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中华民国创始人孙中山对军事后勤的理性认识。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为创建民国和保卫民国进行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组织领导武装斗争的实践中,批判地吸收了中外军队后勤建设和后勤保障的理论精华,概括总结了在与南北军阀斗争中后勤保障的历史经验,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后勤理论。对中国近代后勤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后勤思想集中反映于《孙中山全集》一书,主要观点有:
发展国家经济,增强国防实力 孙中山认为,战争不仅是军力的较量,也是经济力的较量,没有强大的国家经济,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国防。他主张,要花大力气开发中国的资源,发展中国的实业,建立强大的国家经济,进而“努力执行扩张军备建设”。他主张:①国防与民生一体,民生与国防兼顾。他认为:“人类要能够生存,就须有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卫,第二件是养,卫和养两件大事,是人类天生要做的,卫就是自卫,无论是个人或团体或国家,要有自卫能力,才能生存;养就是觅食。这自卫和觅食,是人类维持生存的两件大事”《(孙中山选集》第693页)。主张要把二者统一起来,统一在国防建设与民生建设的出发点与功能上。即从事经济建设时,注意从国防需要着眼,使国家经济既能支持民生,又能支持军事斗争;在国防建设时,也要兼顾到民生需要,使二者互相沟通、相互转化。②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国防实力。指出:“国家岁入,日见增加,则练兵之费,即有所取”《(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19页),强调发展国家经济,提出了包括交通、商港、水利、工业、农业等方面的建设计划,并主张采用国有方式和借助外资及外国技术,修建铁路网;兴建北方、东方和南方三个区的大海港及许多商埠;建立和发展包括钢铁、煤炭、石油、电力、机器制造、有色金属等在内的大工厂、大企业;治理河流,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和纺织、食品加工等多种轻工业。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实施中国国民经济全面近代化的大规模建设规划。他认为,只要这些建设规划付诸实施,必将为国防实力提供强大的军事经济保障。③交通运输先行。孙中山在全盘考虑发展国家经济的同时,还着重考虑了国防建设。在权衡二者的关系之后,提出了交通运输先行的观点。强调把建筑铁路、发展交通作为建设的关键。他指出:“欲谋强国,亦必自扩充铁路始也”《(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21页)。主张建立相应的机车制造厂、修车厂及客货车制造厂,还计划疏浚内河航道,建立海港、航空站等,发展水运和空运系统,在全国形成立体交通网络,将全国南方与北方,内地与边疆联为一体。认为,搞好交通运输建设对于国防有两重作用:一是可以促进国家统一,繁荣经济,进而促进国防实力的增强;二是可以提高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便于迅速机动兵力,以求卫国战争的胜利。④加强工业建设,扩张新军备。他认为,今日中国欲富强,非厉行扩张新军备建设不可,因此他主张要建立自己的国防工业,提高军队的实力。1912年他在山西视察看到丰富的煤、铁资源时,希望“在山西设一大炼钢厂,制造最新武器,以供全国扩张武备之用”《(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75页)。同时,主张通过对外开放吸收外资,发展国防工业。他指出:“我国因排斥外人,不肯由外人办一工厂,而出重价以购他国之军器,其不合算亦甚矣”,“何如与外人合力”《(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49页)。这些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实行开放政策,发展国防工业,建立强大国防,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
进行武装斗争,必须先行组织后勤准备 孙中山在确立实行武装斗争,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方针以后,曾多次组织过规模不同的武装起义,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他认为,起义失败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轻率发动、准备仓促、资金不足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他非常关注武装起义前的准备工作,尤其重视后勤方面的准备,把财力物力的筹备放在第一位,作为举行武装起义准备的一个先决条件。他认为:①“举事”,必“先集备大款”。孙中山在总结以往历次起义失败的原因时,认为主要就在于资金不足,指出今后之计惟有各埠合力,另创善法,先集备大款,然后举事,乃可乘胜趋利。若如以前举事后方筹接济,莫讲筹不得,即使筹得,亦多迟延失机。因此他把筹款作为举行武装起义的一个先决条件,而时机的选择则置于其次。1908年清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先后死去,内地革命党人纷纷“争欲起事”,在举棋不定的情况下,派人请示当时在新加坡的孙中山。他指出:“机局固佳,然吾人物力未充”,表示“仍要养足实力以待之”,而未应允立即举行起义。②“举事”,宜募款购械结合。孙中山组织武装斗争主要依赖广大的海外华侨从人力、物力上的资助,军火器械也主要从国外购买,运入内地。他指出:“本党势力多在海外,故吾党在海外有地盘、有同志”《(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430页)。每次起义行动之前,都必须依靠各方力量,进行募款购械,准备接济。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他认为“此次之事不成,不过差五千之款,致会党军不能如期到省城。新军不得已而发动,动后又无款,不能在外起援兵以救之”《(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440页)。因此他更加注重筹款购械之事,并主张采用通信方式动员各地同盟会组织及个人,或派员分赴南洋各埠募款,同时到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购买武器,为举行更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积极进行准备工作,并强调只要做好“充分筹备”,革命一定会胜利。③依托兵站,接济前方。在北伐作战的准备中,孙中山十分重视后勤准备。他认为,战斗“成败利钝,全在兵站能源源接济前方,使兵士无绝食而已;故当集全力以筹兵站之款”,“各机关同人以此为急,首先注意,竭力设法为要”《(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536页)。并要求各级官长在战前要亲自抓粮秣、军饷、枪支弹药、医疗药品乃至冬衣的准备,将临战后勤准备视为保证前方作战胜利的一个基本条件认真对待。
统一体制,加强后勤建设 孙中山在创建民国的革命武装和进行武装斗争的过程中,尤其重视军队后勤建设。他认为,后方接济是保证作战胜利的基础,必须根据后勤工作任务,认真做好后方接济的准备。他主张:①要编设后勤机构,协调后勤供应。为协调解决军队后勤的供应,他提出国民军每军设因粮局,“专司因粮之事”。按“每日以十人养一兵”的标准筹措粮食,“凡军行所至之地,因人民之多寡以定驻军之多少”《(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06页)。以后,又提出在军、师的编制中应分别设军需、军械、军医等司(处),各军事单位配备伙夫、挑夫、事务长,专门负责军队的后勤事务。②要规定物资、军饷来源。孙中山一向重视后勤供应,曾指出军队打仗解决供应的方法不仅仅是依赖外援,而是立足“得与境内”《(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07页)。并规定了物资、军饷的四个主要来源:一是把清王朝官产和敌对之家产一律“充公”;二是给价必买“境内一切可应军用之货物”;三是向境内有财产者借用现银,或按财产多寡抽收捐税;四是发行军事用票。③要重视武器装备建设。孙中山在武装斗争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他把武器装备看作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武昌起义之前,孙中山曾把解决武器供应问题,寄托在海外援助方面。在护法战争中,他根据以往武器装备筹集的经验教训,又提出了“因械于敌”的思想。援闽之战,当时粤军饷械缺乏,孙中山提出“粤军饷械虽乏,然努力前进,犹有因械于敌之望,较之株守待毙,得失奚止霄壤?”《(孙中山全集》第4卷第4 8 6页)其“因械于敌”的思想,不仅是当时粤军解决饷械缺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行革命进攻战略,解决饷械的积极办法,这一认识为革命军饷械供应寻找到新的途径。1924年,苏联援助中国革命,提供了部分武器装备。对此他指出,要把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全部用来装备党军,决不能瓜分各军应配备的武器装备,体现了他重视军队武器装备建设的思想。④统一制度,整顿饷务。第二次护法战争期间,广东驻军庞杂,各自为政,“厘捐粮税悉为各军截收”,为扩大财政收入,稳定军队供应,巩固广东根据地并准备北伐,孙中山提出统一财政、收回节余,并主张从整军入手,下令改编各路粤军,统一制度,整顿饷务,决定设立筹饷局,将各属征收机关归筹饷局直辖。这一举措,对统一广东财政,加强军队后勤建设,保障军队供应和广东根据地的巩固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unshibk/202212733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