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百科

食品卫生管理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2月15日 阅读:261 评论:0

虽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间,对食品卫生质量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对食品基本属性的要求却是一致的,食品必须对食用者无毒无害,必须具有必要的营养价值和应有的感官性质。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于食品的供求关系上,基本是按照这种公认的对食品属性的要求,作为食品商品的质量规范,在供求交易中共同遵守的。为了保证食品商品的质量规范得到切实实现所采取的社会性措施,即为食品卫生管理。可见,①食品卫生管理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仅于食品供求关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才会出现。可见,随着我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食品卫生管理必然日益加强和完善。②食品卫生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证食品基本属性,特别是无毒无害要求。③为了使食品在商品交换中符合卫生要求,食品卫生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性措施,必然带有某种强制实施性质,因此需要有国家权力机关授权执行。④由于食品可能的污染来源和污染情况日益复杂多样,对食品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因而食品卫生管理进展的鲜明特征是加强科学性与法制性。

食品卫生管理范围和内容 为了控制食品各种可能的污染,保证食品卫生质量,食品卫生管理的范围主要包括食品和食品企业两个方面。①食品方面: 包括对食品本身、食品原料与半成品的卫生质量要求;对食品添加剂本身的质量要求和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添加剂许用种类、许用量和许用的食品);对食品强化剂、洗涤剂质量和使用的卫生要求;对食品卫生质量有影响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食品用工具和设备等的材质、结构等的卫生要求。②食品企业方面: 从影响食品卫生质量的角度,对食品企业的地段选择、生产流程、房屋配置、生产用机具设备、上下水与污物处理、清扫、消毒、杀虫、灭鼠、采光、照明、通风、工人健康状况与个人卫生设备与习惯、企业自身卫生管理体制以及食品产品卫生质量控制等,规定详尽具体的卫生要求。食品卫生管理内容,从预防食源性疾病和确保食品安全性出发,对生产、加工、贮存、销售等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生物性污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及其毒素、病毒与寄生虫(卵)等),化学性污染(农药、金属、亚硝基化物、多环芳烃、食品添加剂等)和放射性污染等进行监督、检测与管理。

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方式与科学根据 食品卫生管理通常综合应用如下三种工作方式。①道德规范: 从道德观念上要求人们按食品卫生要求行事。如于我国起着移风易俗作用的爱国卫生公约、爱国卫生运动,树立以卫生为光荣,不卫生为耻辱的强大社会舆论,强调按共产主义道德,自觉为消费者健康着想,执行各项食品卫生要求等等。于国外,有的按宗教教义,有的以上帝博爱为怀,强调搞好食品卫生是人格高尚或积德表现。道德规范强调自觉,亦可运用宣传教育,批评表扬等工作方式,保证食品卫生质量。②行政规范: 用行政手段开展食品卫生管理。从前,食品卫生内容比较单纯,各国均曾委托警察管理,后逐渐转于有一定专业知识技术的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目前世界各国实质上主要是用这种方式进行食品卫生管理。③法律规范: 由国家权力机构立法,制订一系列法规体系,授权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它较前两种管理方式更有权威性,明确规定法律关系当事人的义务与权利以及违法和犯罪时应负的法律责任。即于食品卫生管理上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社会效果显著。按行政规范与法律规范进行食品卫生管理,均必须制订一系列标准、条例、办法、决定等文件,统称为食品卫生技术规范,作为食品卫生管理的客观准则和科学依据,通过技术规范,不断把食品卫生最新科学成就应用于食品卫生管理,应用于保护消费者健康。

食品卫生管理基本制度 我国食品卫生管理的基本制度是食品卫生监督制。即由授权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及依法任命的食品卫生监督员,执行国家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对他们工作中的权利、义务和工作方式均有严格规定。

食品卫生管理国际合作 六十年代以来,由于食品污染情况复杂化,各国食品卫生标准宽严不一,检测手段水平参差不齐,因而于国际食品贸易上常发生纠纷。在这种背景下由FAO与WHO发起,开展了食品卫生管理的国际合作。主要是建立起国际性食品法规联合委员会,制定世界性食品卫生标准,向各国政府建议采纳;也开展了有关理论研究和帮助参加国培训人才等工作。尽可能于食品卫生立法、食品卫生标准以及有关理论、方法学等方面取得一致或近似的看法,使国际间食品供求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我国于1984年参加了联合国食品法规委员会。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iankang/2023025769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