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军事后勤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观点和学说。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后勤学术的不断繁荣,对于发展后勤理论,指导后勤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后勤学术是战争和军队建设实践的产物。在古代,许多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的军事著述中,都包含有极其重要的后勤学术观点。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孙子》中的“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和“取用于国,因粮于敌”;三国时期曹操的“欲战必先算其费”(《曹操集·孙子注·作战》)和诸葛亮提出的“军以粮食为本,兵以奇正为始,器械为用,委积为备”《(诸葛亮集·治军》);古希腊伯里克利的“战争经费的支持依靠储金的积累”(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卷第100页,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古罗马G.喀西约的“军粮的供应是人数众多的军队里的主要困难”(阿庇安:《罗马史》下卷第391页,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等。近代,后勤学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步形成体系。法国拿破仑一世主张,要沿着行军轴线建立起粮秣和军火的补给站,组织辎重队,便于部队的供应或整编。19世纪,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A.H.若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中将后勤列为战争的三大要素之一。中国清末《陆军模范镇试办章程》中提出了“辎重专门学术”的概念。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等人在洋务运动和编练新军中也提出了一系列后勤主张。1917年,美国海军陆战队中校G.C.索普发表了《理论后勤学—战争准备的科学》的专著,提出后勤应“被承认是一门科学”,“组织全国性后勤”和“集中控制、分散执行”等观点,并探讨了后勤概念、组织体制、教育训练、后勤建设和保障计划等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反映现代战争实践与需要的后勤学术专著不断出现,后勤学术日趋繁荣。
后勤学术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和特征:①后勤实践是后勤学术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检验后勤学术真理性的客观标准。②后勤学术是一定社会条件的产物,受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条件、科技水平、军事战略、军事体制等客观情况的影响和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③后勤学术受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综合运用一定的军事、经济和管理理论,在已有实践经验和知识成果的基础上,把握后勤活动规律,揭示新知,探索未知,具有开拓创新的特征。④学术民主是后勤学术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后勤学术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的观点和学说同时并存,具有求同存异的特征。⑤随着军事需求和后勤实践的深入发展,后勤学术的不同观点和学说存优汰劣,具有不断深化发展的特征。⑥评价后勤学术成果的价值,主要看其在军事和后勤实践中产生的效益,以及超越以往认识的程度。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后勤学术,适应当时形势与任务的需要,提出了依靠人民群众,依托农村革命根据地,独立自主,自己动手,就地筹措和取之于敌等一系列的理论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遵循毛泽东关于后勤是“重要的专门的科学”的论述,结合抗美援朝和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经验,围绕和平时期军事斗争和后勤建设特点,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如对国家负责与对部队负责相一致;划区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在战斗中保障,在保障中战斗;树立全局观念、战备观念、群众观念、政策纪律观念和勤俭节约观念;提高综合保障能力、应急反应能力、防卫作战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等。同时,制定和颁发了一系列后勤条令、条例,编写出版了一大批后勤学术专著与教材。从总部到军区、军种、兵种和有关院校还创办了各种后勤学术刊物,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促进了后勤理论的发展。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深入探索适应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后勤保障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后勤活动规律,取得了丰硕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军队根据新的作战理论,提出不少后勤新思想、新观点。如:美军根据陆、海、空、天、电一体作战理论和联合作战保障的需要,将后勤职能范畴划分为物资补给、维修保障和卫勤保障三个系统,突出了后勤保障的整体性;把力量投送作为军事战略的一项基本原则,依靠快速的战略运输能力,实现由“前沿部署”向“前沿存在”的转变;加强预备储备体系建设,重点提高快速反应部队后勤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战略机动能力;着眼21世纪的发展,着手数字化部队的后勤建设和信息化战争的后勤准备,不断增大后勤的高技术含量;把后方防卫作战作为陆、海、空、天、电一体作战的基本形式之一,并认为后方防卫作战失败,会导致整个作战失败。俄罗斯军队把进攻战略调整为积极防御战略后,正由层次型后勤结构向网络型后勤结构转变,全面实施划区联勤保障,主张对部队后勤实施部队化、积木化编组,提高其野战保障能力。俄罗斯军队认为,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战备水平在许多方面取决于后勤部门能否有效地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和不断加快后勤管理自动化的进程。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unshibk/202212717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20主编
2023-01-20主编
2023-01-07主编
2023-01-07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20主编
2023-01-07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2-12-2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