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百科

韦氏梭菌食物中毒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2月15日 阅读:257 评论:0

韦氏梭菌食物中毒曾于1895年由Klein报道过,半个世纪后才先后由Zeissler等及Hobbs等人进行了有系统的研究。本症系因摄食染有A型、C型(开始被定为F型)韦氏梭菌食品而引起以肠炎为主要症状的急性食物中毒。

病原体 韦氏梭菌按4种主要毒素(即α、β、ε、ι毒素)的产生分为A、B、C、D、E等5个型。其中A型仅产生α毒素一种。B型产生α、β和 ε三种毒素;C型产生α和β两种毒素;D型产生α和ε两种毒素;E型产生α和ι两种毒素。前三个型一般为牲畜肠原性败血症的病原菌,E型的病原性尚不十分清楚。A型与C型的某些菌株可成为人食物传播性疾病的病原菌,即C型可引起坏死性肠炎; A型可引起以腹泻、腹疼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炎。前者症状严重,病死率高,但较罕见。后者虽症状较轻,病死例极少,但发病率高,现今的所谓韦氏梭菌食物中毒多系指此种A型菌的食物传播性疾病。该菌为革兰染色阳性,较粗大,杆状、无鞭毛,无动力。食物中毒病原菌多为耐热株,在肠道内形成偏端位卵圆形芽胞。其生长对厌氧条件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最适生长温度为43~47℃,在最适条件下繁殖一代的时间为10~12min。

该菌在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呈双圈溶血,耐热株则仅见小且模糊不显的溶血圈,或不溶血(特别是对马血);在卵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呈现大于菌落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乳浊圈(卵磷脂分解),而耐热株的乳浊圈则远较为小,但仍十分明显。A型韦氏梭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相当普遍地存在于土壤中,成为人及动物的肠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且菌数甚多。正常人群粪便中的A型韦氏梭菌近半数株具有耐热性,可抵抗100℃1h以上的加热。一般认为大部分韦氏梭菌食物中毒是由这种耐热性A型菌引起;但有些食物中毒病例表明,非耐热性A型菌株也可能成为韦氏梭菌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引起中毒的食品 引起韦氏梭菌食物中毒的食品多为熟肉(欧美以牛肉和鸡肉为最多)。这些熟肉的原材料(生肉) 被A型韦氏梭菌芽胞污染,而芽胞又能耐受食品的普通烹煮加热温度,于熟肉贮存过程,尤于缓慢冷却过程中,细菌可大量繁殖,成为食物中毒的病原。但此时食品在色、味上并不一定发生明显变化。一般梭状芽胞杆菌于肉内易生长繁殖,但不易在蔬菜、水果上繁殖。

发病机理 A型韦氏梭菌在气性坏疽病变中的作用因素是其产生的α-毒素(蛋白毒素,即所谓外毒素)。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不论给羔羊投服或向结肠襻内注入韦氏梭菌α毒素,均不能引起动物腹泻或肠液积聚,表示α毒素不是肠炎的起因物质。后来证实这种中毒不是由于摄食含有肠毒素的食品所引起,而是由于摄食染有大量繁殖型韦氏梭菌的食品所引起(即所谓“机体内毒素型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A型韦氏梭菌的繁殖型在小肠内容易形成芽胞,且于芽胞形成的初期产生肠毒素蓄积于芽囊内,然后缓慢释放并引起中毒。已经证实,坏死性肠炎的病原菌,即C型韦氏梭菌也产生肠毒素。D型韦氏梭菌也有产生肠毒素的菌株,据认为这些不同型的特殊株所产生的肠毒素,在免疫学性状上与A型相同。

临床特点 韦氏梭菌食物中毒在临床症状上A型与C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A型中毒潜伏期一般为8~22h,以腹痛、腹泻发病。很少有恶心等症状。不发烧,无头痛。腹泻一般为水样便,偶混有粘液或血液,每天数次可达十数次。除特殊年老体弱者外, 一般无生命危险, 常一天即可恢复正常。C型中毒潜伏期仅数小时,以呕吐腹痛及腹泻发病,腹泻呈粘血便,出现脱水症状。病死率则可高达40%。

实验室检验 为确诊韦氏梭菌食物中毒,首先应从可疑食品和大多数患者粪便中检出Hobbs血清型别一致、菌数达一定水平的耐热性韦氏梭菌; 其次应证实大多数分离菌株可产生肠毒素。从患者粪便直接采用反向间接血凝法检测肠毒素,效果较好。其原因是A型韦氏梭菌系人及动物的大肠正常菌群之一,不可因从少数或个别患者粪便中检出韦氏梭菌即断定为韦氏梭菌食物中毒。

治疗及预防 韦氏梭菌食物中毒尚无特异疗法,可按照一般急性肠炎处置。预防主要是将食物烧熟煮透; 贮藏时间长的食物,食前应重新加热。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iankang/2023025771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