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军事百科

后勤理论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5日 阅读:161 评论:0

关于军事后勤活动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军事理论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对军事后勤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正确的后勤理论,对认识后勤客观规律,指导后勤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形成与发展 古代诸多的军事家、政治家的军事言论中,都包含了比较丰富的后勤思想。例如,古罗马G.J.凯撒提出的利用本土的资源供应军需和切断对方粮运以减少部下伤亡的思想;中国孙武提出的“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孙子·军争》),“取用于国,因粮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孙子·作战》),“必依水草而背众树”,“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孙子·行军》)等思想。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后勤在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后勤供应来源的理性认识,并富有深刻的谋略思维。然而,古代的军事后勤理论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军队的粮草、金钱供给而提出的具体指导原则、方法和措施,一般都属于应用理论的范畴,且多散见于军事人物的著作之中。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后勤保障的内容、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实践,大大促进了军事后勤理论的发展。军队所需物资由以粮草为主转变为以弹药、工程器材、油料、技术装备及其维修器材为主,物资供应方式也由以就地供应为主转变为以后方供应为主,供应勤务明显复杂化,并出现了物资器材分类、物资消耗预计、物资分级储备和梯次配置、物资消耗标准和消耗限额等新理论、新概念。铁路列车、汽车、飞机、轮船的出现,改变了以往陈旧落后的军事交通运输方式,从而在交通指挥、交通保障、车辆管理、前送后送等方面产生了新的理论。军事医学的发展和交通运输手段的改进,使军队伤病员的救治成为系列化的专门勤务,产生了卫生防疫、卫生防护、分级救治、分类后送等新理论。军队装备的技术性能越来越复杂,使技术保障形成了专门勤务和系统的理论,装备管理、装备保养、技术检查、技术诊断、定时维修、预防性维修等新理论相继出现。后方专业勤务的复杂化,又使后勤保障的准备和组织领导活动越来越困难,进而迫切需要综合性的理论作指导,于是后勤建设理论、后勤指挥理论等应运而生,这些理论按应用对象和范围又区分为战略、战役、战术等不同层次。

后勤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不仅表现在应用理论的深化上,还表现在:①以认识后勤的本质、结构、发展规律、矛盾运动等为主要目的的理论,即后勤基础理论获得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揭示了战争的经济本质,指出:“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经济的条件和资源帮助‘暴力’取得胜利,没有它们,暴力就不成其为暴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1页),“刺刀尖碰上了尖锐的‘经济’问题会变得像软绵绵的灯芯一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17页)。从而从根本上阐明了后勤的本质和地位作用。②后勤理论的层次结构和门类结构逐步形成。美国海军陆战队中校G.C.索普,在《理论后勤学—战争准备的科学》一书中最早将后勤理论区分为“理论”后勤和“应用”后勤两部分。他指出,后勤学同任何其他科学一样,也可以使用“理论”后勤和“应用”后勤这两个术语。“理论”后勤是对后勤的理论进行科学的研究,亦即对后勤在战争科学中的作用、范围及其一般的组织,进行科学探讨。而“应用”后勤则是以“理论”后勤为基础,根据后勤一般的原理,具体研究诸如进行战争准备时后勤的分工和战时如何进行持续保障等问题。索普著作的问世,对后勤理论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和促进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技术不断应用于军事领域,战争形态、作战方式又发生了很大变化,促使后勤理论进行新的变革。尽管这一时期没有发生世界规模的战争,但从历次局部战争中已显露出变化的一些迹象。①战争立体化,作战方式非线式化,原来的平面保障方式很难做到保障得及时、准确、不间断,于是出现了“立体保障”、“超越式保障”等新理论。②武器装备高技术化,直接引起后勤物资技术密集度提高,价格猛涨,大量储备成为国家经济的沉重负担,于是在后勤建设上出现了“军民兼容,军民结合”、“动态储备”、“无库存供应”等新理论。③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后勤指挥领域的广泛应用,后勤指挥自动化在各国军队中蓬勃发展,“数字化后勤”、“全程实时控制”、“物资行踪透明度”等新理论应运而生。④高技术引起后勤各种专业保障方式、方法的变革,于是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保障理论。例如,卫生勤务的“减少救治阶梯,直达后送”、“远程医疗”理论;技术保障的“可靠性维修”、“全寿命管理”、“现地换件修理”理论;军事交通运输的“综合运输、综合管理、综合发展”和“门到门”运输理论等。

高技术条件下,军事后勤活动出现的新现象、新规律,促使人们对后勤的本质、结构、地位作用,以及后勤与经济、战争、科学技术的关系等基础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后勤学科日益成熟。现代军事后勤理论已发展成为多层次、多门类、多学科的知识体系。

理论体系 军事后勤理论可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后勤基础理论是指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后勤一般规律的理论,主要解决后勤观问题,即对后勤总的和根本的看法。后勤应用理论是指运用后勤基础理论的基本原理指导后勤实践的理论。主要解决后勤活动的指导原则、方法和措施。

后勤基础理论 后勤基础理论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揭示后勤的本质与客观规律:一是通过后勤的发展演变过程;二是通过后勤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后勤与外部有关方面的普遍联系,从而形成后勤的发展观和联系观。围绕后勤的发展观和联系观,后勤基础理论形成了以下分支:①后勤历史沿革及其发展规律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各个历史时期后勤的基本形态、保障内容和保障方式;后勤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动因;后勤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矛盾;后勤发展的客观趋势等。②后勤结构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后勤要素的构成;后勤要素相互结合的基本组织形式;后勤组织的基本职能;后勤活动的动态运行机制等。其目的是从微观到宏观、从静态到动态、从客观基础到主观指导等多侧面来认识后勤运动的基本原理。③后勤外部关系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后勤与战争、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等方面关系的实质;后勤在社会大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后勤与外部有关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机理等。其目的是从与后勤有关的各个方面认识后勤保障能力的来源、增长制约因素,及其存在与发展的环境条件等,以便从更高的角度、更大的范围,全面正确地认识后勤。④后勤学科建设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后勤基本概念与界说理论;后勤学科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后勤学科体系理论;后勤研究方法论等。其目的是通过对后勤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规划、计划后勤学科研究工作,保证后勤学科健康地发展。

后勤应用理论 后勤应用理论主要围绕后勤力量的生成、运用和保存等问题而展开。已形成的分支有:①后勤建设理论。主要研究后勤力量的生成、积聚、发展和后勤结构的调整、改革等问题。内容一般包括:后勤建设的矛盾、规律及后勤物资储备建设、后勤装备建设、后勤设施建设、后勤体制建设、后勤法制建设、后勤人才建设、后勤后备力量建设等方面的理论。②后勤保障理论。主要研究将已有后勤力量提供给作战部队,使后勤保障能力充分转化为军队战斗力的问题。内容一般包括:后勤保障的矛盾、规律、原则、方式及财务保障、物资保障、卫勤保障、设施保障、技术保障、交通运输保障和其他服务保障等方面的理论。③后勤管理理论。主要研究后勤管理的主客体关系、运行机制和科学管理的方法论等问题。内容一般包括:后勤管理的矛盾、规律、原则、手段及后勤宏观、微观管理等方面的理论。④后勤指挥理论。主要研究后勤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组织领导问题。内容一般包括:后勤指挥的规律、原则、方式及后勤指挥组织的建立、指挥程序、指挥手段、指挥谋略、后勤力量的区分与配置等方面的理论。⑤后勤防卫理论。主要研究后勤力量的安全保存问题。内容一般包括:后勤防卫的原则、要求及后勤目标的隐蔽伪装、警戒防御、工程防护、消除袭击后果等方面的理论。⑥后勤动员理论。主要研究后勤动员的组织与实施问题。内容一般包括:后勤动员的规律、后勤动员的准备、后勤动员的机制及原则、方法等方面的理论。

后勤应用理论还可以按应用对象、应用范围和层次的不同进行区分。如:按应用对象区分的陆军后勤理论、空军后勤理论、海军后勤理论,以及各兵种后勤理论等;按后勤专业区分的军需勤务理论、油料勤务理论、卫生勤务理论、军事交通勤务理论等;按层次区分的战略后勤理论、战役后勤理论、战术后勤理论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理论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理论既具有一般后勤理论的普遍形式和内容,又具有自己的鲜明的特色。①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认识后勤的理论基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客观地分析古今中外后勤的各种历史现象,从后勤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中,揭示后勤内在的规律性。②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理论强调将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后勤应用性的指导原则、方法和措施,在正确认识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与中国的国情、军情相符合,并随着不同时期国情、军情的发展变化而修正。③适应于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理论是随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和发展壮大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是建立在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的基础之上的。其实践来源主要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以及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人民革命战争和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比较稳定的后勤指导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保障人民军队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取得革命战争胜利,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其要点有:①依靠国家,依靠人民。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③对国家负责,对部队负责。④为部队服务,为作战服务。⑤在战斗中保障,在保障中战斗。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军事后勤理论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理论在世界后勤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发展趋势 历史一再证明,科学技术进步而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军事后勤理论的巨大变革。高技术蓬勃兴起,并不断应用于军事领域,必将促使后勤理论出现新的飞跃。其发展趋势是:①高技术条件下的战场环境、作战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要求后勤必须采用新的保障手段和保障方法。与此相适应,后勤理论需对各种新现象、新规律作出新解释,因而,必将出现许多新概念、新范畴。②后勤作为一门科学日益成熟,新学科不断诞生,后勤理论体系将更加完善。③随着后勤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多因素、多变量的综合性定量分析将成为基本的研究方式,电子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将成为后勤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④高技术的高度综合性的特点,使后勤理论与工程技术、后勤理论与相关学科理论、后勤理论内部各分支理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交叉融合、移植渗透对于后勤理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要求更加重视后勤理论研究的宏观规划与管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unshibk/202212717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后勤建设学
下一篇:后勤历史学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