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百科

黄绿青霉素对食品污染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2月15日 阅读:173 评论:0

黄绿青霉素由黄绿青霉产生。1940年三宅等首先在日本国产大米和从我国台湾省进口的大米中分离出黄绿青霉,并证明污染黄绿青霉的霉米对大鼠有毒性。黄绿青霉一般污染收获后贮存阶段的稻谷。未经加工的谷粒表面,特别在胚芽部分如有裂痕,黄绿青霉很容易从裂痕处进入谷粒内部,当大米的水分在14.6%时,即繁殖生长,使米变黄,为黄绿青霉黄变米。平田1947年首次从日本黄变米中发现的黄绿青霉分离出黄绿青霉素,是一种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霉菌毒素。

产毒菌株:能产生黄绿青霉素的真菌主要是黄绿青霉。此外,瘿青霉、棕鲑色青霉和垫状青霉也能产生。

化学构造及特征: 用甲醇结晶的黄绿青霉素是黄色结晶。分子式为C28H30O6-CH3OH。该化合物溶于氯仿、丙酮、乙醇和乙醚,不溶于正己烷和水。黄绿青霉素含有一个甲氧基和六个双键,有一个吡喃酮发色团和一个多烯部分相结合。1964年Sakabe等提出了黄绿青霉素的分子结构式(见图)。

黄绿青霉素

毒性: 雄性小白鼠腹腔注射黄绿青霉素的LD50为7.2mg/kg(体重),皮下注射为11mg/kg(体重),经口为29mg/kg(体重)。雌性小白鼠皮下注射的LD50为3.6mg/kg(体重)。典型急性中毒症状有进行性麻痹、呕吐或惊厥、逐渐发生呼吸障碍等。中毒后期,可发生心血管障碍、呼吸困难、气喘、昏迷,以至呼吸停止。动物表现的急性上行型进行性麻痹和人类的急性心脏型脚气病很相似。

检验方法: 提取黄绿青霉素的方法有两种。方法Ⅰ是用乙醇提取黄变米粉两次,溶剂蒸发后,提取物用热苯溶解,冷却后,滴加正己烷,黄色乙醇-粗毒素即可沉淀出来,用此法也可提取菌丝体粉末或液体培养物中的粗毒素。方法Ⅱ是把霉变米粉置于索氏提取器中,用正己烷提取,再用乙醚提取残渣,得到的乙醚-粗毒素在硅胶柱_上进行柱层层析。用正己烷-丙酮(2:1)或苯-丙酮(4:1)洗脱。测定黄绿青霉素的方法主要为薄层色谱法,将粗制的或纯化的毒素,在硅胶板上滴加样液,用醋酸乙酯-甲苯(3:1)作展开剂。在长波紫外光(388nm)下,黄绿青霉素呈黄色荧光。薄层板可用丙酮-正己烷(1:1),氯仿-甲醇(9:1、15:1)、乙醚-丙酮(5:1)、氯仿-甲醇-丙酮(45:3:2)、苯-醋酸乙酯(1:1)、甲苯-醋酸乙酯(1:1)、乙醚或醋酸乙酯-己烷(3:1)展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iankang/2023025763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