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晋夫

晋夫人物传记:“洛阳有个洛中”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8日 阅读:443 评论:0

从高小毕业后,勤奋上进的晋夫得以升入初中继续深造。1933年夏季,晋夫成功考取了洛阳城里的河南省立第八初级中学,9月,他开始了自己的初中生涯。据1934年6月《学校视察报告》记载,“该校设立在洛阳城内吴家街,校舍一百零六间”,“操场占面积一百七十方丈”。学校拥有的“设备”为“图书三千零五十四册,报章七份,挂图一百二十八幅。标本二百零九件。仪器一百四十六件。化学药品三百七十三种,体育及艺游用具二十四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它已经是办学条件较为出色的一所初中了。
 河南省立第八初级中学原为河南府河郡中学堂,始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民国时期校名先后改为河南省立洛阳中山中学、河南省立第八中学。后与省立洛阳第三女子中学(校址设立在洛阳城内西大街,校舍为收缴的军阀张敬尧房产)合并,正式成立河南省立洛阳初级中学。洛阳初级中学分为男、女生两院:女生为第一院,100多名学生,设3个班;男生为第二院,200多名学生,设6个班。全校共有师生近400人,男女生各在原校址上课,学校进行统一管理。该校师生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此前曾积极参加著名的五卅运动及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4年6月的《河南省立洛阳初级中学校视察报告》


 晋夫升入该校读书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继续加紧对华侵略的年代,爱国传统被校内师生们继续发扬光大。
 1935年上半年,晋夫在省立洛阳第八初级中学读初二下学期,日本侵略者开始大规模越过长城南下,企图直接控制华北。
 1935年6月中旬,国民党北平军事长官何应钦和华北日军司令梅津美治郎达成协定,国民党“中央军”被迫撤出北平、天津和河北。在此之前,日本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逼迫国民党察哈尔省代主席秦德纯签订协定,国民党当局同意从察哈尔省撤退中国驻军和国民党党部。上述两个协定实际上把河北、察哈尔两省大部分主权奉送给日本。
 这一消息引起举国震动,“刺痛了学生们的心灵”。同学们领悟到:“这样下去,岂不要亡国灭种?”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毕业即失业的现实,使学生们感到前途渺茫。满腔爱国情怀的学生们开始思考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出路。
 曾任省立洛阳第三女子中学校长的女教育家周勤学在省立第八中学和省立洛阳第三女子中学两校合并之后,担任了新成立的省立洛阳初级中学校长。正是这位秉持进步思想的女校长的不懈努力,间接使这所中学成为一所走出众多革命青年的“摇篮”。此前陷入苦苦思考的晋夫和同学们也随之渐渐以行动融入了学校新的荣光里。
 周勤学,字筱沛,光绪二十七年(1901)9月30日生于河南省修武县,从小就受到父亲和二舅对她进行的反清革命、反帝救国、拯救中华民族的教育。1923年,周勤学考取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读书期间,周勤学深受当时在该校任教的鲁迅先生的影响,后来被誉为“鲁迅先生的高才生之一”。
 1926年3月18日,在被鲁迅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的三一八惨案中,游行队伍中的周勤学在北京铁狮子胡同1号的“执政府”门前,亲眼看见北京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同班同学杨德群等47人被北洋军阀枪杀。这给周勤学留下了永远抹不掉的深刻记忆。
 


 

周勤学


 三一八惨案之后,周勤学被北洋军阀通缉,愤而出国到日本留学。到洛阳初级中学担任校长后,周勤学曾经深情地对学生们说:“我东去日本留学,是流着眼泪踏上征途的。那时我发誓:‘此生要为洗雪国耻,打倒军阀,奋斗不息。’”这句誓言也是周勤学担任校长后开展进步活动的精神动力。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侵略的局面,从读书时就怀有强烈爱国热忱的周勤学,担任洛阳初级中学校长以后在对学生的教育里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周勤学反对死读书,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参加社会活动。她常给同学们讲解救国道理,追述五四运动和她亲身参加的三一八爱国运动,说她自己出国留学是为了寻找救国的道路,盼望“同学们长大,拯救我们苦难的祖国……”
 


 

吴芝圃


 更为关键的是,思想进步的周勤学利用校长这一合法身份,大胆地聘请了一批没有暴露身份的共产党人担任教师,从而掩护了一大批地下党员到洛阳初级中学任教。于是,共产党人吴芝圃、王子杰等20多人得以进入洛中,把一个普通初级中学办成共产党的干部培养基地。周勤学与进步教师共同努力,逐渐将洛中这个教育园地变成了革命的熔炉。
 1935年11月初,原先在偃师中学以教书为掩护的地下党员吴芝圃前往洛阳初级中学任教,担任初三国文课的教师。大革命时期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过的吴芝圃,第一堂课就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融到了一起,给学生们讲《出师表》《木兰辞》等优秀的古典文学。吴芝圃声音洪亮,声情并茂,深深吸引着学生们。这堂课结束以后,诸葛亮的多谋善断、花木兰的爱国热忱,与国民党当局的昏庸无能及对日本侵略的节节退让形成鲜明对比,学生们的心从课堂上飞到了华北危机的前沿。当时地下党就在吴芝圃住处印刷革命文件。吴芝圃将《共产党宣言》等内容编入讲义,讲授给同学们。
 吴芝圃老师知识渊博,常常针砭时弊,很快在学生们中树立了威信,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
 当时不仅有地下党员吴芝圃、傅希晨在洛阳初级中学任教,周勤学还聘请了郝德青、王志杰等许多地下党员担任教师。周校长的暗中支持和积极掩护,给地下党员教师们的授课提供了很大自由,也使学校的教育体系里秘密融入了革命课程。地下党员们自编讲义,在课程中增设了“中国问题”“苏联问题”“国防政治”“抗战形势”“军事训练”“战地救护”“游击战术”等新课题。教导主任郝德青和历史老师王仲清选编的讲义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劳动创造世界》和抗日英雄故事等。体育老师王志杰向同学们讲述中外民族英雄事迹。地理老师傅希晨在课堂上借讲述地理知识而“讲九一八葬送东三省,讲华北危机严重”。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朝会”(早晨集中)和“周末纪念会”,聆听郝德青报告国内外政治形势,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活动,介绍民族英雄和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英雄事迹。这些报告让同学们义愤填膺,心潮澎湃。周勤学自己也经常利用纪念周的机会,宣传革命道理,要求大家完成“时代使命”。她指出,现在正处在“黑暗与黎明”之交,是旧时代与新时代更迭的混乱关头。她还公开痛斥国民党政府“替帝国主义分裂国土,进行宰割人民的内战”,向同学们大声疾呼:“除肃清汉奸和推翻帝国主义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以外,别无生路。”
 地下党员教师们和周校长对学生们进行革命思想教育,一步步引导同学们去关心时局和社会问题,了解劳苦大众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景象,认识国民党对日妥协退让的现实。
 此前,晋夫和同学们一次次陷入过沉思: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代,毕业之后的自己应该怎样负起更大的使命?应该怎样承担一个爱国青年应有的责任?经过革命思想的系统教育以后,很多埋藏于心底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晋夫和同学们逐步走出了对前途的迷茫,对国家大事的是非曲直进一步提高了认识。这些改变和进步,让他们的人生境界与思想觉悟也不断提高,“开始意识到要解决个人的前途问题,只能是先解决国家社会问题。要解决国家社会问题,只有坚决抗日,才是出路”。
 周勤学1935年至1938年担任洛阳初级中学校长,学校在此期间培养的学生有300多人后来参加革命成为党的干部。晋夫等数十名学生参加革命以后壮烈牺牲。后来,豫西人民将洛阳初级中学和延安的陕北公学并列到一起,公认洛阳初级中学为豫西的“陕北公学”。洛阳当地还有一句民谣:“陕北有个陕公,洛阳有个洛中。”这是洛中在1935年到1938年间树立起来的口碑。国民党当局后来惊呼:“洛中全赤化了,是专为共产党培养人才的。”
 晋夫和傅大章、苗力沈、罗加等许多同学于1935年到1936年在校期间受到的革命教育,为一年后他们踏上革命道路打下了思想上的坚实基础。这一段校园时光里接受的教诲,日后一句句、一声声常常在这些学子们的耳畔响起,让他们在时代洪流涌动之时不断思考人生选择的问题。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infu/202211331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