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疯狂扩大内战,导致通货恶性膨胀,物价像坐火箭一般飞涨。有史料记载:
以抗战前物价指数为一百,一九四七年二月物价上涨达一万八千倍。同年五月的物价又比二月上涨了四倍。一方面,物价无限制地猛涨,另一方面,生活指数却冻结不变。人们被逼得走投无路,许多城市不断发生抢米风潮和抗议反动当局的自杀事件。
教育经费被庞大的内战军费挤到只占国家财政总预算的百分之三点七。当时,上海国立大专院校公费学生每天的菜金只能买两根半油条。学生吃不饱饭,教师养不起家。同学们把这种现象编成歌:“教授吃不饱,学生饿肚皮,我们来请愿,有啥不合理。”
1949年春,国民政府南逃,原本极低的教育经费陷入了“断顿”的地步,国统区的教育事业濒临崩溃边缘。学生们要吃饭啊,怎么办? 学院的学生自治委员会决定举办一次大规模的反饥饿“筹粮义演”,向社会请求援助,这也是对国民政府的一种抗议,冯恺积极地投入到这场斗争中去。此次义演准备了包括《夜店》在内的四台演出节目,她和同学除了排练演出,还参加了舞台设计,她们做舞台布景,向当地居民借服装道具,忙得一塌糊涂。
时间长了,大家逐渐了解到冯恺美丽外表下的坚韧个性。有人发现她钥匙圈上的小挂件很特别,拿到手中仔细一看,竟是个银灰色的金属“炸弹”! 同学们不解地问她:“你怎么挂个‘炸弹’在身上?”
她满不在乎地回答:“人生就是战斗嘛!”
如她所言,在“一二·一”运动中被锻炼出来的冯恺具有丰富的经验,她和大家一起去苏州城里贴海报,去繁华街角推销入场券。她们一边推销入场券,一边向围观群众即兴讲演,对政府的痛恨和对学子们的同情让群众纷纷慷慨解囊。
义演的日子到了,第一个节目是根据高尔基原著改编的《夜店》,编剧柯灵,里面的苏联人名全改成中国名字,以便国人更易接受。导演是谷剑尘、张铭,演员选用各个年级的优秀学生。戏里面冯恺饰女主角林黛玉、方掬芬饰石小妹、金震亚饰全老头、孙寿礼饰强盗、王叶饰客店老板、陈乃秀饰老板娘……
同学们表演得逼真又动情,舞台下座无虚席,每场演出观众都反应热烈。这次演出获得了成功,这极大地鼓舞了冯恺,增强了她的民族责任感。
不久,苏州大中学生联合举办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为迎接这次活动,戏剧专业的同学准备了一个广场剧,《茶馆小调》,这个剧的特别之处就是安排了一出戏中戏,让学生扮演的特务与演唱者发生冲突。
篝火晚会当晚,主席台两侧垂着白布条幅,上面写着:“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和“争民主、争自由、争和平!”几千名学生围坐在火堆边,合唱着《团结就是力量》,外面站着荷枪实弹的宪兵、警察。
冯恺、方掬芬、甘零、张雅廉、王风、陈刚、路行等同学站成一大排,非常认真地唱着,下面观众聚精会神地听着,他们以为这是一个演唱节目。这时突然传来一声暴喝:“不准唱!”全场震惊了,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紧张。此时化装成特务的两个同学冲进场内,冯恺她们正要按着剧本安排与他俩展开辩论,下面的观众却不知这是剧情安排,一下了炸开了锅。他们发出怒吼声,有人还抄起火堆上的木头要与“特务”展开搏斗,把两个饰演特务的同学吓得直哆嗦。此时场外拿着真刀实枪的宪兵、警察也以为真出事了,准备进场干预。
箭在弦上之时,饰演演说者的王正冲上主席台,对大家喊道:“同学们,要冷静,这是演戏,这两个特务是学生扮演的,不是真特务……”
大家搞清状况后,不禁轰然大笑。尽管演出有惊无险,艺术带来的强烈感染力却给冯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国民政府越来越腐败黑暗,冯恺的同乡兼同学王正,在这次篝火晚会后不久,就上了特务的“黑名单”,逼得他不得不躲起来。原本很多学生想向南京政府要饭吃、要和平、要自由,但事实教育、唤醒了他们,大家渐渐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渴望去了解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光明之前必经黑暗。苏州临近解放时格外混乱,学生自治会组织展开一系列护校运动,冯恺和方掬芬无心躲在宿舍内,她俩不停地向校外观望,期盼看到希望的曙光。
1949年4月23日,苏州解放。冯恺和同学们奔走相告,她们一窝蜂地涌出校门,激动地挥舞着小红旗站在街头,列队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城。不久,学院组织师生观看来自老区的戏剧演出,第一场是三野文工团演出的歌剧《血泪仇》,这是冯恺第一次在舞台上看到如此真实、残酷的阶级压迫的生活场景,她感动得流了泪,明白了穷苦大众参加革命的原因。
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同学们纷纷参加革命工作,冯恺同班的凡立参军加入了松江地委文工团。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十兵团路过苏州,即将去解放福建,孙寿礼、何健民、徐盈秋、谢书凤、刘莹等人参加了十兵团的文工团。
看到昔日的同窗好友身着军装的飒爽英姿,冯恺既羡慕又着急,非常想参军投身到战斗中。机会很快就来了,一天,方掬芬告诉她,上海正组织南下工作团。她俩连同陈刚、王正等一大批同学急忙跑去上海报名,不久,这些学生就被集中起来准备南下,此时不知什么原因,学院突然把冯恺、方掬芬、陈刚、王正四人叫回了苏州。
回校后,她们得知,刚在北平成立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简称“青艺”)要选派一批青年文艺人才,苏州学联推荐了冯恺、方掬芬和陈刚,苏州市团委也保送了王正。这样,四人重返上海,去华东团委报道,之后北上,于1949年7月21日抵达北平,正式开始他们在青艺的生活。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keyanzhuan/2022121746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