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季札

季札生平事迹《观《魏》论》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41 评论:0

《毛诗》《魏风》在《齐》《唐》之间,而季札观乐时,则在观《秦》之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

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

季札论《魏》的文字有两处颇有争议:其一是“险”。杜预注云:“‘险’当为‘俭’字之误也。大而约,则俭节易行。惜其国小无明君也。”杨伯峻谓其当为“险”:“险,易为相对之词,如《易·系辞上》:‘卦有小大,辞有险易。’”其二是“明”。《史记·吴世家》作“盟”。《左传》作“明”。司马贞《史记索隐》:“《左传》亦作‘明’,此以听声知政,言其明听耳,非盟会也。”所言甚是。

魏国乃西周初年受封而立,清人陈奂云:“魏在商为芮国地,与虞争田,质成于文王。至武王克商,封姬姓之国,改号曰魏。”杨伯峻谓其“在今山西芮城县北”。魏国是春秋时期历史比较短暂的国家,季札观乐之时,魏国已成为晋国魏氏的采邑。据《左传·闵公元年》载:“晋侯(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赵风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正因为如此,对于季札的评论有不同的解读。杜预曰:“沨沨,中庸之声。婉,约也。”“大而约,则俭节易行。”由于历代解《诗》者受杜注的影响甚大,一般都以“大而婉,俭而易行”的角度去寻找现存《魏风》中与其相符称的篇目,清人姜炳璋《诗序补义》、陆奎勋《陆堂诗学》中都认为是因《葛屦》《汾沮洳》而发。但是,现存《魏风》凡七篇,其中大部分是刺诗。直接刺时、刺世的诗歌有3首,即《葛屦》《伐檀》和《硕鼠》,间接的讽刺诗有《汾沮洳》《陟岵》。杜预的解释与《魏风》的内容不甚吻合。与杜预注不同,杨伯峻对于季札观《魏》之评的理解是:“当季札之时,魏早为晋魏氏之采邑,此言其政令习俗,虽艰难而行之甚易也。”这对于我们解读季札对于《魏风》的评论不无启迪。

对于季札观《魏风》评论解读的不同,其实源于是对《魏风》原作的理解,还是对季札观乐时对魏地政情评论的理解。杜预之注,本于魏国灭亡前的现象,因此,谓其“国小无明君”。但杜注难以解释“大而婉”。季札观乐时称“大”的是《齐》,曰:“泱泱乎大风。”“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可见,称《齐》之大,与奄有东海,且齐国有齐桓公称霸的历史。称其为“大”,乃与齐国的国势有关。另一个闻乐而称“大”的则是《秦》,季札曰:“此之谓自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显然,秦之“大”乃与“夏”、与“周之旧”有关。其“周之旧”是指周代的礼乐文明,这在其称《大雅》时得到了证明。其叹《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亦即文王之德,是其“广哉”的根据,因此,分析季札观乐的评论,就不能仅仅限于原诗的内容,还应结合观乐时列国的国势进行分析。对季札观《魏风》时的评论亦当如此。魏国早在季札观乐之前一百余年已经成了晋人的采邑,季札之“明主”,实乃晋国国君。但现存的《魏风》都是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魏之前的作品,因此,与其他的列国之风不同,季札闻歌《魏》之声发出的评论则是与观乐时魏地的治政与风习有关。历代对于季札观《魏风》时发出的评论,往往与夏虞遗风犹在有关,认为,魏虽灭,但以德辅政的传统犹存。但这难以解释何以为“大”?季札对其他国风的评论多有猜测,对《魏》则包含着期许,所谓“大而婉”“险而易”都是两个意义对立范畴的组合。所以对立,即当季札观乐时,魏国被晋国吞并百余年,范畴的对立很可能是源于这种特殊国情。晋国距王畿不远,与周王朝有特殊的关系。当周幽王为犬戎所杀时,晋文侯与其他诸侯拥立平王有功,平王曾赐予其很多器物,并命其与郑国共同辅佐王室。迄至公元前679年,正当齐桓公会宋、陈、卫、郑之君于-,齐桓公始成霸业之时,晋国曲沃武公也杀缗侯,吞并了翼,晋国得到了统一。统一伊始,便征伐周的夷邑,杀死该邑大夫夷诡诸,周执政大臣周公忌父被迫逃到虢国。晋国势力日益强大,直接威胁到了周天子。当晋献公灭了耿、霍、魏国之后,接着又灭了虞国与虢国。其后虽然晋国因发生了短暂的内乱而中衰,但自晋文公始,晋国开始了春秋时期历时最久的霸业。其后虽然因大夫掌权而受到削弱,但迄至季札观乐时,晋楚争霸的大势仍然没有改变。同时,晋国又与吴国会盟,因此,季札对于晋国的国情尤为了解。晋国自从赵盾执政之后,政治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六卿专政”,公室衰微。季札对《魏》风的感叹,实乃有感于当时晋国国政、国势而发。所谓“大而婉”当是叹晋国的国势之大,“婉”则是与相近的秦风比较而言。虽然《魏风》中也有《伐檀》《硕鼠》等言辞较为激烈的诗歌,但与《秦风》中《无衣》等军歌相比较,尚有些许“婉”的风韵。所谓“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可能与晋国“六卿专政”的现实有关。其“险”更似指“六卿”之险。他对叔向的临别赠言:“大夫皆富,政将在家。吾子好直,必思自免于难。”正可印证其对于《魏风》的评价。对此,魏源似乎触摸到了季札之评的现实用意,他关注的并不是“大而婉,险而易行”,而是“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云:“试思《陟岵》何与刺俭?《汾沮洳》《园桃》《伐檀》则皆刺不用贤。故季札观歌《魏风》,曰:‘以德辅此,则明主也。’是《魏风》以求贤自辅为谊,斯近之矣。”所谓“以求贤自辅为谊”,蕴含了些许现实的期冀。事实上,魏国虽然为晋所并,但诚如崔述所言:“自并魏之后,晋国国势益强,遂霸天下,及三家分晋而魏氏为多贤,文侯修德勤民,为战国诸君第一。善乎!吴季札之言曰‘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谅哉,其知音也。”这是季札观列国之风时评论颇为精微、用意比较婉曲的一例,这种独特性源于晋国是吴国最重要的盟国。

①《左传》关于季札观乐的记载,也成为了解孔子删《诗》时调整列国之《风》次第的主要参照文献。对于孔子何以将《秦风》移至《魏风》《唐风》之后,方玉润的解释是:“继齐而霸,先秦而强者,晋也。魏既入晋,则晋为晋地,故与《唐》同居《齐》《秦》之间。且其地为舜、禹故都,与他国不同,先之所以见圣帝遗风犹未尽泯,霸图盛业于此方新云尔。”(《诗经原始》卷之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1页)
②[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第十九《襄公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25页。
③引自《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455页。
④[清]陈奂:《诗毛氏传疏》,中国书店1984年版。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九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63页。
①[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第四《闵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16页。
②[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第十九《襄公六》,第1125页。
③[清]姜炳璋云:“季札于《魏风》曰‘泱泱乎,大而婉,俭而易行’,以此(注:《葛屦》《汾沮洳》)二诗观之,诚有合矣。”《诗序补义》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清]陆奎勋云:“《左传》:‘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俭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试问鲁人所歌何诗,元凯固不能注,汉后说《诗》者亦未能领悟《葛屦》诗以偏心为刺,故美其‘大而婉’。《汾沮洳》讥其‘美如玉,殊异乎公族。’知魏俗之崇俭矣。季札闻歌而即知风人之旨,后人不能通微,甚至目《左传》为伪书,可发长叹。”(《陆堂诗学》卷四,清康熙五十三年陆氏小瀛山阁刻本)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九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63页。
⑥《魏风》当是魏亡之前的作品。对此,宋人苏辙曾提出:“魏地入晋久矣,其诗疑皆为晋而作,故列于《唐风》之前,犹邶鄘之于卫也。”(转引自[宋]朱熹《诗集传·魏之一九》,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1页)方玉润认为苏辙的怀疑不能成立,所论甚确,云:“晋至献公,国已强大,政渐奢侈。而魏诗每刺其君俭勤,与晋气象迥乎不侔,必非晋诗无疑。”(《诗经原始》卷之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1页)
① 对于《魏风》的创作时间概有两说。一种认为是魏入晋后之作,如苏辙云:“魏地入晋久矣,其诗皆为晋而作,故列于《唐风》之前,犹《邶》《鄘》之于《卫也》。”对此说,朱熹案云:“篇中‘公行’、‘公路’、‘公族’皆晋官,疑实晋诗。又恐魏亦尝有此官,盖不可考矣。”(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1页)另一种认为是作于魏亡之前。如方玉润云:“晋至献公,国已强大,政渐奢侈。而魏诗每刺其君俭勤,与晋气象迥乎不侔,必非晋诗无疑。”(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之六《魏》,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1页)学者多以后说为是。
①[清]魏源:《诗古微》下编之一《诗序集义· 魏风》,《魏源全集》第一册,岳麓书社2005 年版,第639页。 
②[清]崔述:《读风偶识》卷三,清崔东壁遗书本。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izhazhuan/2022121775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