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军事百科

商鞅后勤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5日 阅读:94 评论:0

战国中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商鞅对军事后勤的理性认识。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或公孙鞅,卫国人。出身贵族。初为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后入秦任左庶长、大良造等职。在秦辅佐秦孝公实施变法和破魏有功,受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所以又称商鞅。他是中国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军事理论著作《公孙鞅》27篇,惜已散佚。流传于世的《商君书》,旧题商鞅撰,实为其门人后学收集其言论汇编而成。该书现存24篇,其中不少篇章论及后勤问题。主要观点有:

民务农战,方可兴邦 商鞅积极倡导和推行农战政策,认为这是治国兴邦和夺得战争胜利的根本措施。他指出:“故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入使民尽力则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则胜敌。胜敌而草不荒,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商君书·算地》)。他认为,治理国家和赢得战争首先是发展农业,农业发展了才能“兵出粮给而财有余”(同前),“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商君书·农战》)。因此他提出“治国之要”就是要“令民归心于农”(同前)。这就是说,只有具备了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而物质基础的奠定和取得,首要的是依靠和发展农业。故而他结论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同前),“能行二者于境内,则霸王之道毕矣”《(商君书·慎法》)。

以徕民强本,与战胜同实 商鞅认为,让敌国的人民来从事本国的农业生产,是强我削敌之良策。他根据秦国的情况提出:“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晋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商君书·徕民》)。此外,商鞅还指出,用新招来的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本国人民就可抽出来对敌作战,这样即使是远征在外,国内也不会荒废片刻农时,从而做到用兵务农两不误。

运筹土地,准备战争 商鞅提出要合理规划和分配土地以准备战争的主张,强调要把握三点:第一,国民和土地的数量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认为,比例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到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兵力的建设问题,指出:“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商君书·算地》)。第二,土地的利用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提出:“山林居什一,薮泽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同前)。并认为这是古代帝王利用土地的正确原则。第三,分配土地要计划农者每年的产粮足以应付一次作战的需要。指出:“故为国分田数,小亩五百,足待一役”(同前)。他认为,仅如此还不能说土地被充分利用,还应在方圆百里的地区,“出战卒万人”开垦田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兵出粮给而财有余,兵休民作而蓄长足”(同前),“此所谓任地待役之律也”(同前)。

农战思想是商鞅后勤思想的核心。重农重战,是中国古代诸多军事家所提出和研究的一个共同命题,而商鞅则给予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论述。商鞅固本削敌的军事后勤谋略和以土地准备战争的策略,都较其前人有独到之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unshibk/202212731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