人,一定要时刻铭记:永远别以为敌人比你愚蠢!轻视对手的后果是严重的。正确的态度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拿破仑有句话说得好,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战争需要发展。人类的历史长河是永远向前发展的。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自然的田园农业文明,再到欧洲十七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再到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电气革命,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信息化革命。每一次的生产力跃升都推动着经济的巨大发展,而与武器装备直接相关的生产力的质的进化,更是推动着战争形态的惊天变革。所以,军人必须远比其他人要更为敏感地关注世界形势的变化以及涌动出的最新的社会现象与科技成果,使自己具备察天观地的与时俱进的本领,不落伍于时代,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才能履行好保家卫国的职责。我们认为,与时俱进有两个标准: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二是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始终抓住最简单最管用的精髓。军事艺术是一种执行命令的艺术,一切复杂的计谋都应当抛弃掉。简单明了,是执行好军事行动的首要条件。

战争需要实力。战争归根结底是实力的较量,从来都是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较量,而不单纯取决于某一种因素。所以,对于我们的国家,需要通过“发展”这一硬道理,来全方位提升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质量,全面地加强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为战争提供强大的国家保障力。对于我们的百姓,需要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国防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培育国民的军事素养,建设强大的民兵预备役部队,要藏兵于民。对于我们的军人,广大士兵要通过艰苦的学习、训练,加强自身的单兵作战能力与团队合作作战能力,以及军兵种协同作战能力。对于指挥官,则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军事指挥素质。震惊欧洲的拿破仑说过: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远远胜过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我们的军队需要培育出一批批的狮子老虎,才是名副其实的威武之师!

谈了这么多与战争有关的话题,那么,新时期的中国军人,还要做些什么呢?首先就是,要牢牢抓住军队政治工作这一生命线。我军自成立以来即高度重视政治工作。1929年12月28日—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案),即明确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服从党的领导,自觉担负起宣传、组织、武装群众等任务。古田会议划清了红军与旧式军队的界限,解决了无产阶级革命军队建设的根本性问题。2014年10月30日,新时期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把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战斗力标准、政治工作威信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抓好铸牢军魂、高中级干部管理、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战斗精神培育、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五方面”工作;加强军事文化建设,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摔打”部队,培养广大官兵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化的“四有”军人。中国军人,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听党指挥、忠于祖国与人民”这一最高宗旨,争当让党和人民放心满意的优秀军人。

其次,要积极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西方战神克劳塞维茨强调,作战的基本原理是,切勿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只有时刻以与时俱进、未雨绸缪的精神抓好军事斗争准备,才能避免被动、才能有备而无患。只有时刻准备好,才能令出即行、迅速把握战机,避免陷入被动挨打的泥潭。

再次,紧紧围绕战斗力做文章。衡量一支军队的好坏,关键就看能否打胜仗。拿破仑曾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将震撼世界。但是,没有利爪的狮子只能是摆设。能打胜仗是衡量军队质量的根本标准。没有战斗力,其他都是空谈。

最后,要进一步加强贯彻落实“科技强军”“质量建军”战略,进一步高度重视兵民结合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研究与运用,始终牢记并掌握“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一法宝。

在新时期,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军人的天生敏感性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太平。因此,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柱石,中国人民解放军需要进一步地紧紧抓住中国的特殊国情,做好强军的一切工作,需要进一步地牢牢抓住决定战争胜负的各方面的关键性因素,从要害处着手,全面加强军队的改革与建设。如此,才能确保我们这座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永不倒塌!

回首过去,我们对战争充满敬畏。我们不轻言战争,我们不惧怕战争,我们只为战争做好准备。业绩造就伟人,战功成就军人。辉煌的中国革命史证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武装力量。

中国军人的勤奋和荣誉,足以鼓舞千秋万代的中国青年。

祝愿一切热爱军事、关心国防、热爱和平的读者朋友,能从囊括古今中外著名军事经典的这套“战争论”丛书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地培育自己的国防军事素养,形成自己的国防观、战争观,以求在将来或许会发生的、某个特殊的时刻履行自己“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

“战争论”丛书编委会

2015年10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kongjunguofang/202211142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