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百科

如何诊断脑性瘫痪-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6日 阅读:131 评论:0

(1)脑性瘫痪有哪些早期症状?

脑瘫患儿很早会有一些异常表现,这些表现提醒家长要及时带患儿就诊,早干预,避免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

①新生儿期

哺乳困难:小儿出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或边吃边哭,或易呛奶,或表现为吸吮后疲劳无力,因而小儿多营养不良。哭声微弱:小儿出生后十分安静,哭声微弱或无原因的持续哭闹。自发运动少:小儿出生后不动,呈无力状态。肌张力低下:全身松软,肌肉松弛。肌张力增高:小儿全身发硬,肌张力高,好打挺,经常从襁褓中蹿出去,头背屈呈非对称性,有时头偏向一侧,双下肢硬直伸展。新生儿痉挛:小儿易受惊、易抽搐、尖叫或呈烦躁不安状态。原始反射减弱或增强:如拥抱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上肢内收、内旋,手握拳。

②1~3个月婴儿

拇指内收、手紧握拳,或上肢内收、内旋。不注意看人、不凝视。头不稳定,颈不能竖直,头左右摇动。俯卧位不能抬头,正常时2~3个月可抬头45°~90°。肌张力低下或肌张力过高,表现全身僵硬,躯干僵硬向后屈或全身发软 ,呈非对称性姿势。

③4~5个月婴儿

不追视,不注意看人,眼睛不灵活。表情呆板不自然,不会逗笑。不会翻身,俯卧位抬头小于90°,有轻度角弓反张或下肢交叉。坐位呈前倾或后倾。手不灵活不伸手抓物或只用一只手抓物。

④6~7个月婴儿

见不到手、口、眼协调姿势。手抓物很快松开。呈非对称性姿势。头背屈,肩后伸,下肢有交叉表现。肌张力增高,上肢有时内旋,手呈握拳状。原始反射残存。

(2)脑性瘫痪有哪些早期诊断依据?

妊娠、围产期的高危因素:常见的有早产、缺氧、出生时低体重等。

①运动发育落后和异常:一般6个月是发现运动发育和落后的关键月,体格检查时可见异常运动:明显的左右两侧运动不对称,颈、躯干和四肢存在差异,翻身不全。俯卧位抬头时,头不能保持中立位。仰卧位双上肢不能拿到正中方向。母亲抱着时手也不能伸展开,做蒙眼实验时手不能抓下蒙脸物品。下肢除了屈曲、伸展外不做其他运动,向坐位拉起时头后仰,不能以坐骨结节为支点,髋关节伸展不充分,骨盆后倾。坐位时胸腰部脊柱后凸,不愿伸腿坐。立位时髋关节有内收、内旋和足外翻、尖足倾向,做不到手、口、眼协调。

②姿势反射异常:可见新生儿期的原始反射残存。

③肌张力异常:4~5个月小儿表现为肌肉的过度紧张、低紧张动摇性以及肌肉收缩不协调。如俯卧位头不能抬,臂外展运动受限,下肢为伸展、外展、外旋受限的异常姿势。

(3)诊断早期脑瘫患儿需要做检查吗?

需要的。如颅脑B超、脑电图和颅脑磁共振检查、神经功能评定(Gesell评定)等。由于脑损伤的特点,不同影像学可有各种各样的改变,核磁共振成像被认为是发现脑组织形态结构改变以及追踪观察其发育变化情况的最佳途径。痉挛型脑瘫:常在额叶、顶叶有低密度区,侧脑室扩大或中间部异常。痉挛型双瘫及四肢瘫患儿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为最多,多见于早产儿。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较少发现影像学改变,可能与细胞变性轻、基底节区明显色素沉着有关。不随意运动型与痉挛型混合型脑瘫:可见第三脑室扩大和侧脑室扩大。共济失调型脑瘫:表现为第四脑室扩大及小脑低密度区,亦可见小脑萎缩、小脑蚓部损伤、小脑梗死。肌张力低下型脑瘫:可见侧脑室扩大、脑积水及胼胝体发育不全。脑电图:脑瘫合并癫痫发作比例很高。因此,脑电图作为判断癫痫发作类型以及药物治疗效果观察的依据,脑电图背景波可以帮助判断脑发育状况。

也可以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检查。据报道,脑瘫患儿约有2/3存在有周围或中枢听路损害(尤其是前者)提示其病变主要涉及耳蜗和听神经远端纤维。由于脑瘫患儿主要表现对高音频听力丧失反应,不同程度保留一般讲话中低频音响反应,致使一些家长误认为患儿没有听力异常,而延误诊治。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是在高音频为主的短声刺激下诱发一系列反应波,因而能相当敏感地发现脑瘫患儿听觉神经通路中的损害,是超早期脑瘫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视觉诱发电位如果提示视神经萎缩是超早期脑瘫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iankang/2023014707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