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季札

季札生平事迹《“延州来季子”》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18 评论:0

公元前542年,吴国国君又派申公巫臣之子屈狐庸作为行人出聘晋国,目的是通吴晋之路。当屈狐庸至晋时,赵文子问及了季子的近况。对话如次:

赵文子问焉,曰:“延州来季子,其果立乎?天似启之,何如?”对曰:“不立。是二王之命也,非启季子也。若天所启,其在今嗣君乎!甚德而度,德不失民,度不失事,民亲而事有序,其天所启也。有吴国者,必此君之子孙实终之。季子,守节者也。虽有国,不立。”

对于“延州来”,杜预视其为一邑,但后世学者多不以此说为是,因为不知“延州来”为何处。服虔则认为“延”,即延陵,州来,另为一邑名。杨伯峻亦认同此说,云:“季子即季札,初封延陵,故《檀弓下》及《史记》屡称之为延陵季子,此称延,省称也。延陵今江苏常州市。后加封州来,故此称延州来季子。州来,今安徽凤台县。”但是,据文献记载,州来为吴所灭是在鲁昭公十三年(前529年)。在吴据州来之前,何以封季札于此?因此,何以解释“延州来季子”?是季札研究中绕不开的难题,故而略做考述。

近人钱穆认为“延州来”即“延陵”的方言表述。其《史记地名考》云:

吴称句吴,越称於越;寿梦、寿越、惠墙伊戾,皆夷言发声。“陵”“来”双声,故发声成“州来”;“延州来”即“延陵”。《左传》三言“延州来”,不言“延陵”;《史》《汉》仅言“延陵”,不言“延州来”,明延州来、延陵是一非二。

钱穆将延州来等同于延陵的说法在唐人孔颖达《礼记疏》中即已明确提出:“延陵,一名延州来,故《左传》云‘延州来季子聘于上国。’所以郑又引以会之,云:‘《春秋》传谓延陵、延州来,即此经。’延陵,即《左传》延州来,明是一也。”但这一解释存在一个问题:《左传》中除了记载“延州来季子,其果立乎”之外,尚有“州来”的记载,如《左传》:“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同年的《春秋经》亦有“吴入州来”。如依钱穆所述,“州来”乃“陵”字的方言,则“州来”等同于“陵”,殊难理解。《史记》中虽然没有“延州来”,但是有“州来”的记载,如:“冬,蔡迁于州来。是岁鲁哀公三年,而孔子年六十矣。”显然,“州来”非“陵”字的方言发音。对于延陵与州来之间的关系,宋人程公说的论述值得参考:“延陵为季子封邑。及季子让国之延陵,吴人尊礼焉,以楚州来加其食邑。春秋疆场彼此所属无常。《左传》曰‘延州来季子’,明季子并食二邑意者。”其说颇为中肯。当然,对于州来是邑,抑或是国,论者的看法并不一致。杜预《左传·昭公十三年》注:“州来,楚邑。用大师焉曰灭。”但对于杜预此注,王夫之《春秋稗疏》提出质疑:

州来,书“入”,又书“灭”,则其为国无疑,而杜云“楚邑”,当由传言“楚子狩于州来”,谓是其邑耳。如楚子田于孟诸,孟诸岂亦楚邑乎?州来,国小,服役于楚,游猎其地,唯一其所为耳。《前汉·地理志》“下蔡,故州来国,在今寿州”,楚之东侵,疆域止于舒蓼。未尝北至寿颖,州来亡,实亡于吴。若平王曰:“州来在吴,犹在楚也”,则言其国已灭,他日己取之为尤易耳,非州来之先已在楚也。若为楚邑,则已失之,何言犹在哉?

其义是说州来并非楚邑,而为一国。其实,在王夫之之前,宋人已有此说:

故州来国,为楚所灭。《传》灵王狩于州来,次于颍尾,地在淮颍之会。后吴取之,以封季札。至夫差时蔡成公畏楚徒此,谓之下蔡……《释例》以州来为楚邑,而又以延州来为吴邑。误矣。

事实上,释州来为楚邑的杜预在其辨析“灭”与“取”时,已承认州来为国。杜预《左传释例》曰:“用大量,起大众,重力以陷敌,因而有之,故曰胜国,通以‘灭’为文也。‘取’者,乘其衰乱,或受其溃叛,或用小师而不顿劳兵劳力,则直言取。如取如携,言其易也。”杜预之“灭”州来,即有“胜国”之意。灭州来国之后而为楚所有,故称“楚邑”。

我们认为,州来作为吴、楚、蔡交界处的小国,随着吴、楚实力的消长而屡次易手。在公元前542年赵文子问屈狐庸之前,吴人曾有短暂的攻取州来的经历,但其后又曾为楚所占,因此,《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灵王狩猎州来,州来仍为楚所据。其后,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当楚国的令尹请求伐吴,夺回州来时,楚灵王云:“吾未抚民人,未事鬼神,未修守备,未定国家,而用民力,败不可悔。州来在吴,犹在楚也。子姑待之。”可见,此时州来虽为吴所灭,但不久当又为楚所夺。因为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左传》又载吴人伐州来,楚奔命救州来。那么州来在鲁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之前仍属楚。如此,何以解释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延州来季子”之说?程公说所谓“明季子并食此二邑意者,若今带遥郡之制耳”。其说虽然可通,但似乎仍未论及何以季札得楚地作为封邑的问题。我们以为,将吴、楚迭相所属之地封之于季札,不能排除这一可能:州来的民心向背比所属何国更为重要,楚灵王所谓“州来在吴,犹在楚也”即可证明。因此,封邑并不是为了季札本人,而是借季札之贤名,以争取州来百姓的民心,力图在两国争雄之中使州来民心偏向吴国,使吴国处于有利地位。因为州来堪称是吴楚相争、易手次数最多的淮北要地,是吴国西进北上的前沿。而吴、楚两国在此长期处于拉锯状态,诚如程公说所记:“吴虽曾入而灭之,未必能守,所以再伐焉,而楚必救之也。”显然,在这个堪称吴楚易手最频的重镇,得州来民心比名义上得州来之地更为重要。通观吴楚两国,季札之贤名无人能及。程公说所谓“季子吴之望,州来吴楚之要境。吴以是封季子,示重吴而制楚,义或有焉”,其说也依稀透露了这样的信息。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三十一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89—1190页。
②详见《春秋左传正义》卷第四十,《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1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三十一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90页。
②《春秋经·昭公十三年》:“吴灭州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公十三年》,第1343页)
③钱穆:《史记地名考》卷十九《吴越地名·延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38页。
④《礼记疏·附释音礼记注疏》卷第十《檀弓下》,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刻本。
⑤《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927页。
⑥[宋]程公说:《春秋分记》卷三十书十二《延州来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春秋稗疏》,《续清经解》第1册,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54页。
②[宋]程公说:《春秋分记》卷三十书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除此,宋人黄震《黄氏日抄》亦有载:“州来楚邑也。刘氏权衡曰:‘非也,灭之名施于国,非县邑,所得亢也。’州来小国,世服于楚。赵氏曰:‘州来近楚,吴乘楚乱,平王新立而灭之耳。’《传》载平王谓未抚民,人不敢争,其后吴以州来封季札。”(《黄氏日抄》卷十二《读春秋·吴灭州来》,元后至元刻本)
③转引自《春秋左传正义》卷第十二,《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6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公十三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61页。
②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公二十三年》,第1445页。
③[宋]程公说:《春秋分记》卷三十书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程公说:《春秋分记》卷三十书十二。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izhazhuan/2022121772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