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军事百科

秦汉后勤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5日 阅读:95 评论:0

中国秦汉时期各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理论工作者对军事后勤的理性认识。是中国古代后勤思想的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初期的条件下,对先秦后勤思想的继承、发展,也是秦汉大规模战争后勤保障实践的反映。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在军事上实行普遍的征兵制,军队分为中央常备军和地方武装。这一时期,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后方建设。如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修筑栈道、“驰道”,开发水运等。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史称西汉)。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建立了巩固的后方和可靠的补给线。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利用赤眉、绿林起义军力量建立了东汉王朝。东汉在军事后勤方面,大规模开展屯田戍边,解决军队粮食供应。为了骑兵机动作战的需要,加强马政建设,采取“以水草为仓廪”就地供应的办法。战争的需求,促进了军事后勤思想的发展,一些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和其他著名人士纷纷著书立说,阐发了一系列的后勤观点和主张,其中刘邦、桑弘羊、赵充国等人的后勤思想有较大的影响。

关于后勤的地位作用 秦汉时期,战争频繁,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后勤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黄石公三略》一书中就阐述了给养保障与战争的关系。指出“用兵之要,必先察敌情,视其仓库,度其粮食”。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认为:“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汉书·食货志》)。西汉思想家刘安也认为:“凡用兵者,必先自庙战,主孰贤,将孰能,民孰附,国孰治,蓄积孰多,士卒孰精,甲兵孰利,器备孰便,故运筹于庙堂之上,而决胜乎千里之外”《(淮南子·兵略训》)。

关于屯田戍边 秦汉时期战争频繁,而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战争消耗往往超过国家财政力量的可能,有时甚至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沉重负担,于是屯田戍边的思想应运而生。西汉将军赵充国在给皇帝的奏疏中提出了屯田戍边的主张。他认为,在要塞地区组织军屯,可以将屯田的收益上交国家,有利于增加国家储备,节省大量开支。在这份奏疏中,他还具体阐述了军队屯田的战略意义,认为:“屯田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汉书·赵充国传》)。他提出的“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的奏疏,成为历代王朝奉行屯田戍边政策的依据。

关于军费供应和物资储备 大规模和持续不断的战争,要求有必要的军费和物资保障。搞好军费供应和物资储备是这一时期后勤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刘邦强调“给馈饷,不绝粮道”《(汉书·高帝纪》)。公元前204年当刘邦陷入困境,打算放弃成皋以东的地盘时,郦食其认为,物资储备对战争极为重要,说服刘邦攻占屯积有充足粮食的敖仓。指出:“据敖庾之粟”,“则天下知所归矣”《(汉书·郦食其传》)。贾谊非常重视积贮粮食,他认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汉书·食货志》)。把积蓄储备粮食,看成是国家的命脉。西汉政治家桑弘羊维护汉武帝的主张,“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盐铁论·本议》)。并指出:“昔商君明于开塞之术,假当世之权,为秦致利成业”,“夫蓄积筹策,国家之所以强也”《(盐铁论·非鞅》)。

关于马政建设 秦汉时期,匈奴屡次南侵,对匈奴机动作战,需要大量军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大将连续以机动作战击败强敌,形成汉军机动作战并产生了加强马政建设的后勤思想。马援指出:“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后汉书·马援传》)。汉文帝时,晁错为谋充实北部边疆时建议:“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汉书·食货志》)。为大力发展军马生产,汉武帝下诏:“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汉书·西域传》),“令民得畜牧边县,官假母马,三岁而归,及息十一”《(史记·平准书》)。为加强马政建设,建立了马政组织,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军马生产。如鼓励民间饲养马匹,对饲养马匹者免除徭役,减免马税;禁止军马出关等。

秦汉时期,战争规模大,特别是抗击匈奴的几次战争,每次都动员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大军深入沙漠地区作战。后勤思想较先秦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先秦“寓兵于农、耕战合一”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屯田戍边”思想。“屯田戍边”的提出和实行,有效地解决了军队给养供应问题,影响深远,为后世所效法。二是提出了加强马政建设,适应骑兵机动作战后勤保障的思想,对抗击匈奴和抵御外来侵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unshibk/202212729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