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季札

季札生平事迹《早期吴国》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80 评论:0

季札所在的吴国,最初始于太伯奔吴。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子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这与《左传》《国语》《吴越春秋》《韩诗外传》的相关记载基本吻合。可见,古公亶父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太伯所奔的所谓“荆蛮”,似先是指楚地古族名,朱熹注《诗经·采芑》云:“蛮荆,荆州之蛮也。”《书·禹贡》载:“荆及衡阳惟荆州。”可见,荆州在今两湖地区,主要是春秋时楚国的活动地区。比较而言,将“荆”“蛮”分述似更为合理。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之曰荆。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地在楚越之界。”对于“荆蛮”,亦即太伯、仲雍奔吴最早到达的地点,学界众说不一。有学者认为是江苏宁、镇一带,还有认为是陕县,也有认为是在江西樟树吴城。当然,更多的人认为是在太湖流域,对此,历代文献的载录多有可征,如东汉范晔《吴越春秋》记载太伯卒后,“葬于梅里平墟”。三国王象等编《皇览》云:“太伯墓在吴县北梅里聚。”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注“吴太伯”云:“吴,国号也。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据这些文献记载,太伯、仲雍所到的荆蛮是指太湖流域。

荆、蛮作为特定的地域与部族,最初并无尊卑的色彩。如楚武王在征伐随国时,曾自谓:“我蛮夷也。”但因楚人非周族,且长期与诸夏相抗,因此,诸夏在判分夷夏时,有时则含有贬义。如《诗经·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等。当然,《史记》记太伯初立勾吴时则并无贬义,仅指其地域而已。

“勾吴”名称从何而来?赵晔《吴越春秋》记载:“古公卒,太伯、仲雍归,赴丧毕,还荆蛮。国民君而事之,自号为勾吴。”时有吴人问:“何像而为勾吴?”太伯曰:“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有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勾吴,非其方乎?”其意是说,太伯无嗣,当有封地的应该是弟弟吴仲。据《逸周书·世俘解》记载,当武王克商之后,祭祀祖先时,其次第是:“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其中的“虞公”即是仲雍,又称虞仲。而金文“虞”常作“吴”。可见,称“吴”乃缘起于“仲雍”。“勾”,据颜师古《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注曰:“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颜师古的解释受到了史家的普遍认同。

无论对荆蛮与勾吴的认识有何不同,太伯、仲雍都是姬姓,亦即吴之贵族为周裔乃不争的事实。据《吴越春秋》记载,两人“知古公欲以国及昌”,而在古公生病期间,托名采药于衡山,来到荆蛮。对于古公去世前后的情形,《韩诗外传》有这样详细的记载:

太伯知大王贤昌而欲季为后也,太伯去之吴。大王将死,谓曰:“我死,汝往让两兄,彼即不来,汝有义而安。”大王薨,季之吴告伯仲,伯仲从季而归。群臣欲伯之立季,季又让。伯谓仲曰:“今群臣欲我立季,季又让,何以处之?”仲曰:“刑有所谓矣,要于扶微者。可以立季。”季遂立而养文王,文王果受命而王。

这样,太伯、仲雍、季历在王位继承问题上,便带有浓厚的温情与道义色彩。对于为何太王意欲传位季历然后及于姬昌,《左传·僖公五年》宫子奇有云:“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对于“不从”的含义,《史记·晋世家》以及顾炎武等都是指太伯“亡去”为“不从”。但朱熹认为:“太王因有翦商之志,而泰伯不从,太王遂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于是太王乃立季历,传国至昌,而三分天下有其二,是为文王。”当然,这一观点受到学者们的普遍质疑。如程树德云:“《左传》所云泰伯不从,史公以亡去为不从,其义甚明。杜氏误以不从父命为解,而后儒遂傅会《鲁颂》之文,谓太王有翦商之志,泰伯不从。此是宋儒师心自用之失,不能曲为讳也。”同样,对于古公亶父是否因姬昌而意欲传位给季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如清代学者崔述云:“季历于(迁岐)后四十四年始生,文王于后九十七年始生,大王何以预知其有圣孙,而大伯又将让之于谁乎?”所论甚确。

对于太伯奔吴的原因,也有学者认为是受太王的委派,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联络虎方,以共图灭商大业。我们认为,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不难看出,季历与太伯、虞仲并非一母所生。季历的生母为太姜,而太伯、虞仲显然非太姜所生。太王与姜姓联姻具有特殊的意义。孟子云:“太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可见,当时的狄(鬼方)对于周人的侵扰已非常严重。“昔太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在狄人的侵凌之下,太王被迫率部落迁至岐山之下的周原。据载“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可见,太王所迁乃一肥美之地。因此,必当已有氏族部落在此生息。据《水经·渭水注》载,源于岐山的岐水“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因此,周原所在,当是姜姓氏族部落的所在地。当“狄人侵之”不得已“去之岐山之下”时,姜氏容留太王率领的部落居于此,堪称宏恩。果若如此,太王传位于季历,很有可能与姜氏部落在太王及姬氏部落在危难之时慨然相助有关。相反,太伯、虞仲的生母诸史无载。尽管太伯、仲雍奔吴的原因尚难定论,但根据诸多史料综合分析,当是以太伯、仲雍识时顺势,避免了喋血宫门的争斗,远走以遂“圣瑞”最为合理。可见,因势因贤而让国,使嗣位晏然,以免萧墙之祸,是吴国始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

由于吴地距离周原十分遥远,随太伯、仲雍至勾吴的姬姓人数毕竟有限,太伯、仲雍是以认同吴地土著文化始能立本肇基并得以发展的。《吴越春秋》载其“之荆蛮,断发文身,为夷狄之服”。因此,“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同时,太伯、仲雍著荆夷之服,断发文身,也显示了不祧古公王位的决心,亦即《吴越春秋》所谓“示不可用”。

吴地土地肥沃,气候温润,自然条件优越,因此,勾吴肇基之后,经过数年的努力,已是“民人殷富”。当时正处于殷周鼎革之际,中原战事频仍,为了防御战火南延,太伯带领民众筑城,城分内城与外郭,据《吴越春秋》记载,内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镇)建立了吴国的都城,从而奠定了吴国的基业。

太伯去世后,葬于梅里平墟(今无锡市鸿山镇),因为太伯无子嗣,其弟仲雍继位。仲雍亦名吴仲。仲雍之时,进一步强化了姬氏与吴地土著文化的融合。当传至曾孙周章之时,周武王已克殷,天下甫定,于是遣使寻找太伯、仲雍后裔,找到了吴国国君周章,遂“追封太伯于吴”。对于所封的爵位为何?裴骃《史记集解》引韦昭曰:“后武王追封为吴伯,故曰吴太伯。”从“追封为吴伯”,可知“伯”亦为爵位。对此,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亦载:“范宁解《论语》曰:‘太者,善大之称;伯者,长也。周太王之元子故曰太伯。’称仲雍、季历,皆以字配名,则伯亦是字,又是爵,但其名史籍先阙耳。”可见,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仲雍的后裔周章册封的当是伯爵。从太伯奔吴让国,以及武王克殷后寻访太伯馀裔的诚意来看,封其为伯应在情理之中。但《春秋经》中对吴国国君爵位的记载则多为“子”,如《春秋经·襄公十二年》:“秋九月,吴子乘卒。”《春秋经·襄公二十五年》:“吴子遏(诸樊)伐楚,门于巢,卒。”《春秋经·襄公二十九年》:“阍弑吴子馀祭。”不难看出,自从《春秋》记吴王寿梦时,即以“吴子”称之,亦即鲁国史官视吴君为子爵。但《国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晋、吴黄池之会时,晋定公使董褐谓吴王夫差曰:“夫命圭有命,固曰吴伯,不曰吴王。”黄池之会是在前482年,在《春秋经》屡载“吴子”之后,因此,吴王的爵位是伯还是子?似有两说。从《史记·吴太伯世家》《吴越春秋》等文献可以看出,西周初年,武王封吴为伯于理可通。但在《春秋经》中屡称“吴子”,这也许是因为自从周章之后,吴地与中原隔绝甚久而被视为僻远之蛮夷,对其心存贬义不无关系。吴人因长期与中原文明交流甚少,从黄池之会中可以看出,夫差云:“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进则不敢,退则不可。”显然,夫差所谓“先君之班爵”,当是指吴国开国时的“伯”爵。正因为如此,董褐才有“吴伯”之称。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春秋经》中称“吴子”,乃是自寿梦之后,当时中原诸国对于吴国爵位的一致认识。事实上,春秋时期爵位升降变更的情况并不鲜见,如汪克宽《春秋胡传·附录纂疏》云:“杞自庄二十七年称伯,至僖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两称子。自后并称伯,惟此年‘来盟’(指《春秋经·襄公二十九年》‘杞子来盟’)称子,厥后终春秋称伯。”与杞之班爵变更一样,吴亦在伯爵与子爵之间。

武王克殷之后,又封太伯、仲雍之后为二:一为荆蛮之吴,亦即将已居君位的周章仍封于吴;一为中国之虞,封周章之弟虞仲至夏墟(今山西平陆县),列为诸侯。中国之虞经十二世之后为晋献公所灭。周章之后,吴国严格实行自仲雍以来父终子及的君位继承制度,历十四世至寿梦继位。

①《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445页。
②朱熹著、赵长征点校:《诗集传》,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4页。
③引自《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第1446页。
④赵建中:《吴文化的源头辨析》,载《江海学刊》2006年第6期。
①刘启益:《周矢国铜器的新发现与有关历史地理问题》,载《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
②彭明瀚:《太伯奔吴新考》,载《殷都学刊》1999年第3期。
③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吴太伯传第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④引自《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445页。
⑤《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第1695页。
⑥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吴太伯传第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⑦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吴太伯传第一》,第15页。
⑧虞仲有二:一为仲雍,一为周章之弟。对此,《史记索隐》云:“《左传》曰‘太伯、虞仲,太王之昭’,则虞仲是太王之子必也。又《论语》称‘虞仲、夷逸隐居放言’,是仲雍称虞仲。今周章之弟亦称虞仲者,盖周章之弟字仲,始封于虞,故曰虞仲。则仲雍本字仲,而为虞之始祖,故后代亦称虞仲,所以祖与孙同号也。”(引自《史记·吴太伯世家》,第1447页)有学者认为,太伯之弟仲雍,原本的封地应是雍,而非与太伯同封于吴。仲雍故城雍城,被季历子文王姬昌转封于自己的第十三子雍伯。其后,武王灭商,又将雍伯转到今河南修武县西。(详见何光岳《姬姓吴国的建立与南迁》,载《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8期)
①[汉]刘向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八下,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667页。
②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勾吴可能是两个不同的氏族名称,一为吴,一为勾。详见方汉文《关于吴文化的源起》,载《寻根》2002年第6期。
③《韩诗外传集释》卷十第五章,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40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7—308页。
⑤《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四《泰伯第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页。
⑥程树德:《论语集释》卷十五《泰伯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10页。
①[清]崔述:《考信录·丰镐考信录》卷一,载《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68页。
②彭明瀚:《太伯奔吴新考》,《殷都学刊》1999年第3期。
③《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15页。
④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梁惠王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1页。
⑤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梁惠王下》,第49页。
⑥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大雅·绵》,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811页。
⑦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吴太伯传第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①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吴太伯传第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吴越春秋》还记载了此后太伯再次让国的经历:“古公病,将卒,令季历让国于太伯,而三让不受。故云:太伯三以天下让。于是季历蒞政,修先王之业,守仁义之道。”(《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吴太伯传第一》,第15页)姑录备考。
②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吴太伯传第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③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吴太伯传第一》,第15页。
④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吴太伯传第一》,第14页。
⑤《左传·哀公七年》记述季康子语云:“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1641页)这一记载与《史记》《吴越春秋》不一。《左传》所载乃季康子斥吴人“无礼”由来已久,意在贬斥,许是因为孔子曾言及“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篇》)因此,遂将“断发文身”延至仲雍,故当以《史记》为是。尽管如此,仲雍进一步加强与吴地本土文化的融合则是完全可能的。迄至寿梦在钟离之会中表现出的与中原文化的隔绝,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此前吴地土著文明得到了强化。
⑥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吴太伯传第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⑦引自《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445页。
⑧引自《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第1445页。
①徐元诰:《国语集解·吴语第十九》,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52页。
②徐元诰:《国语集解·吴语第十九》,第551页。
③后世史家也一般载其为子爵。如[晋]杜预注、[宋]林尧叟注[明]王道焜、赵如源辑《左传杜林合注》卷一:“吴,姬姓,子爵。自大伯祚吴,五世至周章,而武王克殷,因封之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转引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九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53页。
⑤详见《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446、1448页。
① 《史记》与《吴越春秋》对周章之下的传承世系记载略有不同,但都是子承父位。唐人陆广微撰《吴地记》对于仲雍之后的传承世系记载与《史记》《吴越春秋》差异较大,人名多不同,且少了四世。其中有两次由侄继位,分别是:侄璧羽承夷处,侄鸱夷承柯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吴地记》所据何种文献不可考。兹将《史记》与《吴地记》所记传承世系记于次,以备考。《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柯相卒,子彊鸠夷。彊鸠夷卒,子馀桥疑吾立。馀桥疑吾卒,子柯卢立。柯卢卒,子周绵立。周绵卒,子屈羽立。屈羽卒,子夷吾立。夷吾卒,子禽处立。禽处卒,子转立。转卒,子颇高立。颇高卒,子句卑立。……句卑卒,子去齐立。去齐卒,子寿梦立。”(《史记》卷三十一,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447页)[唐]陆广微《吴地记》:“周繇王在位三十七年,子熊遂立之。熊遂在位四十九年,子早轸立之。早轸在位五十九年,子款吾立之。款吾在位三十八年,子兄夷处立之。夷处在位三十九年,侄璧羽立之。璧羽在位三十六年,子齐玄立之。齐玄在位五十年,子柯卢立之。柯卢在位二十七年,弟柯转立之。柯转在位二十四年,子娇夷立之。娇夷在位二十四年,侄鸱夷立之。鸱夷在位三十年,子界嗣立之。界嗣在位三十五年,子知济立之。知济在位二十七年,子诸樊立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izhazhuan/2022121779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