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季札

季札生平事迹《观《王》论》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37 评论:0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

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

对于季札论《王风》“其周之东乎”,《史记集解》服虔的解释是:“平王东迁洛邑。”亦即季札认为《王风》乃平王东迁之后的作品,这也受到后世论《诗》者的普遍认可。如朱熹云:

王,谓周东都洛邑,王城畿内方六百里之地,在《禹贡》豫州,大华、外方之间。北得河阳,渐冀州之南也。……至幽王嬖褒姒,生伯服,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宜臼奔申。申侯怒,与犬戎攻宗周,弑幽王于戏。晋文公、郑武公迎宜臼于申而立之,是为平王。徙居东都王城。于是王室遂卑,与诸侯无异,故其诗不为《雅》而为《风》。然其王号未替也,故不曰周而曰王。

平王东迁之后,周室衰微,同于列国。其间还发生了郑师抗衡王师,周公黑肩欲杀庄王别立王子克的事件,这给王畿之民以巨大的心理震慑。崔述在《读风偶识》中描述了《王风》产生的背景是:“幽王昏暴,戎狄侵陵;王平播迁,家室飘荡。”《王风》凡十篇,普遍表达的是哀怨悲愤的情感,但也有少数表现男女爱情的诗篇。对于季札所说的“思而不惧”,杜预注云:“宗周陨灭,故忧思。犹有先王之遗风,故不惧。”由于季札观列国之风,一般仅是观其中的一两篇后即兴发论,对“思而不惧”,后人认为是闻《黍离》或《君子于役》《君子阳阳》而后的感喟。如,明人刘绩云:“王,王国风。平王东迁,政令不行于天下,《黍离》降为国风,不登于雅,民虽思宗周,不惧迁东都,是文武泽在人也。”显然,刘绩援《黍离》为例,认为“思”乃是“思宗周”,“不惧”是“不惧迁东都”。徐璈亦引黄檀之语诠释季札对《王风》之评:“《黍离》之为《国风》,以其诗体之为风也。平王东迁,其诗乃东土之音也。故曰王国风。”《黍离》诗旨虽然众说不一,《毛诗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内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即《毛诗》认为此诗是周大夫悲悯宗周沦陷而作。原来繁华的宫室,长满了离离禾黍。而韩诗认为是周卿尹吉甫次子伯封所作。比较而言,《毛诗》的解释影响更大,刘绩、胡承珙等人承《毛诗》之意。胡氏驳《韩诗》云:“尹吉甫在宣王时,尚是西周,不应其诗列于东都。”而王先谦则仍遵韩说,认为该诗乃伯封过王城,“求兄不得,揣其已殁,忧而作诗,情事分明”,认为胡承珙之议,不足以诘难韩说。如依毛诗对《黍离》的解释,季札“思而不惧”与《黍离》的题旨颇为吻合。

[南宋]马和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卷(绢本)》

而清人陆奎勋则认为季札所观,乃是《王风》中的《君子于役》与《君子阳阳》,云:“《左传》季札观乐,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所谓‘思’者,《君子于役》之诗是也;所谓‘不惧’即指是(指《君子阳阳》——引者注)诗,解人当自悟之。”

《君子于役》原文是: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君子于役》的诗旨有两说。《毛序》:“《君子于役》,刺平王也。君子行役无期度,大夫思其危难以风焉。”朱熹则不认同《毛诗》所解,云:“大夫久役于外,其室家思而赋之。”王先谦亦从朱熹之说:“据诗文‘鸡栖’、‘日夕’、‘羊牛下来’,乃室家相思之情,无僚友托讽之谊。所称‘君子’,妻谓其夫,《序》说误也。”但两说均承认该诗具有“思”的意旨。陆奎勋判断季札闻《王》,所谓“思”指《君子于役》是可以理解的。陆氏认为,“不惧”则是据《君子阳阳》,其诗全文如次: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阳阳,扬扬的假借字,形容快乐得意的样子。簧,竹制的古乐器。翿,舞者所持的羽制道具。由房、由敖,诸家注解不一,清人马瑞辰曰:“‘由房’与‘由敖’亦当同义,皆谓相招为游戏耳。”“只且”,语尾助词。《毛诗》解《君子阳阳》云:“《君子阳阳》,闵周也。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三家诗对于该诗题旨亦与《毛诗》无异。但诗中并无明显的“相招为禄仕”之义。姚际恒对于《毛诗》以“招”字而成其说提出了驳议。“闵周”之说亦甚牵强。方玉润所论不无启示:“此种诗亦可无俟深考。盖三代贤人君子,多隐仕于伶官,以其得节礼乐,可以陶情淑性而收和乐之功。故或处一房之中,或侍遨游之际,无不扬扬自得,陶陶斯咏,有以自乐。”陆奎勋将《君子于役》与《君子阳阳》形成“思而不惧”的连贯意脉,是受到朱熹《诗集传》的影响。朱熹认为“此诗疑亦前篇妇人所作”。但由于诗中之“簧”“翿”等歌舞道具,并非贫贱者所能有,朱熹的解释“盖其夫既归,不以行役为劳,而安于贫贱以自乐”,实难成立。陆奎勋综汇《君子于役》与《君子阳明》两诗对季札“思而不惧”的悟解,同样也失之牵强。但历代解《诗》的学者据季札之评而作的种种尝试,无论是否客观允洽,都体现了季札观乐之评对于后世《诗》学的深远影响。

① 引自《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454页。
①[宋]朱熹:《诗集传》卷第四,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5页。
②[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第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24页。
③[明]刘绩:《春秋左传类解》卷十九,明嘉靖刻本。
④[清]徐璈:《诗经广诂》,清道光十年刻本。
⑤[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卷四《王·黍离第四》:“韩说曰:‘昔尹吉甫信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15页)
⑥引自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15页。
⑦[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四,第315页。
①[清]陆奎勋:《陆堂诗学》卷三,清康熙五十三年陆氏小瀛山阁刻本。
②[清]陆奎勋:《毛诗正义》卷第四,《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页。
③[宋]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6页。
④[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四《君子于役》,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18页。
①[清]马瑞辰撰:《毛诗传笺通笺》卷七,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32页。
②《毛诗正义》卷第四,《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页。
③[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之五,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4页。
④[宋]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7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izhazhuan/2022121775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