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军事百科

晋察冀军区反“扫荡”后勤保障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5日 阅读:157 评论:0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为解决粉碎日军“扫荡”作战对后勤的需要而采取的措施。1938年以后,地处华北腹地(山西省和河北省边界及北平以西地区)的晋察冀军区接连遭到侵华日军的“扫荡”,1941~1942年又成为日军的重点“扫荡”地区。晋察冀军区各级后勤部门在根据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对反“扫荡”部队实施了后勤保障。

反“扫荡”后勤准备 日军的“扫荡”多在夏秋季节进行。为此,军区事先对后勤工作提出安排和要求,及时做好各项准备。准备的主要内容是加紧军工生产,发动部队开展节粮与储粮活动;整顿医疗机构,部署各军分区医院的展开;根据不同季节,安排被服补充。同时,部队做好精干轻装,补充弹药、给养,疏散伤病员,以及动员地方武装,保卫秋收,落实空舍坚壁等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由军区统一对后勤力量进行部署和任务区分,指定后勤力量在安全可靠及便于保障的地域隐蔽或展开。1941年10月,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了一次以破坏秋收、掠夺粮食、控制产粮区为目的的“扫荡”。晋察冀军区7月即发出了《秋季反“扫荡”训令》,9月上旬已完成了对保存的部队冬装修补和补充新冬装的工作。为每人准备了4双鞋子和2双夹袜。各分区均存储一个月的粮食,备足两个月的经费、油盐及日常必需品。弹药补充也很充分:第1分区补充子弹7万发、手榴弹5万枚、迫击炮弹600发;第2分区补充子弹4万发、手榴弹2万枚、迫击炮弹140发;第3分区补充子弹3万发、手榴弹1.4万枚、迫击炮弹150发;第4分区补充子弹3万发、手榴弹2.6万枚、迫击炮弹300发。骑兵团、挺进军、三纵队和人民武装委员会等也都补充大量物资。同时,医院进行突击治疗,组织康复伤病员出院归队。对重伤员则让他们改穿便衣,分散安置在隐蔽地区,或交地方政府负责安置治疗。轻伤员则组织起来,一边在山区隐蔽治疗,一边做好与敌人周旋的准备。卫生人员也分派到各地,分别进行医疗工作。

1939年10月,在河北涞源县孙家庄战斗中,白求恩大夫给伤员做手术   吴印咸摄

反“扫荡”中的物资保障 晋察冀军区部队是在根据地内作战,以粮食为重点的物资保障主要依靠根据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完成。从1939年开始,边区政府在村、乡、县、公署等各级设立粮食机构,由各村各户代为储粮,做到村村是粮站,户户是粮仓,必要时把粮食坚壁起来,随时保证部队需要。同时,向部队发放统一印制的粮票,无论是大部队还是小分队,只要找到村粮秣主任,即可凭粮票取粮。反“扫荡”过程中,部队一般自带3~7天粮食,如需补给,即就近到各村办理,适应了部队流动作战的需要。1942年以后,为克服困难,部队坚持在敌后生产,开办油坊、粉坊、面坊,自己动手纺线、织布,扩大了物资保障的来源。

反“扫荡”中的医疗救护工作 为了适应部队流动作战的特点,各级医疗机构按小型化、群众化的要求实施保障。医疗机构化整为零,分散到群众之中。冀中军区第7分区把卫生人员化装为群众,隐蔽于各村各户,与群众结成“亲属”关系,同生活、同劳动,就近医治伤员。同时,用本地人在本区开展救治工作,避免因口音不同而暴露身份。卫生处休养所则分别设在部队经常活动的地区,利用两面政权秘密为我服务;建立“堡垒户”来保护伤病员等。晋察冀军区还在阜平的神仙山、易县的狼牙山、唐县的百花山建立若干“山洞医院”;在冀中平原建立“地道医院”,从而掩护了大量伤病员。当八路军集中主力与“扫荡”的日军作战时,医疗机构则组织人员随部队行动,开展战场救护工作。轻伤员包扎后随卫生机构行动,重伤员则送后方医院治疗。各军区、军分区卫生部门组织和派出医疗队和手术队,到一线抢救伤员。1940年3月,晋察冀军区卫生部手术队在正太路的黑石头地区,先后做手术500余人次。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被服厂赶制军服  总后勤部原生产管理部供稿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unshibk/202212719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