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事后勤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辩证法在军事后勤领域里的特殊运用,是军事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古代的军事后勤活动中,人们就开始辩证地思考问题。例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商鞅、孙武、孙膑,古希腊的阿尔比阿德斯、色诺芬,古罗马的汉尼拔、G.J.凯撒等人的后勤论述中,就不乏有辩证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后勤与经济、后勤与军队建设、后勤与战争、后勤与战略战术等各方面关系的理性认识,这些认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性质。
近代新兴资产阶级对后勤辩证法思想的发展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苏沃洛夫、拿破仑一世、M.I.库图佐夫、C.von克劳塞维茨、A.H.若米尼等。他们的主要贡献是:①开始认识战争的经济本质。以经济措施保证战争支出,以战争收入支持经济发展,成为拿破仑战争的一般原则。②开始认识后勤与战争性质的关系及获得民众支援的重要性。克劳塞维茨首次提出了“民众战争”的概念(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2卷第671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③明确提出后勤是战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事科学的一门应用科学,从而确立了后勤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这一点认识较为深刻的当推若米尼。但是,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这一时期的后勤辩证法思想总体上没有跳出机械唯物论和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束缚。例如克劳塞维茨,在哲学世界观上主要受G.W.F.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的影响,在战争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关系上,提出了本末倒置的观点,片面夸大战争中精神因素的作用,忽视物质因素的作用。最能反映克劳塞维茨重精神、轻物质的观点的,莫过于他自己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锋利的刀刃”(同前,第1卷第188页)。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后勤辩证法的发展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研究战争和军事问题,并通过直接参加的大量的战争实践活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批判地吸收以往军事家的军事思想的精华,创立了包括后勤辩证法思想在内的完整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对后勤辩证法思想的主要贡献是:①提出了“经济是暴力的物质基础”的科学论断,从而从根本上确立了后勤在战争中的地位,即它是将经济力量转化为暴力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是连接军事与经济的桥梁。②提出了后勤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革的发展观。即后勤工作的内容、手段和方式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③提出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观点,形成了完整的人民战争后勤理论体系。④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后勤活动中各种矛盾关系的辩证统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发展完善后勤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
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后勤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的长期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正确解决困难而复杂的军事后勤问题。他在处理后勤各种矛盾关系中所形成的认识方法和指导原则,成为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后勤学的理论基础。
后勤辩证法可分为认识后勤的辩证法和指导后勤的辩证法两大部分。前者可称为后勤观,后者可称为后勤方法论。后勤观主要是运用一定的哲学世界观,解决对后勤的总体认识,诸如对后勤地位作用、后勤发展规律、后勤基本矛盾、后勤与经济、后勤与战争、后勤与政治、后勤与科学技术诸方面关系的认识等。后勤方法论则是在一定的后勤观的基础上,具体运用哲学方法论原理,处理后勤建设和后勤力量运用中的各种矛盾关系。诸如后勤主观指导与客观物质基础的矛盾,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等,以及在处理后勤各种矛盾中如何正确把握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方式方法。后勤辩证法按其应用对象可分为后勤建设的辩证法,后勤保障的辩证法,后勤指挥、管理的辩证法,后勤科学研究的辩证法等。
后勤辩证法作为一门科学有一个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其主要趋势是:①适应后勤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将散在于各种军事著作、著述中的最主要、最稳定、最有普遍意义的属于后勤辩证法的内容抽取出来,经过汇集、整理和升华,使之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将是一个重要课题。②随着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战争的发展,军事后勤活动中出现的大量新现象和新规律,需要从哲学的高度去认识,去回答。③后勤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必然充实新的内容,导致后勤指导原则和方法的变革。④随着后勤要素和结构的变化,后勤活动将会出现新的矛盾,而有些旧的矛盾可能会自动消失或退居次要地位。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unshibk/202212716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28主编
2023-01-20主编
2022-11-1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24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