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科学家故事

诺贝尔生平简介、诺贝尔故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3日 阅读:278 评论:0

诺贝尔:酷爱和平的“炸药大王”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幼年随父侨居俄国,15岁起先后在意大利、英国、法国、美国求学。后回到其父俄国圣彼得堡所办的工厂从事科学研究和机械设计。回瑞典后,转移志趣开始研究炸药,发明了雷管,改进硝化甘油使之成为威力更大的炸药,并且发明了无烟火药。根据他的遗嘱,以其遗产的大部分作为基金,设置了诺贝尔奖金。

他是一个破产者的儿子,但成了百万富翁;他是一个科学家,却热爱文学;他是一个实业家,同时也是一个理想家。他发了财,但过着简朴的生活;和客人在一起他虽然兴致勃勃,私下里却经常郁郁寡欢。他是个热爱人类的人,却从未有过妻子和儿女来热爱他;他是个热爱祖国的人,却孑然一身,死在异国。他发明了一种新的炸药——甘油炸药,以改进采矿和道路修筑等和平时期工业,但他却看到炸药被用作战争武器以杀伤人类。他的成就驰名全世界,而他个人却始终默默无闻,因为他整个一生总是避免抛头露面。他曾经说:“我认为我不配成名,而且我也不爱成名。”但是他死后,他的名字却给别人带来了名气和荣誉。

他就是诺贝尔。

从1901年开始,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非常时期,每年的12月10日,全世界就会把目光集中到一个地方——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因为在这一天,是最著名的诺贝尔奖颁奖日。这一天,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里记者如云,全世界最著名的学者名流齐聚一堂,瑞典的国王、王后也会专程来参加颁奖。

在中国,人们对诺贝尔奖青睐有加,多年来不少华人获奖,但他们都是外国籍,这也让国人心头的“诺贝尔情结”挥之不去。不过中国作家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终于让中国人的诺奖焦虑得到释放,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除了文学家,全世界的科学家与社会活动家都以能获得诺贝尔奖为莫大的荣誉;诺贝尔的名字,也随着一年一度的盛典不断向全世界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工作者为科学事业而献身。

从某种意义上说,诺贝尔的影响远远大于他对科学所做出的贡献。

父亲是个“发明狂”

由于诺贝尔的成长和发明与家庭有着重大关系,所以我们从他的诞生说起。1833年10月21日,艾尔弗雷德·诺贝尔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由于他的父亲也叫诺贝尔,我们文中用艾尔弗雷德来表述本文的主人公诺贝尔。诺贝尔是瑞典古老的姓氏之一,是由他们家乡的地名诺贝鲁斯变更而来的。在诺贝尔模糊而富有传奇的家世中,对他产生最直接也最深远影响的,是他痴迷于发明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

伊曼纽尔是“遗腹子”,由于家境贫困,母亲无力供他进学校读书,因此这位天才从未受到过正规教育。14岁那年,为了养家糊口,伊曼纽尔去学习航海。

航海经历增长了他的知识,磨炼了他的意志,却也给他留下痛苦的回忆。18岁那年,货船遇难,船上的几名伙伴同船长一起死于非命,他幸免于难,却对航海丧失了兴趣。

回家后,伊曼纽尔拜一位建筑师为师,打工为生,并有机会进入一所学校学习文化,他抓住了一次偶然的大显建筑才能的良机,从而迎来了他人生重大的转折。

这一年,瑞典国王查理四世和随从路过伊曼纽尔的家乡耶夫勒。得知国王特别喜欢凯旋门后,能干的伊曼纽尔当即设计建造了一座惟妙惟肖的凯旋门向国王致敬。国王大喜,颇为赞叹。

这一番经历,使年轻的伊曼纽尔受到关注,不久,在两位瑞典建筑师的资助下,他进入了斯德哥尔摩建筑学校深造。由于突出的表现,他曾四次获得学校的发明奖。其中他研制的风力推动的抽水机模型,获得了学校颁发的最高奖金——60泰勒。

走上社会的伊曼纽尔,如鱼得水,大展才华,他主持设计了不少桥梁和楼房,年纪轻轻就事业有成。不久,伊曼纽尔找到了他的知心爱人——卡罗琳娜,很快他们就生下了两个男孩——罗伯特和路德维希,一家人在高级住宅区里拥有一所漂亮的住宅,过着幸福优越的生活。两个男孩也在无忧无虑中度过了快乐、舒适的孩提时代。不过,艾尔弗雷德降生前,他们的家庭突遭变故,幸福生活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一切当然与即将降生的艾尔弗雷德无关,而与一场大火有关。伊曼纽尔承包的一所建筑物毁于一场突发大火,他的家因此破产,这时罗伯特四岁,路德维希两岁。幸福在一夜间远去,一家的生活从天堂跌落,他们卖掉了高级住宅,找了一间又破又小的房子搬了进去。

不久,艾尔弗雷德就在这间暗灰色的、简陋的石造房子里呱呱降生了。但这个家庭新成员身体状况很糟,动不动就感冒发烧,要不然就痉挛发作。母亲对这个幼小的生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在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小艾尔弗雷德活了下来。但还是常常生病,一般孩子的那种天真活泼的活动都无力参加的。长大成人后,他回忆往事,写了一首题为《谜》的自传体诗:

我的摇篮像死神的铺板,

亲爱的母亲怀着深沉的爱,

长年累月守在我身边。

她要救活我这个小生命,

希望的灯火一直在她心中点燃。

我连吮出乳汁的气力都没有,

抽搐过后又是一阵痉挛。

上帝让我体验离开人世前的痛苦,

我无力地挣扎着,

是母亲帮我渡过难关。

好容易长成少年,

病弱仍然把我陪伴。

在这个世界上,

我是个与众不同的人,

小伙伴们玩得热火朝天,

我却只能默默地站在一边观看。

我这颗与少年的欢乐无缘的心,

只能朝着未来,

把希望寄托给明天。

因为没有精力与小伙伴们到处嬉戏,他也就没有什么朋友,只喜欢一个人到田野、丘陵、河边去,静静地把自己的身心融化在大自然中。小艾尔弗雷德因之培养了体验自然、观察自然的爱好,从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后来,他认为:“我在少年时代研究了自然这本最好的教科书。”而且,他的体质也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之中,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为了让孩子们得到良好的教育,艾尔弗雷德的父母节衣缩食,把他们三兄弟相继送进了斯德哥尔摩的一流学校——雅克布斯小学。

我们还要回到艾尔弗雷德的父亲。经济上的破产没有摧毁伊曼纽尔的工作热情,他满怀信心迎接新的生活。这时传来一个消息,埃及那边要开凿苏伊士运河。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样一个信息几乎毫无用处,可是伊曼纽尔却浮想联翩,他知道此前一条三英里的运河,曾经让三万名工人整整干了11年;一条五英里长的隧道,前后竟然用了150年。当时尽管炸药已经得到了使用,但主要是用于军事方面。各国的技术人员一直在讨论如何采用更先进的方法来提高速度,省时省钱。

灵感由此而生,他要发明一种炸药,用于开凿运河、隧道,彻底改变以往落后的面貌。

聪明的伊曼纽尔说干就干,尽管没有学过化学,又不懂炸药知识,而且没有受过安全操作训练,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扎进了危险而有前途的试验之中。深知研制炸药危险的卡罗琳娜,知道丈夫的试验后心感不安。

她的不安不是毫无根据。1837年,在自家后院的棚子里进行试验的伊曼纽尔,制造了一次惊天的爆炸,震得房屋摇晃,门窗格格作响。受惊的邻居们表示愤怒和不满的方式,就是聚集到院子里对伊曼纽尔大声谩骂。

伊曼纽尔这时候正为自己发现的这一新炸药配方而欢欣鼓舞。

这是怎样尴尬的局面哪,4岁的艾尔弗雷德目睹了父母孤立的场面,这场面一直深深印在他的心中。也许就是从这一时刻开始,在艾尔弗雷德幼小的心里,早早地埋下了这颗危险又好玩的炸药的种子。

由于这次的爆炸事件,瑞典政府当局下令禁止伊曼纽尔进行炸药试验。伊曼纽尔无奈之下告别妻儿,背井离乡,只身前往芬兰,后来辗转到了俄国,定居在圣彼得堡。

此时的俄国由于积极对外扩张,所以与英、法等国关系紧张,因而沙皇致力于增强防务。伊曼纽尔适应了这种形势,利用他所掌握的技术大胆地发明革新,在圣彼得堡制造各种机械,并开始研制改良炸药和各种爆炸性武器。在俄国政府的支持与资助下,他又开办了工厂,成了当地有名望的工程师和企业家。

随着事业的复兴与成功,1842年,伊曼纽尔将妻儿接到圣彼得堡一起生活,多年分居的亲人团聚了。这一年,艾尔弗雷德9岁。诺贝尔兄弟终于摆脱了没有父亲在身边的那种凄苦的生活。不过,对于一个人来说,童年时代的体验是一生都难以忘却的。后来成了世界屈指可数的科学家的艾尔弗雷德·诺贝尔回忆起儿时的情景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人的记忆犹如刻在石板上的字,是不会消失的。”

到了圣彼得堡后,父亲把母亲和孩子们领进了他们的新家,由于经济上的宽裕,他已经买下了一座高级住宅,诺贝尔一家又开始了舒适的生活,幸福再次降临这个勤劳人家。

伊曼纽尔是个好父亲,他自己没能享受到炽热的父爱,却把全部的爱,奉献给几个可爱的儿子。只要有时间,他就把孩子们叫到一起,给他们讲分别五年间的各种事情以及他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在父亲的启发和讲解之下,孩子们对他谈的机械原理与各项发明非常感兴趣,随后孩子们也积极地动脑筋,想要琢磨出点新东西来。无论孩子提出多么不成熟的想法,父亲绝不轻视。孩子们是他的希望所在,父亲想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尽快、更多地传授给孩子。

伊曼纽尔不仅是孩子的好父亲,更是一位好老师。正是在他的循循善诱和言传身教下,几个儿子都事业有成,艾尔弗雷德更是出类拔萃。他们的最初科学知识和科研兴趣,就是父亲培养的。

为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伊曼纽尔请了一位博学的家庭教师。一个老师三个学生,小小的诺贝尔学校就这样诞生了。老师除教授俄语、历史、数学之外,还教给他们各种科学知识。学生个个聪明伶俐,非常喜爱学习,这令伊曼纽尔十分欣慰,老师教起来劲头十足、不遗余力。这样诺贝尔家的孩子们虽然在新的环境中没有再进正式学校,但有好老师在身边,他们一样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艾尔弗雷德在语言学和化学方面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他很快学通了俄语,随后又掌握了英语和法语。

这时诺贝尔的大家庭中增添了一个小成员,举家搬到圣彼得堡一年后,埃米尔出生了。埃米尔和艾尔弗雷德出生的时候截然不同,这是个结实的孩子,性格稳重,全家都喜欢这个可爱的孩子,最喜欢这个小弟弟的是艾尔弗雷德,他们的年龄差距最小,所以常常是他陪着埃米尔玩耍。

快乐的家庭,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诺贝尔家的孩子们都长大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爱好发明创造、永不向失败低头的父亲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们人格的形成、志趣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榜样作用。他们经常到父亲的工厂中,了解机械构造原理,验证在书本上学到的各种化学基础知识,有时还进行实际操作。

他们对父亲的发明:水雷、地雷、暖气等感到非常敬佩,诺贝尔一家与化工结下的不解之缘,还要在年青一代的身上得到延续。

周游各国大开眼界

家庭学校从1843年一直办到1850年。三兄弟在学业上不断进步,父亲的事业蒸蒸日上,厂子越来越大,伊曼纽尔感觉到迫切需要几个好助手来帮助发展。

三个渐渐长大的孩子进入了伊曼纽尔的视野。他安排罗伯特和路德维希到工厂实习。脑子灵活,喜欢跟人打交道的罗伯特,很有经商的天赋,父亲安排他负责业务方面工作。路德维希在技术上展露才华,父亲安排他负责技术方面的事情。对于艾尔弗雷德,父亲已经注意到他对于炸药的浓厚兴趣,并希望这个孩子长大后在研制诺贝尔工厂的新产品方面发挥作用。尽管母亲对这个多病的孩子很不放心,但为了让艾尔弗雷德出众的才华得到充分发挥,父亲最终决定让他出国学习,一方面让他去完成工程师的教育,另一方面可以考察了解欧洲国家和美国在机械化工业方面的现状与进展。

“知子莫若父”伊曼纽尔对三个孩子的优点看得清清楚楚,对他们的安排恰如其分,三个孩子的未来当然有自己的选择和努力,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是父亲苦心造就的。由此也可以看到,父母不但是孩子最初的老师,也是人生路途起始时最重要的指引者、舵手。

1850年,17岁的艾尔弗雷德离开家人,孤身踏上欧美之旅,开始他一生中一次重要的旅程。一个17岁的年轻人周游各国,在今天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但在当时,需要有相当大的胆量与气魄,才能做出这样的决断。

艾尔弗雷德有一股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强烈欲望,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很快就动身了。有关这次旅行,他写过这样的诗句:

在我年轻的时候,

曾大胆离家远走,

到海外异国旅游。

一种意念生心头:

漫漫大洋,

无限锦绣,

却不能使我留恋回首。

因为我心目中的海洋,

更加浩瀚悠悠……

他先到德国,又经丹麦、意大利来到法国的首都巴黎。繁华的巴黎,拥有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世界艺术家和文学家荟萃的地方。白天,艾尔弗雷德访问各大学的研究所,参观各种实验;同结识的科学家、大学生交流心得,认真听取讲解,学习新的科技。到了夜晚,他一个人静静地读最喜爱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英国诗人雪莱的诗歌,他的阅读是愉快的,毫不吃力的,还有一个特点是这些书都是用不同语言写成的,艾尔弗雷德的语言天赋,在周游各国的时候,发挥得淋漓尽致,旅游对有的人来说是疲惫、是眼花缭乱,对他来说如鱼得水、挥洒自如。他的文学修养就像春天的禾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他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已经潜移默化,融入血脉中。

在巴黎度过一年的美好时光后,他再次启程,目的地是美国纽约,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但艾尔弗雷德的目的不是游玩。他找到了父亲的好友、机械设计师——艾里克森先生。艾里克森热情地迎接这个风华正茂的侄子,并向这个好学的小伙子传授了各种有关机械制造的技术,还领他来到自己的实验室进行各种科学实验。科学的乐趣把他彻底吸引了,兴奋的艾尔弗雷德犹如在口渴难耐时喝了一杯沁人心脾的清凉饮料,他喜欢的不是风花雪月、云淡风轻,而是实验室刺鼻的气味,性格迥异的试验品,永远解不完的“谜语”。

这段经历对艾尔弗雷德后来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就是他在自己的公司做强做大的时候,他的目光在美国停留,然后公司业务拓展到美国,这样一个果,其因却在这时候已埋藏在他心中。

1852年7月,艾尔弗雷德带着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回到圣彼得堡。全家人对他的归来充满期待、欣喜异常,尤其是父母,见到离别两年多的儿子,已不是离家时的青涩模样,身体结实而强壮,忍不住流下幸福的泪水。

这就是孤单在外时日思夜想的爹娘,“儿行千里母担忧”,艾尔弗雷德知道父母在多少不眠之夜中,期待儿子平安,盼望儿子归来。亲情是割舍不断的牵挂,他也一样,无数次梦回家中。不过不管离开多长时间,今日归来,相思也就化为云烟,就好像他从未离开家一样。第二天,释放了一天的亲情已经平静了,艾尔弗雷德迫不及待地来到久违的工厂。眼前的情况使他大为吃惊,两年前那座工厂已经面目一新,规模扩大了两三倍,名字也改为“诺贝尔父子机械铸造厂”,到处是繁忙的景象,忙碌的工人小心翼翼运输着包装好的产品。

艾尔弗雷德了解到工厂发展的原因在于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希望扩张领土,俄军急需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大批订货使得诺贝尔工厂规模扩大、生意兴隆。

艾尔弗雷德投入检查化学药品、研制新产品中,忙得不可开交。忙碌了一天之后,在安静的夜晚,他翻开从国外带回来的大量资料,专心致志地研读起来,有时候一直读到凌晨。

工作着、忙碌着,这样的生活是充实的、快乐的。可是看到工厂生产大量的地雷与水雷,艾尔弗雷德心中总是要遮上一层阴云。他想道:“人类都是兄弟,应该和睦相处,为什么要有你死我活的战争呢?”带着这个问题,他找机会与父亲进行了深入交谈,他问父亲:“为什么要制造用于战争的武器呢?我选择科学研究的道路,是为了人们幸福,是为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呀,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智慧用于制造武器呢?”

父亲用一只手扶着艾尔弗雷德的肩膀说:“孩子,你只看到了武器有危害的一面,其实武器可以制造和平啊!”

“制造和平?”

“是的,我们可以不制造武器,但不能阻止别的国家拥有武器,所以一旦发生战争,没有武器,或者说武器落后的国家就没有还手之力。武器并不是造成战争的直接原因啊!如果一个国家手中有了更强的武器,那么敌人出于对这种武器的畏惧,恐怕也就不敢进攻了。这样,即使有武器也不会发生战争,我相信这一点。我们生产的武器——地雷和水雷,都不是为了进攻别国的,而是当发生了战争时,用它来保卫国家和民众,并会最终导致和平。”

父亲温和地看着艾尔弗雷德,一字一句地说着,艾尔弗雷德心想:原来父亲是从这样的想法出发进行武器的研究和生产的,也许正如父亲所说,拥有强大武器的国家没有人敢来挑衅。这样下去,也许总会有一天将出现没有战争的世界。父亲的话很有道理,尽管没有完全打消他心中的疑虑,但暂时没想到不妥当的地方,武器的功能并非只有伤害,还有威慑和自卫。他继续自己的研究项目——如何进一步提高炸药的威力,但事实往往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1854年3月,为争夺霸权,英国、法国、土耳其等国与俄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

诺贝尔工厂的订货骤然增加,父亲、儿子和工厂都无一例外地从早忙到晚。一千多名工人全力以赴,庞大机器开足马力,日夜不停地高速运转。

他们生产的水雷派上了大用场,成功阻止了联军从水路进攻俄国首都圣彼得堡的企图。此时,俄军统率部了解到联军拥有一种性能很好、以蒸汽机提供动力的舰艇,于是就希望诺贝尔工厂也能赶紧设计制造新型蒸汽机,把它安装在俄国所拥有的旧式舰船上。

伊曼纽尔根本不知道蒸汽机如何制造,工厂中的技术人员也是如此。艾尔弗雷德努力把从国外学来的知识,都用在蒸汽机的研制中。为了研制蒸汽机,诺贝尔全家废寝忘食、日夜奋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造出了八台蒸汽机,经过试验性能良好,俄国军队非常满意,诺贝尔工厂的全体员工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然而,艾尔弗雷德却因为过度劳累,导致胃病复发。全家人和医生都劝他,应该休息一段时间来恢复身体和精力。他只得听从大家的劝告,回到祖国瑞典的祖母家休养。

同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圣彼得堡相比,瑞典简直就是天堂。工业革命诚然带来了技术上的变革、生产力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污染,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老教训几乎在每一个发展中的国家都要上演,人们汲取教训的本领其实很差。

在瑞典美丽的大自然中,艾尔弗雷德在田野漫步,到湖边垂钓,有时与祖母、表兄弟们谈天说地,生活悠然自得,十分惬意,什么炸药,什么科技,什么工厂,都远去了。在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与祖母的精心照顾下,他身体越来越健康,身体胖了起来,脸色红润。艾尔弗雷德想回圣彼得堡去,他又开始惦记家人和工厂,但祖母认为他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不应马上工作,就劝他到德国的埃伽温泉继续疗养。

艾尔弗雷德听从了祖母的话,舒适的温泉疗养,使他的身体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休息。在这期间,他还很好地学习了德语,不久就可以流利地和人进行交流。在认为身体已完全健康,甚至更胜于前时,艾尔弗雷德高高兴兴地踏上了归途。

1854年10月21日,艾尔弗雷德21岁生日这天,他回到了圣彼得堡家中,想来应该有一番热烈的庆贺。

诺贝尔“钟情”炸药

一回到家,艾尔弗雷德就闲不下来了,他准备研制一种威力更大的新型火药,以替代威力小、烟多的黑色火药,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水雷和地雷的爆炸力。完全恢复了精力的艾尔弗雷德决心为诺贝尔工厂的发展大干一番,他只要一迈进工厂的实验室,就全身心投入,常常忘记吃饭,忘了休息,有时甚至连回家都忘记了。

一天,圣彼得堡大学的两位教授来工厂拜访伊曼纽尔。一位是著名的化学家尼古拉·吉宁博士,另一位是药物学家尤利·特拉普博士,这次深思熟虑的拜访,应该载入炸药的研究发展史。

首先发言的是吉宁博士:“诺贝尔先生,正如您所知,俄国现在正在进行艰苦的战斗,需要威力更大的火药,您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们是来请您制造新火药的,能和您详细地谈谈吗?”

“如果是有关火药的事,我的儿子艾尔弗雷德比我更清楚,他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找他来一块谈吧。”于是,伊曼纽尔便把艾尔弗雷德叫到他们跟前。

“诺贝尔先生,你们制造水雷用的是黑色火药,对吗?”

“两位博士,我们现在制水雷是用黑火药,但我感到威力不够,正在进行研制一种新型火药。”艾尔弗雷德回答。

“那太好了!你看,我们带来了一种具有强大爆炸力的液体。”吉宁教授说着取出一只小瓶,将瓶里的流体滴了一滴到铁板上,用锤子轻轻一敲,轰隆一声爆炸了。

凝神望着这一切的艾尔弗雷德,突然高声说:“这是硝化甘油!”两位博士的面孔立即出现了一种惊讶的表情。“确实不简单,现在知道硝化甘油的人还寥寥无几。”

“我是从书本上知道的,但这是第一次亲眼看到。这是1847年,意大利的索布雷罗发明的化合物。”艾尔弗雷德自然地回答。

“硝化甘油有极强的爆炸力。然而不幸的是,它的发明者索布雷罗却因为做实验时硝化甘油爆炸而被炸伤,实验室也全部被炸毁。从此,他便停止了实验,因为对硝化甘油的恐惧,所以至今也没有人再去研究它,更别说把它发展到应用了。这很可惜,要知道硝化甘油的爆炸力要比黑火药强十倍以上啊!”尤利·特拉普说。

“博士,把这项研究交给我吧,我想我可以使硝化甘油稳定下来,用于实用。”艾尔弗雷德眼中闪烁着自信的目光。

两位博士喜出望外,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谢谢你艾尔弗雷德!这些硝化甘油全送给你,加油干吧,祝你成功!”艾尔弗雷德把小瓶放在手上,像注视一块珍贵的宝石,聚精会神地看了好一会儿。从此,他便和硝化甘油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是他后来种种重大发明的开端。

艾尔弗雷德开始与父亲一起研究硝化甘油,但问题也很多,此前,人们根本不知道硝化甘油在什么状态下会引起怎样的爆炸,而把它作为炸药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如何引爆等。所以,艾尔弗雷德只能小心谨慎地反复进行实验,由此来认识硝化甘油的各种特性。他知道一旦急于求成,将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惨重后果。这时候,诺贝尔工厂为完成俄国政府的大量订货,日夜不停地开工,艾尔弗雷德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对硝化甘油进行研究,只好暂时放下。

政局方面,因为沙皇尼古拉一世突然因病去世,继位的亚历山大二世不愿再继续打仗,克里米亚战争出人意料地以俄国的投降而结束。

战争的结束,当然是人们所期望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不管什么样的战争,最终伤害的都是平民百姓,毁掉的是无数家庭的幸福。无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其实最初都源于利益之争,或者某些元首的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甚而至于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微乎其微,可笑至极。

艾尔弗雷德喜欢和平,不喜欢战争。不过战争的结束,又把他的家庭抛入困境,因为诺贝尔工厂从政府接受的大量订货取消了,而工厂在战争时期为应付生产,借了大笔债款扩充工厂和增添设备,现在一切都没用了。没活可干,也就无力还债。“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诺贝尔家的一座很重要的工厂因发生火灾而烧毁了。

使艾尔弗雷德家庭陷入困境的居然两次都是火灾,不禁令人感慨万端,人们对意外实在是防不胜防。

伊曼纽尔派艾尔弗雷德到外国,想争取外国银行和资本家的贷款,但是愿意“锦上添花”的多,能“雪中送炭”的少,诺贝尔工厂订单众多时,扩大生产的资金源源而来,现在再没人愿意借钱给这家即将倒闭的公司。伊曼纽尔决定把工厂全部转让,以偿还巨债。

诺贝尔家再度陷入贫困。不过,与过去的那次受灾不同,如今孩子们已长大成人,承担灾难的力量比以前强大了很多。成也圣彼得堡,败也圣彼得堡,对伊曼纽尔来说,圣彼得堡成了伤心的地方,他不愿在圣彼得堡待下去,决定与妻子和小儿子埃米尔返回瑞典。

三兄弟商量后决定留下来,他们要复兴诺贝尔工厂。这是1859年,艾尔弗雷德26岁。

经过了一阵努力,路德维希和罗伯特先后找到了工作,而艾尔弗雷德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直待在家里,用这段时间写了两部小说,但没有出版。几个月后,路德维希用自己攒的钱,买了一家小工厂,艾尔弗雷德进了这个工厂,在简陋的条件下,重新开始了被迫放下的研究——硝化甘油。

艾尔弗雷德在哥哥工厂的生活是舒服的,不用过多操心,衣食无忧,还能进行喜欢的实验,但他是个不安分的年轻人,总想自己去闯荡天下。正在这时,他收到来自斯德哥尔摩的父亲一封信,这是一封潦草但不同寻常的信。艾尔弗雷德从中知道父亲也开始研究硝化甘油,并且大有进展。自信已经成功的伊曼纽尔催促儿子们尽快与军方接触,说服他们对新型炸药发生兴趣。

读完父亲的信,艾尔弗雷德陷入沉思,他既佩服父亲东山再起、敢作敢为的勇气,也有一丝隐忧。他知道用硝化甘油研制炸药,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困难重重,不仅需要面对挑战的勇气,更需要严谨、科学的态度。父亲不乏激情,但缺乏严谨,而且过于自信,这是科学研究最忌讳的。

1863年,30岁的艾尔弗雷德告别了生活二十多年的俄国,回到瑞典。在故乡,他发现父母已苍老了许多,但父亲依然孜孜不倦地进行各项实验,母亲还是那样勤勤恳恳操劳家务,最让他兴奋的,是可爱的弟弟已经长成大小伙子,考进了瑞典有名的乌普萨拉大学化学系。

艾尔弗雷德马上与父亲共同研制硝化甘油炸药。伊曼纽尔认为在黑火药中加入10%的硝化甘油,就能够产生一种威力很大的新型炸药,在几次实验后,他把这种炸药命名为“强力新炸药”,并希望开始向瑞典政府推销,可是艾尔弗雷德认为,通过几次实验来看,这种新炸药还并不稳定,有时爆炸量大,有时则很小,所以应该进一步实验,获取更多数据。

伊曼纽尔性格急躁,已经无法再耐着性子进行研究了。他开始向军界推销正在研制中的炸药,军界同意进行实地引爆的观测来确定是否订货。艾尔弗雷德对父亲的决定十分担心。

果然,到了军官们来进行新炸药威力的实地观测时,伊曼纽尔连续三次引爆都失败了。军官们冷嘲热讽几句后,便带着冷淡的表情打道回府。伊曼纽尔一言不发,心情沮丧地坐到地上。艾尔弗雷德扶起父亲,并劝他没必要因为一次失败而气馁,他支持父亲继续试验。

艾尔弗雷德没有把精力浪费在不成功的沮丧和失意中,而是沉下心来,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科学实验。为寻找合适的导火索,他一连几星期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不断尝试各种药剂,饿了就着凉水啃几口面包,就这样他进行了五十多次的反复实验。到1863年10月,他终于发明了硝化甘油的引爆装置——雷管。雷管不仅可以引发硝化甘油爆炸,而且可以很容易地使任何火药都确凿无误地爆炸。艾尔弗雷德的这项发明对以后的爆破技术起到了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在人类发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863年12月,艾尔弗雷德认为雷管引爆技术可以实用,于是宣布在斯德哥尔摩的奥梅贝里铅矿进行公开实验,实验取得巨大成功,坚硬的花岗岩被炸得粉碎。随后在各处进行的爆破也纷纷获得成功,新闻媒介进行了大量报道,消息像长了飞毛腿一样飞向世界各地。

艾尔弗雷德把这种威力巨大的新炸药命名为“硝化甘油炸药”,瑞典、法国、英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获得了生产专利权。各国订货源源不断,在一位实业家的资助下,诺贝尔家新建了厂房;此时,埃米尔放暑假回来了,马上成为艾尔弗雷德的得力助手。

正当诺贝尔工厂的复兴指日可待,全家人的脸上都溢出喜悦之情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悲惨事故。

一天,艾尔弗雷德和父亲为签订一份重要合同,离开工厂到斯德哥尔摩去了,埃米尔留在工厂进行研究。艾尔弗雷德特地嘱咐弟弟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硝化甘油受热。中午,在斯德哥尔摩的艾尔弗雷德,忽然听到从工厂方向传来一声巨雷般的爆炸声,这声音令他大惊,不祥的预感升起在心中。父子俩马上赶回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惨不忍睹的景象:工厂变成了一片烧焦的瓦砾堆,人们围观着废墟旁几具盖了被单的尸体。艾尔弗雷德挤进去,看到茫然若失的母亲抱着已经停止了呼吸的埃米尔坐在地上。

艾尔弗雷德真想放声大哭一场,但想到年迈的父母,他控制住了自己。“硝化甘油,可怕的物质!”

报纸立刻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艾尔弗雷德被警方传讯了好几次,附近的居民对诺贝尔一家更是白眼相待。

“专门制造恐怖和炸药的一家人!”

“把弟弟和别人的性命也送掉了,没有人情味的人家!”对种种非议,艾尔弗雷德都无言地忍受着,他把悲伤和痛苦,隐藏在内心深处。他很清楚,必须想办法渡过这个难关。但年迈的父亲却经不起老来丧子的打击,病倒了。以往,无论受到什么打击,父亲精神上从未垮过;可是这次却一病不起,至死也没能离开过病床。总是面带和蔼笑容的母亲变得表情麻木,郁郁寡欢,勉强支持着照顾卧床的病人。

圣彼得堡的诺贝尔工厂破产是艾尔弗雷德长大成人后遇到的第一次困境,但那时父亲和两个哥哥都分担了许多;现在是他面临的第二次巨大考验:病倒的父亲,年迈的母亲,巨额的贷款,人们的责难,无望的前程,悲伤的心情,所有这一切都难以解决,无法排解。千斤重担,都压到他稚嫩的肩上。

艾尔弗雷德没有意志消沉,他迎难而上,退缩的是懦夫,倒下的是胆小鬼,只有真正的强者,才会愈挫愈勇,在困难中寻找前进的光芒,于重压下爆发潜在的力量,他告诉自己,一定要用加倍的努力来继续没有完成的事业,来告慰埃米尔的在天之灵。

对艾尔弗雷德来说,传来的也并不全是不利的消息和无望的前途。瑞典政府正在投入很大力量修建铁路,需要大量的炸药用于隧道的开挖。见到有利可图,几位很有实力的资本家纷纷表示愿意与艾尔弗雷德合作,帮他重建工厂,生产硝化甘油炸药。一个多月后,诺贝尔硝化甘油公司诞生了。不过,困难的是厂址的选择,因为从那次惊人的爆炸事故后,政府禁止在斯德哥尔摩及附近建火药工厂。即便在边远的城镇,当地居民一听说要建炸药工厂,也都十分害怕,坚决不出租、出卖土地。

最后,新工厂只能在离斯德哥尔摩远郊的梅拉伦湖上,用船建立一所小工厂。浮在森林里平静的湖水上的诺贝尔工厂,就这样恢复了生产。由于硝化甘油炸药的巨大威力,订单不断,销路良好。艾尔弗雷德在繁忙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了对硝化甘油炸药生产的管理和监督,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发生事故。

1865年春在德国汉堡,艾尔弗雷德在当地几位实业家的资助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的硝化甘油炸药厂。宽敞的厂房里,生产出大量的产品,订货单又开始雪片般从世界各地飞来。

看到与父亲合力开发的硝化甘油炸药在矿山开采、隧道开发、公路和铁路修建等方面得到广泛采用,艾尔弗雷德感到十分欣慰。可是他又碰上了新难题,爆炸事故突然在各地频繁发生。

经过一番查找,原因找到了,原来随着使用者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忽略了硝化甘油的危险性,开始使用时小心翼翼,用多了就放松警惕;有时因为销货渠道几经转折后,搬运工人不仅不懂硝化甘油的“怪脾气”,甚至连搬运的是什么都一无所知。

另外,当时硝化甘油炸药是装在白铁皮罐内,然后装入木箱内进行搬运。但时间一长,有很强腐蚀作用的硝化甘油就会把铁罐腐蚀出小洞而流到外面。搬运工人中,有的人把它当成普通的油,注入车轴当润滑油使用;有的人则把它当擦鞋油来擦皮鞋。到了冬天,硝化甘油受冷而冻结,有人就用铁棍砸它,想要分成小块,甚至还有人把它掺到灯油里用来取暖。

尽管事故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基本上都是使用、搬运、运输不当造成的,但接二连三的爆炸,对刚刚起步的炸药工厂十分不利。每次事故不免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报纸报道可怕的事故时,很少有人客观公正地去查找原因,而黑锅总是艾尔弗雷德背着,人们这样指责他和他的产品:

“应该停止生产这种杀人的炸药!”

“制造这种危险东西的人,真是疯子!”

“你,为什么要发明这种可怕的东西?!”……

这些指责,没有错,艾尔弗雷德无话可说,他的心中也因为频繁发生的爆炸而懊恼,是呀,那么多人因爆炸事故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固然是炸药之错,可是自己能完全推卸责任吗?每到深夜,他就会想起因爆炸而失去的弟弟,切身体会到因爆炸事故身亡者家属的痛苦,他决心尽快发明一种安全的硝化甘油炸药。

这仍然是一个难题。艾尔弗雷德清楚这一时期的事故几乎全是在运输途中发生的,他认为应该把液体硝化甘油炸药制成固体,那样就能避免许多事故。想法是好的,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他想用一种别的物质把硝化甘油吸进去,这样既能保持硝化甘油的爆炸威力,也能安全运输。于是,他开始用想到的各种物质,做能把硝化甘油吸收的实验。他使用过纸、木粉、煤粉、砖粉、干土、石膏粉、木炭粉、硅藻土等做过实验。最后,他发现将硅藻土与硝化甘油结合在一起效果最好。硅藻土细且轻,是一种名叫硅藻的微生物死后的躯壳融合在土里而自然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土质。这种土可以吸进三倍质量的硝化甘油,而且如黏土那样坚固,把它揉成棒形插进岩石孔中进行爆炸试验,证实其爆炸力很强。

物质找到了,现在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这样做是否安全。

艾尔弗雷德先把它从高处扔下来,没有任何问题;又把它放在铁板上,用铁锤砸,仍然没有问题。如果是液态硝化甘油炸药,这样做早就发生强烈爆炸了。在各种摔、打、砸实验后,他终于对这种新炸药的安全问题放心了。

一种威力大、重量轻、易搬运、安全可靠、性能稳定的“安全硝化甘油炸药”问世了,艾尔弗雷德把这种新炸药命名为“达纳炸药”。“达纳”是希腊语中“力量”的意思。

1866年10月,艾尔弗雷德在德国的科隆梅尔进行了达纳炸药的公开实验。实验取得巨大成功,来观看的所有人都不禁为这种安全且威力大的新炸药赞叹不已。从此,“达纳炸药”的名字闻名世界。以前对硝化甘油炸药怀着恐惧感,憎恨、反对艾尔弗雷德的人也改变了看法。报界称赞艾尔弗雷德,说他是“一位不向任何艰难困苦低头的青年发明家”,人们看到了成功者的光环,却不知道他为实验的成功所付出的汗水,所承受的压力。

达纳炸药一向市场投放,立即招来世界各国的订货。特别使艾尔弗雷德高兴的是,祖国瑞典也大量订货,看到自己的发明能为祖国出力,他无比激动。

达纳炸药的需求不断扩大,现有的工厂无力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于是,艾尔弗雷德在芬兰、挪威、俄国、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陆续建立了几十座工厂。正是因为有了达纳炸药,许多原来不可想象的巨大工程,能够马上动工了。

艾尔弗雷德发明的达纳炸药,是瓦特发明蒸汽机后的又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发明,它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186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诺贝尔父子——伊曼纽尔和艾尔弗雷德莱阿斯蒂特金质勋章,这是一种极具权威性的奖赏,是奖给在各科技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的。父亲得此奖在于“为普及使用硝化甘油炸药做出了贡献”,儿子得奖则是因为“发明达纳炸药的功绩”。

艾尔弗雷德没有为自己的获奖欣喜,但他由衷为父亲获奖感到高兴。因为这次获奖,是给予把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的父亲的最高荣誉。他在贺信中写道:“父亲,热烈地祝贺您!我的达纳炸药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说有一些成就的话,那也是因为从小受到您的指教,最后才取得这一发明的。”

巨额财富的拥有者

达纳炸药的发明与推广,使艾尔弗雷德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和巨额的财富。但已经40岁的他,仍是孤身一人,因为他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科研与事业中去了。此时的他,希望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生活。

好朋友巴尔博了解艾尔弗雷德的这种心情,建议他搬到他最喜爱的城市——巴黎。艾尔弗雷德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不久,他在巴黎凯旋门附近买了一所豪华而典雅的房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拥有了宽敞而齐备的书房与设备完善的科学实验室。

搬到法国后,艾尔弗雷德第一次雇用了私人助手——年轻有为的法国科学家费伦巴赫。此后的十几年间,他一直以忠实的态度为艾尔弗雷德服务。

艾尔弗雷德着手研究“改良达纳炸药”。达纳炸药的成分是硝化甘油和硅藻土,硝化甘油本身的爆炸力不会再增加;硅藻土虽然吸入了大量的硝化甘油,但它毕竟还是土,本身既不燃烧,也不爆炸。他想:如果能把硅藻土换成某种具有爆炸性能的物质,就一定会大大提高炸药的爆炸力。按照这种想法,他开始了研究工作。

一天,由于实验过程中试管破裂,艾尔弗雷德的手指被碎玻璃划破了。费伦巴赫见状,赶忙取来急救药包,在受伤的手指上贴了一块创伤膏,这种创伤膏名叫硝棉胶。深夜,艾尔弗雷德的手指还痛得厉害,他很奇怪:这么点伤,为什么会痛得这么厉害呢?是不是有什么刺激性东西透过硝棉胶渗到伤口中去了呢?他突然想到在他上床休息前,进行了硝化甘油的实验,这样看来,硝化甘油能够渗透到硝棉胶中去。想到这里,艾尔弗雷德连睡衣也没换,就跑进了实验室。

硝棉胶之所以能够做创伤膏,是因为它可以被弄成如同糨糊一样的薄膜,而硝棉胶的主要成分就是一种叫作硝化纤维的具有爆炸性能的物质。艾尔弗雷德取出一份硝棉胶液,将它同硝化甘油混合在一起。通过用各种比例混合进行试验,最终找到了最合适的比例,这时,混合物形成了像糨糊一样的黏稠状物质。而且,这种糨糊状的硝化甘油与硝棉胶混合物的爆炸力异常强大。

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物质,艾尔弗雷德非常兴奋,一直凝视着盛在器皿上的这种刚刚诞生的炸药,不知不觉中天亮了。

像往常一样来上班的费伦巴赫看到艾尔弗雷德穿着睡衣待在实验室里,大吃一惊。而当艾尔弗雷德向他解释了事件的原因,看到了新型炸药时,他也禁不住高兴得跳起来。随后,他们为这种新炸药命名为“胶质炸药”。

1878年,诺贝尔公司将胶质炸药向世界推出,立即在英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取得了专利权。胶质炸药不怕任何碰撞摔砸,接近火源也不会爆炸,甚至可以在水下使用,可以很便利地用于任何重大工程,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因此,胶质炸药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使用,深受欢迎,在矿山、在运河、在隧道、在海港,到处都出现了胶质炸药的身影。

艾尔弗雷德并没有满足,他在这种新炸药的基础上,结合达纳炸药,他又制成了各种用途的制品,有“特种达纳炸药”“胶状达纳炸药”“橡胶炸药”“可塑性胶质炸药”等新产品。

艾尔弗雷德在事业上取得非凡成就时,他的两个哥哥在事业上也获得很大成功。路德维希建立的小工厂,已经发展壮大,经过长期奋斗,他成为圣彼得堡的优秀实业家。罗伯特结婚后去了芬兰,经营了一个卖石油、陶器、日用品的商店,以此谋生。后来,他应路德维希的邀请,到俄国协助路德维希打理日益发展的事业。

1873年,罗伯特到高加索地区的巴库,收购生产枪托所用的桃木。没想到的是,幸运之神向他张开了双臂,他意外地发现了沉睡在巴库地下的石油,于是,他立即买下了一片产油地。路德维希发挥了精于机械制造的特长,设计出先进的石油开采设备;罗伯特则对提炼石油制品有着丰富的经验。就这样,兄弟二人一个负责开采,另一个负责开发,他们开始走上了成为俄国石油界大实业家的道路。

今天,俄罗斯许多石油仍是出自由诺贝尔兄弟最先开发的巴库油田。1879年,应两个哥哥的建议,艾尔弗雷德和两个哥哥合作建立了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公司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运输开采出的原油。巴库地处里海西岸,交通不便。运输石油,必须用船逆伏尔加河而上;冬季,伏尔加河结冰,无法用船运输。所以,寻找一种便利、快捷的运输办法成了当务之急。

兄弟三人反复思考,最后,艾尔弗雷德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方案:管道输送。在油田和巴库之间,铺设粗大的铁管,用油泵的动力输送石油。这个方案很快被付诸实施,原油如同河水一样,汩汩流向巴库的原油加工厂。用石油管道输送石油,在今天被看成是很平常的事情,但世界上最早使用这种办法的,是诺贝尔三兄弟。

他们的新奇设计还不止于此。当时把石油用一个个木桶装起来,再装上船向外地运输,这是费时费力的作业,而且租船的费用也很高。精于机械研究的路德维希想:能不能制造一个巨大的石油桶,把它固定在船上,用它来运石油呢?他进行了详细的设计。随后,斯德哥尔摩造船厂按照路德维希的设计,造出了专门用来运输石油的船舶,世界上第一艘运油轮——索罗阿斯特拉号诞生了。

此外,诺贝尔兄弟还订购了五百多辆石油运输车。这样,巴库油田所出产的石油,从水陆两条线上运往各地,很快为世界所知晓。随之订货剧增,公司的收益不断增加。

当然,这些石油产业大部分是罗伯特和路德维希所发展的,艾尔弗雷德的主要精力还是他的炸药事业。他念念不忘的是为人类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而做出贡献。

188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接纳艾尔弗雷德为会员,这证明他在科学上做出的成就,已达到当时最高水平。这个巨大的鼓舞,激励他继续投入新的研究中去。此时,艾尔弗雷德着手研究的是无烟炸药,他专心致志、脚踏实地,以顽强的毅力,反复进行实验,历经多次失败,终于用七年时间,研制成功“无烟炸药”。这种新炸药爆炸时不冒烟,还能在加温后被弄成带状、管状,可以用刀切、用剪刀剪,用起来十分方便;令人尤为惊讶的是,无烟炸药竟能像制作器皿时用的黏土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捏成各种形状。当无烟炸药研制成功的消息被公开发布后,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军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因为一旦在战争时,如果使用无烟炸药,既可以攻击敌人,又可以隐蔽自己,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枪弹炮弹的威力。

许多心怀叵测的人经常出入诺贝尔工厂,他们想要搞到制造无烟炸药的秘密配方,以此大发战争横财。有着强烈和平心的艾尔弗雷德看到这种情况,十分苦恼,他不解地对助手说过:“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只想把我的苦心发明用于残酷的战争呢?他们为什么不顾别人的苦难,只想到自己发财!我的发明,是为了和平,并不是为了战争!”

自己的新发明用于战争,当然是艾尔弗雷德不愿看到的,可是发明就像婴儿的诞生,一旦离开母体,会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再想完全控制,根本不可能。

发明无烟炸药后的第二年,二哥路德维希去世的消息传来,令他伤怀。更让他悲痛心碎的消息随后传来,1889年2月,心爱的母亲也离开了人世,而艾尔弗雷德的父亲早在1872年已经去世。

弟弟、父亲、二哥、母亲都相继去世了,在艾尔弗雷德的亲人中,只剩下大哥罗伯特了。正当艾尔弗雷德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时,又发生了一件令他极为痛心的事情。

意大利政府向他提出购买无烟炸药的大批订货。当法国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后感到很不安,因为此时法意两国处于敌对状态。为阻止艾尔弗雷德向意大利提供无烟炸药,法国政府下令封闭法国的诺贝尔工厂,没收艾尔弗雷德的化学药品和实验用具。

一向心平气和、为人善良的艾尔弗雷德愤怒了,他决定离开居住了18年的巴黎,离开这个他一直热爱的国度。就在此时意大利政府向艾尔弗雷德发出了邀请,欢迎他到意大利定居。1891年,在意大利南部沿海的圣雷莫,他的新宅邸建成,随后搬了进去。

在这所居住舒适、设备齐全的住宅里,已经58岁的艾尔弗雷德又全身心地投入新的研究。由于费伦巴赫不愿离开法国,所以艾尔弗雷德重新雇了两名助手:英国人贝克特和瑞典人左尔曼。

因为看到自己发明的各种炸药,不断被用于和平的反面,强烈厌恶战争和暴力的艾尔弗雷德不想再研制新的炸药了。他说:“我希望能把所有的枪炮,它们的附属物和一切东西,都送到地狱里去,那里是展览和使用它们的恰当地方。”

艾尔弗雷德的研究方向转到有益于“安全”的发明,以期造福人类,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电学、生物学、物理学、医学等。他所取得的发明专利,比如,汽车的刹车设备,救助海上灾难的幸存者用的“救生火箭”等,此外,他还改良了留声机和电池以及电话,发明了人造革与人造橡胶以及人造纤维。

艾尔弗雷德还对其他人的发明创造给予很多支持,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后人在他去世后,清算他的遗产时,发现他在各国取得的专利发明,不少于351项。当他的助手仔细阅读他的发明目录时,不仅感慨万端,难以相信如此多的发明,竟然都出自一个人的头脑,助手这样写道:

在那些严肃的技术专家和企业家看来,诺贝尔的很多想法只不过是心血来潮、异想天开而已。但是不要忘记,被现代技术专家这样认为的很多想法,却被诺贝尔在实际上加以实现,并且成了最重要的东西。人们也不应忘记,他的另一些设想,最终可以完全适用于各个领域。在他丰富的思想方面,这位天才的发明家,就好像大自然在培育新的种子那样,一点都不吝啬。作为一条规律,只有其中少数种子,因为立即得到适宜的土壤,从而发芽成长,另外一些也许落在肥沃的地方,只不过时间对它们不够仁慈,然而,这些思想的种子能够在几年、有时甚至在几个世纪内,保持着它们的生命力。每当条件适宜的时候,它们就会像被风吹到沃土上的种子一样,开始发出芽来……

艾尔弗雷德本人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假如我在一年之内有一千种设想,而其中有用的主意哪怕只有一个,我也心满意足了。”

复杂的感情世界

在艾尔弗雷德生前与身后,人们对他常有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之说。他的事业遍及多国,足迹踏遍青山。但他一生没有妻室儿女,也没有固定住所。他曾说过:“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

不过,这位发明天才的感情生活也并非白纸一张,而是多姿多彩的。曾有三位女性进入他的生活,但一个早逝,一个无缘,一个无知而负心,艾尔弗雷德的爱情是悲剧。

青年时代的那次欧美之旅,艾尔弗雷德曾在巴黎与一位法国姑娘有过短暂的热恋。当时意志消沉的艾尔弗雷德,遇到一位美丽的少女,少女看到他闷闷不乐的神情,便走过来轻轻地问候他。

少女彬彬有礼地问他是不是失去了亲人,艾尔弗雷德回答说他丧失的比这更多,因为他觉得自己几乎失去了一切幻想。年轻的艾尔弗雷德把悲观情绪倾诉给她,对生活充满激情的少女静静听着他的诉说,善意地责备他不该对自己丧失信心,提醒他只要意志坚强,就能够对人类做出许多贡献。

少女的每句话都拨动着艾尔弗雷德的心弦,一番长谈后,他觉得心头的忧郁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无限喜悦。后来,他们约会了几次,然而,这段美好的幸福时光却是那么短暂,少女不幸突然离开了人世。

这一噩耗使艾尔弗雷德深受打击,心灵为此受到创伤。刚刚复苏的灵魂又一次跌入无底深渊。他把自己关在房间,痴迷地回忆两人在一起短暂而幸福的日日夜夜。他在诗中这样表露悲痛情绪:

……我的爱情与逝者同在,

弥留之际我没能在她身边抚慰,

却去对着她的遗体凝眸!

……我凝视着,

庄严的气氛使我欣然神驰,

个人小小的悲哀实在不屑一顾。

……从这一刻起,芸芸众生的欢愉我将不再分享,

美人的青睐,多情的泪水不再使我动情……

艾尔弗雷德的感情尘封了二十多年,43岁那年他遇到美丽的贝莎·金斯基,她比他小十岁,两人的相逢具有戏剧性。

艾尔弗雷德发明炸胶之后,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将寓所重新修饰一番,这时候,他感到自己缺少一个能干的女管家。于是1876年奥地利维也纳一个清新美好的早晨,报纸上出现了一则别致的广告:

居住在巴黎的一个有钱的、受过高等教育的老绅士欲聘请一名掌握多门语言的成年女子担任他的管家兼秘书。

出身贵族之家、现已衰败的贝莎·金斯基,看到了这则招聘广告,当即用她最拿手的法文写了一封文笔优雅、简洁而措辞恳切的信,寄了出去。

几天后,贝莎收到一封用英文写的回信。两人通过信件进行了数次交流,一切都十分顺利。于是他们见面了,贝莎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介绍艾尔弗雷德:

诺贝尔先生非常富有,在巴黎有一栋豪华别墅,他的生活起居从不受别人干涉。他经常喜欢独自一人驾车出游,而从不愿邀人同行,性情有些孤僻并坚持他的独身主义。

但对于诗歌和小说而言,他很清楚:独学而无友,必定会孤陋而寡闻。所以,他需要能共同研读交流的伙伴,凡是有文学家聚会的地方,他必定前往参加,并洗耳恭听别人的见解。我也时常与他谈论文学,他特别喜爱雪莱的诗,并且深受雪莱和平主义的影响。

艾尔弗雷德喜欢这位漂亮端庄,知书达理、聪明伶俐的女性。无奈贝莎心已属人,两人无缘结为连理,却结成了永恒的友谊,贝莎后来成为著名女作家、世界和平运动先驱之一,她深深影响了诺贝尔。

艾尔弗雷德的爱情经历并未到此为止,他的一段长达18年的刻骨铭心的感情发生在1876年。

这年秋天,艾尔弗雷德去奥地利进行商业旅行时,在维也纳的一家花店里结识了卖花女索菲娅。

起因很简单,艾尔弗雷德应一位商业界朋友的邀请去赴家宴,他觉得应该为女主人准备一点儿小礼物,很随意地走进了一家花店。迎接他的是一声清脆婉转的问候:“先生您好!您来买花吗?”

出现在艾尔弗雷德面前的女店员姿态优美、年轻漂亮,一头乌黑油亮的秀发盘成一个别致的发髻,更衬托出美丽面庞的脱俗。

阿尔弗雷德买下花朵后,邀请漂亮的卖花姑娘下午一起散步。姑娘爽快地答应了。午宴一结束,艾尔弗雷德就来到花店,找这位名叫索菲娅的姑娘,两人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此后,两人不断约会,开始了一段不可遏止的恋情。每隔一段时间,艾尔弗雷德就抽空赶到维也纳,去与心爱的姑娘见面,并到她家中,拜会她的家人。

后来,艾尔弗雷德为索菲娅在巴黎购买了房子,并亲自物色一名仆人和厨师来伺候女主人。

可是他们之间有着难以弥补的差距。艾尔弗雷德喜欢巴黎的名胜古迹,而索菲娅只对物质的东西感兴趣,华美的衣服、名贵的首饰,是她的最爱。年轻的索菲娅时而高兴,时而任性,难以驾驭。艾尔弗雷德想要清静一会儿,或者做实验,总被索菲娅打搅,或者拉去购物。给她请来法语家庭教师,教授语法和礼仪,索菲娅却丝毫没有兴趣。

艾尔弗雷德还发现索菲娅非常肤浅,考虑问题十分简单。他说服自己索菲娅的这些情况和家庭出身有关,因为她家庭贫困,从小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在艾尔弗雷德眼里,索菲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洋溢着生命的朝气,她的到来如同一缕阳光,为他的生活注入了活力,日子变得丰富多彩。索菲娅热情单纯的性格具有特别的魔力,让头发花白的艾尔弗雷德好像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索菲娅把“老熊”的一个称号赠予艾尔弗雷德。

在天南地北为生意奔走的艾尔弗雷德,每次一到目的地,就不顾旅途疲劳,展开信纸,写下相思之情。等事情一办完,他就迫不及待地登上开往巴黎的火车,回到心爱的索菲娅身边。

可是,艾尔弗雷德的烦恼逐渐增多。索菲娅——这位出身贫苦的姑娘——现在已经对金钱失去概念了,花钱大手大脚,根本不知道节制为何物。不仅把艾尔弗雷德给予的丰厚的生活费用一扫而光,而且还大量赊欠,不得不让他一次次清偿债务。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没有艾尔弗雷德的陪伴,索菲娅就像一只闲不住的鸟儿,一刻不停地从一个疗养地转移到另一个疗养地。游山玩水,尽情享受。索菲娅无止境的漫游,让艾尔弗雷德吃足了苦头,他已没有精力和体力四处游走。而索菲娅没有固定的住处,总是一个地方待不了多久马上又换了一个地方。因此艾尔弗雷德寄出去的信件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这让他伤心,也成了猜疑和误解的根源。

从1883年至1893年的十年间,艾尔弗雷德终日为工作而忙碌,加上二哥和母亲先后去世,他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索菲娅在他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降低。他们的爱情逐渐冷淡下来,只是偶尔才有一些书信联系。

后来,索菲娅怀孕了,孩子的父亲是一名匈牙利贵族出身的骑兵军官。不久,索菲娅与这名军官结婚,她与艾尔弗雷德维持了18年之久的爱情终于以这样一种结局而宣告结束。

艾尔弗雷德在一封写给索菲娅的信中,勾勒出这出爱情悲剧的问题根源:

凡是像我这样年纪的人,身边需要有一个他为之生活并热爱的人,你应该成为这样的人,然而你做了种种难以想象的事,使一切化为泡影。

艾尔弗雷德在事业上硕果累累,他聪明、坚强,在发明道路上勇于不断挑战自己。但他内心又极其敏感、孤独,他需要感情的慰藉。悲哀的是,索菲娅与他在思想、教育层面上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两人仿佛两条平行线,无论如何延伸,都不能相交。

好事多磨的诺贝尔奖

在发明的道路上一路凯歌,在感情的道路上跌跌撞撞的艾尔弗雷德,很快迎来了老年生活,在晚年他花费大量时间思考的一件事,就是我们开头描绘到的“诺贝尔奖”。

设立诺贝尔奖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也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震动是因哥哥路德维希的去世引起的一个误会。

1888年,路德维希心脏病发作,离开人世。当时法国的一家报纸误以为是艾尔弗雷德去世,就刊登了一则讣告,称他为“死亡商人”,并称他一生都在发明新式方法,以“毁灭和灭绝生灵”。

看到这则报道,艾尔弗雷德惊呆了。他有过许多崇高的理想,有过大量的善举,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友爱。他也一直自视为理想主义者和艺术家,是爱好和平的忠诚卫士,却万万没想到在外界看来,他扮演的是这样一个恶魔般的角色。

他不断追问自己:“当我死去的时候,人们是否会理解我所做的一切?在我余下的光阴里,我还能做些什么事情来补救这一切?”

经过慎重的思考,他认为自己应该向世人表白自己的心迹,要让人们了解自己真正的内心世界。

第二年,已经56岁的艾尔弗雷德写信给一位住在斯德哥尔摩的熟人说:

请你费心帮我找一个瑞典律师,为我起草一份合适的遗嘱。我已经两鬓斑白,筋疲力尽,必须摆脱尘世的烦恼。我早该准备了,只是我忙着许多其他的事情。

一段时间内,他成了乐善好施的大富翁,但他逐渐意识到,漫无目的地接济不是有效的行善方式,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可能依然在水深火热中煎熬,而得到帮助的却往往是那些根本不值得帮助的丑恶、狡诈的人。

把自己的遗产随随便便捐献给某个组织或者机构,是草率而不负责任的做法,必须把这笔钱用到那些最值得奖励的人身上。这是艾尔弗雷德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果,他先后起草了两份遗嘱,但两份遗嘱他还不完全满意。直到他碰到一个异想天开的冒险家,才触发了他的灵感,豁然开朗,找到了处置遗产的最好方法。

这名冒险家叫安德烈,能力出众,精力充沛,总是不安于现状,寻求突破。青年时代的安德烈曾在美国学习关于航空的全部理论。后来,还尝试制造一些气球,在上面装配了牵引绳、导向绳和风帆,使之成为可以操作的飞船。在美国和欧洲,安德烈的飞行实验曾轰动一时。

现在,不安分的安德烈又有一个异想天开的计划——乘坐飞船去北极探险。他在瑞典科学院做了一次热情洋溢、颇具感染力的报告,并对计划做了详细说明。

没有人对这样的冒险感兴趣,除了艾尔弗雷德。他认为:“勇于向不可能的事情挑战,敢于大胆梦想,安德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两人保持着密切联系,不过艾尔弗雷德没有能够看到安德烈的起飞。

但安德烈还是把活动进行到底,他的起飞是在1897年。他为这次考察付出的代价是生命,33年后,一支探险队在白岛上找到了安德烈探险队的遗迹,这位坚强不屈的战士的日记完好无损,上面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记载了直到他冻死之前所发生的一切情况。

不过,没有看到安德烈起飞的艾尔弗雷德却从其行动中领悟到:如何引导群众,如何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有益于人类的事情上,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毫无疑问,只有那些伟大的人物才具有这种力量。他们高瞻远瞩,德高望重,能够以自己的美德和杰出才智令民众心悦诚服,并将他们紧紧聚集在自己的周围。他们的思想、言论将对民众产生深远有益的影响,能够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丰功伟绩上来,从而为群众树立起一个好榜样。

我的财产将成为吸引民众注意力的一个工具,那些为世界和平、人类幸福做出贡献的人应该得到名誉和奖励。这些无私的探索者为了使别人过得更幸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和安慰,如果他们不是领导群众的人物,那么还有谁能配得上呢?

经过长期的酝酿,艾尔弗雷德的遗嘱终于考虑成熟了。1895年11月27日,艾尔弗雷德写下了最后的遗嘱。这份遗嘱用瑞典文写成并存放在斯德哥尔摩一家银行,于1897年年初公布于众:

我——艾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在经过郑重考虑之后,就此宣布,下文是关于我身后可能留下的财产的最后遗嘱:

我所留下的全部可变换为现金的财产,将以下列方式予以处理。

这份资本由我的执行者投资于安全的证券方面,并将构成一种基金;它的利息将每年以奖金的形式,每年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中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此利息将被平分为五份,其分配办法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方面做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方面做出最重要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

一份奖给曾为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为废除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举行和平会议做出过最大或最好工作的人。

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将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在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授予;文学奖由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文学院授予;和平奖金由挪威议会选出的一个五人委员会来授予。

我的明确愿望是,在颁发这些奖金的时候,对于授奖候选人的国籍丝毫不予考虑,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只要他当之无愧,就应该授予奖金。

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的唯一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理的遗嘱,一概作废。

艾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1895年11月27日

艾尔弗雷德之所以不把财产留给亲属而贡献给全人类,原因在于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不依靠别人、凭自己的能力来维持生活是最重要的;如果将财产留给亲戚们,他们就会失去进取心而一事无成,只靠遗产碌碌无为地过日子,这样反而成了一件可悲的事。

在遗嘱公布之初,瑞典社会舆论的批评和谴责之声占了上风。报界公开鼓励亲属上诉,反对的理由主要是“法律缺陷”和“不爱国”。报界说,一个瑞典人不注意瑞典的利益,既不把这笔巨额遗产捐赠给瑞典,也没有给瑞典人甚至斯堪的纳维亚人获奖的优先权,还要瑞典承揽这些额外工作,从而给瑞典人带来不能给他们任何利益的麻烦,这是不爱国的,瑞典的奖金颁发机构将不可能令人满意地完成分派给它们的任务。遗嘱还把颁发和平奖金的任务交给一个由挪威议会指定的委员会,而当时瑞典与挪威之间的关系当时已经非常紧张,这将要严重损害瑞典的利益。一部分社会民主党人士指责说,诺贝尔设立奖金支持个别杰出人物,无助于社会进步。他们认为,艾尔弗雷德的财产来自劳动和大自然,应该使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得到益处。

而对法律缺陷的批评,曾被认为将使整个的遗嘱失效。高明的律师们挑出的第一个毛病是,遗嘱中没有明确讲出立嘱人是哪国公民。这样一来,就难以确定该由哪个国家的执法机关来判决遗嘱的合法性,更无法确定该由哪国政府来组织诺贝尔基金委员会了。这个指责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艾尔弗雷德生在瑞典,成长在俄国,创业活动遍及欧洲,晚年也没有成为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有国籍的公民。他们挑出的第二个毛病是,遗嘱没有明确指出全部财产由谁来负责保管。他们说,虽然遗嘱说要成立一个基金会,但又没有指定由谁来组织这个基金会。所以,可以认为,遗嘱执行人无权继承遗产,而继承遗产的基金会又不存在。

最令人丧气的是,艾尔弗雷德在遗嘱中委托瑞典科学院来评定物理学和化学奖金,而该院院长汉斯·福舍尔却主张把艾尔弗雷德的财产捐赠给瑞典科学院,福舍尔还拒绝参加研究评奖细则的会议。

作为艾尔弗雷德的亲属,看到这份遗嘱也十分吃惊。他一生没有娶妻,更无儿女。罗伯特和路德维希的几个子女是他财产的合法继承人。按照常理,这些亲戚每个人都能得到一笔巨额的遗产,但是一纸遗嘱,使他们全傻眼了。

此外,如果遗嘱执行,他们不但得不到叔叔的遗产,而且他们的财产会遭到分割,因为艾尔弗雷德在巴库的石油企业股份将全部兑换为现金,而他的大宗股票在巴库油田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不亲自买下这大笔的股份,诺贝尔家族就将失去对这个庞大企业的控制权。

亲属的反对看上去也理由充足。就在大家为遗嘱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路德维希的长子伊曼纽尔——和他的爷爷有着同样的名字——却坚定不移地站到了艾尔弗雷德这边,坚决要求按照叔叔的意愿执行遗嘱。他劝说自己的弟弟妹妹们:“我们应当严格执行叔叔的遗愿,这是对他的尊重。这份遗嘱倘若得以执行,将使无数民众受益,比起他们,我们的利益实在是微不足道。”

但是,伊曼纽尔受到了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有些人为了使瑞典不至于卷入这笔遗产所能造成的麻烦,拼命反对这份遗嘱;另一方面,罗伯特的后代们不甘心放弃巨额的财产,持续不断向伊曼纽尔施加压力。

伊曼纽尔深明大义、服从遗嘱的态度最终取得了效果。在全世界善良人们的密切关注下,各种反对遗嘱的声音迫于压力,渐渐偃旗息鼓。各方达成协议,诺贝尔的遗嘱得以执行。

20世纪的第一个年头——1901年,在艾尔弗雷德·诺贝尔长眠五年后的12月10日,于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届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祈求世界和平、人类进步的艾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灵魂,化成了诺贝尔奖,放射着灿烂的光辉。

诺贝尔奖逐渐成为全球人类所渴望获得的最高殊荣,一大批杰出人物相继获得诺贝尔奖。他们中有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泰戈尔、萧伯纳、罗曼·罗兰、海明威等。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五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做出贡献的人。

诺贝尔奖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奖,它的意义远远不只是金钱,诺贝尔奖的声誉不断提高,不久便成为科学家、生理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能够得到的最崇高的荣誉,获得了最广泛的承认。时至今日,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以获得诺贝尔奖为最高的荣誉,并为自己的同胞获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像艾尔弗雷德当初所希望的那样,诺贝尔奖的颁发成了全世界人民的盛事,引起广大民众的深切关注,使他们的目光聚焦到杰出人物的身上,并从这些伟大人物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kexuejia/202211324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