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晋夫

晋夫人物传记:家世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8日 阅读:468 评论:0

晋夫原名吕晋印,1917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城东北部郊区的西吕庙村。晋夫是父亲吕成山和母亲冯氏的第二个孩子,家中兄弟姐妹五人,他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他不仅是家中的长子,也是祖父吕振炎的长孙。

晋夫的家乡洛阳自然环境优越,经济发达繁荣,历史绵延流长。以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为中心而形成的独特河洛文明,受到黄河和洛河的千古润泽,孕育了诸多知名历史人物,如被称为“千古第一贤相”的殷商初期名臣伊尹,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被历代商贾尊为鼻祖的战国时期商业活动家白圭,有“贾生才调世无伦”美誉的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首位倡导重商理论的西汉思想家桑弘羊,唐代开国功臣里排名凌烟阁首位的长孙无忌,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等名句传诵千秋的唐代大诗人元稹,西行五万里取经的唐朝“三藏法师”玄奘,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陋室铭》的唐代大文豪刘禹锡,并称“二程”的宋代著名思想家程颢、程颐兄弟,独树一帜开创“希真体”词风的宋代大诗人朱敦儒等,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洛阳人。

洛阳这块英贤辈出、人文荟萃的土地,到了近代民族危亡之际又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理想而前仆后继踏上革命的道路、走在时代前列。在风起云涌的社会大变革背景下,为了民族和人民,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挺立于历史的风口浪尖。辛亥革命时期,洛阳涌现出刘纯仁、南大定等为了推翻清廷黑暗统治而在起义中殉难的烈士。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洛阳籍早期党员游天洋、白眉珊等不怕流血牺牲,挺身而出领导工人运动……

晋夫出生的村庄名为“吕庙”,源于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吕祖庙。吕洞宾名岩,字洞宾,史籍记录历史上确有其人。自宋以来,吕洞宾一直被尊为神仙,影响广泛。元代以后,吕洞宾由民间信仰的神仙逐渐上升为官方供奉的神仙,被尊奉为道教的祖师。“吕祖信仰”成了人们宗教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吕氏家族在聚居之地设立吕祖庙,在宗教信仰之外更多了一份拉近亲缘的意义。

河南洛阳郊区的晋夫故居

吕庙分为东、西两个村庄。西吕庙村古时名为吕家寨,“始迁祖”据记载为吕文、吕武兄弟二人。东吕庙村位于西吕庙村以东,该村“始迁祖”吕锐是西吕庙“始迁祖”吕文、吕武的胞弟。祖上一脉同源的东、西吕庙二村是洛阳吕氏家族较为集中的居住区域之一。晋夫的故居是西吕庙村里一座砖土混合墙的房屋,至今依然保存较为完好。屋脊的正脊上雕刻着花卉图案,脊角部位用瓦片做成翘起的鳌尖式。房顶檐口安设了一排滴水瓦。房屋门前还有几级条石砌成的台阶。故居的这些建筑细节,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晋夫后来的回忆。1945年4月,晋夫向党组织汇报自己幼年的情况时,叙述自己的家庭曾经可以达到“衣食无虑”的经济水平。

晋夫家族的家谱《吕庙吕氏家志》

根据家谱的记录,晋夫这一代为“印”字辈,他的两个弟弟分别叫吕崇印、吕六印。晋夫三叔吕三全的两个儿子分别名为吕遂印、吕福印。有一些文章称晋夫原名“吕金印”,对照家谱和晋夫胞弟吕六印的回忆,晋夫的原名应为吕晋印。而他后来改名为“晋夫”,其“晋”字也正出自原名里的第二个字。

晋夫童年时和祖父生活在一起,受到祖父的教育,懵懂时候只知道要做个“好子孙”。他家虽然住在郊区农村,但是西吕庙村却并不是一个闭塞的地方。清朝末年的1909年,汴洛铁路通车。经过洛阳城区附近的铁路轨道,与西吕庙村只有两公里多的距离,从村头就可以远眺飞速疾驰的列车。汴洛铁路后来逐步扩建为陇海铁路,成为民国时中国唯一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铁路的建设引领了沿线现代厂矿企业和新式学校的建设,也给沿线地区的村民们带来了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的转变,让这里的风气较其他闭塞村庄更为开化一些。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熏染,让晋夫家中老人对后辈接受教育的事很有远见。1923年,6岁的晋夫开始读书了。

晋夫十几岁时,家中经济状况变差,当时“仅有坡地九亩(种棉花)和麦地四亩……终年不得畅饱一顿”。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家中老人考虑到老一辈普遍没有文化,想让家中长子晋夫多学一些知识。1931年,14岁的晋夫考入洛阳县立第一小学。

晋夫年少时就读的小学校园现为洛阳市敬事街小学

洛阳县立第一小学位于洛阳城内东北隅经司街(今为敬事街)的周南书院旧址内。历史上,周南书院是清初洛阳规模最大、经费最为充裕的官办书院。康熙四十五年(1706),河南知府赵于京、洛阳知县吴徽亲自将周南书院设置于河南府署旁边,以表示对这个书院的重视。书院里还曾经设有狄公祠,祭祀唐朝著名大臣狄仁杰,周南书院因此又被称为狄梁书院(狄仁杰被奉为梁国公)。

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月,这个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书院校园,被洛阳县知事徐仁麟用于创办洛阳第一所新式小学堂——洛阳县官立高等小学堂。1912年改称洛阳县立高等小学校。1915年又改称洛阳县第一高等小学校。晋夫开始在西吕庙村读书的1923年,城内的这所小学又改称洛阳县立第一完全小学,学校高年级开始面向全县招生。当时高等小学设置较少,大部分能够读书的孩子会止步于初等小学。刻苦学习的晋夫以优异的成绩在洛阳全县报考的初等小学学生里脱颖而出,成为当时为数不多可以升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民国时期,洛阳县立一小的学生年龄普遍较大,高年级学生有十六七岁的,还有结过婚的。与同学们相比,晋夫当时的年龄还不算大。

大儿子能够到城里读书,这让一家人都十分欢喜。在亲友的祝福声里,晋夫离开了西吕庙村,前往洛阳城里住校学习。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infu/202211331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