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季札

季札生平事迹《安民为先的政治理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26 评论:0

除了公元前544年季札历聘中原诸国之外,前485年(吴王夫差十一年,鲁哀公十年)年近期颐的季札还曾有过帅师救陈的经历,其中可窥见季札的政治理念。据《左传》记载:

冬,楚子期伐陈,吴延州来季子救陈,谓子期曰:“二君不务德,而力争诸侯,民何罪焉?我请退,以为子名,务德而安民。”乃还。

当时吴王夫差正忙于北伐齐国,开疆辟土,以成就霸业。季札以近期颐之龄而帅师救陈。但他救陈之举,不为陈君,亦不为吴君的疆土计,只为陈国百姓免遭涂炭。因此,便有了军事史上鲜见的一幕:为生民而自求退兵,唯嘱楚人务德安民。体现出的政治理念概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君主的德行,关乎国家的治乱兴衰。季札对吴楚君主都甚为不满,谓之“二君不务德”。吴王夫差虽颇有大略,然心胸狭小,据《会笺》云:“夫差之所以亡也。定五年《传》云:‘子常唯思旧怨以败。’”吴王夫差在破越之后,骄纵之情渐生。据《左传》记载,当其讨伐与楚有盟约的陈国之时,楚国大夫都十分恐惧。但公子子西则认为夫差与其父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不同,而是“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雠,而用之日新”。在鲁哀公元年(夫差二年,前494年)入侵陈国之时,竟然砍伐了神祠旁大树,杀害染病之人,足见当时夫差的骄纵。“轻诸侯,凌齐晋”(《战国策·秦策》),不听伍子胥的劝告,伐齐而放松了对越国的警惕。就吴国来看,虽然有伍子胥这样的诤臣,但因为君主的专恣乏德,最终还是难以避免吴国的灭亡。对此,楚国大夫蓝尹亹曾比较了阖庐与夫差的政德差异,云:“夫阖庐口不食嘉味,耳不乐逸声,目不淫于色,身不怀于安,朝夕勤志,恤民之羸,闻一善言若惊,得一士若赏,有过必悛,有不善必惧,是故得民以济其志。今吾闻夫差好罢民力以成私好,纵过而翳谏,一夕之宿,台榭陂池必成,六畜玩好必从。夫先自败也已,焉能败人?”他认为君主修政德才是国家盛衰的关键,即他与楚国令尹子西所谓:“子患政德之不修,无患吴矣。”因此,君主的德行直接影响一国之兴衰。吴王夫差因“不务德”而终致失国。同样,楚国自灵王以后,政治日渐腐败,“灵王虐”而不能纳谏。“楚平王奢侈纵恣,不能制下,检民以德,增驾百马而行,欲令天下人馁财富利明不可及,于是楚国逾奢,君臣无别,故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也。”平王时杀害忠良,逼其后代逃往吴国,誓复家仇,最终攻克楚国都城郢,使楚昭王逃入随国。因此,季札痛斥“二君不务德”,既是对吴楚两国现状的不满,同时也体现了季札认为国君德行是国家政治的关键因素。

其次,军事乃政治的手段。季札虽然帅兵救陈,但这仅是手段。“民何罪焉”,安土保民才是其真正的目的。但如果不发兵救陈,陈为楚兵所占,陈地百姓必然受到楚国的侵夺。季札帅师救陈,在对楚军形成军事压力的前提下,提出“务德安民”的条件,然后退兵。季札是以军事的手段而实现政治的目的。

最后,安民是政治的宗旨。吴王夫差开疆辟土,经略北方,最终导致吴国灭亡。因此,季札对于吴楚两国君主“力争诸侯”而不务德的批评,恰恰切中了吴国国君的要害。救陈之后12年,盛极一时的吴国骤然崩塌。根本原因是穷兵黩武,不恤民生,“视民如雠,而用之日新”。不难看出,季札所说的君主“务德”,具体的内容以及最为直接的体现当是“安民”。季札帅师救陈,不为君主,不为疆土,唯以安民为期。由此亦可见,在季札的政治图谱中,民超越于君,超越于争疆辟土的事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这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精辟的体现,季札则早在两百多年前,通过军事史上独特的一幕诠释了其相似的政治理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哀公十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56页。
②转引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哀公六年》,第1633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哀公元年》,第1609页。
④[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卷十《檀弓下第四之一》:“吴侵陈,斩祀杀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2页) 
⑤以上引自徐元诰《国语集解·楚语下第十八》,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25页。
①徐元诰:《国语集解·楚语上第十七》,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02页。
②[汉]陆贾:《新语》卷上《无为第四》,四部丛刊本。
③[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第二十九《哀公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12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izhazhuan/2022121772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