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百科

如何配备儿童家庭小药箱-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6日 阅读:116 评论:0

有宝宝的家庭会在家里备一些药品,用于宝宝常见疾病不时之需。家庭小药箱虽然是每个家庭必备,但是儿童家庭小药箱究竟应该备用哪些药品?怎样选择宝宝的常备药?宝宝家庭用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我们药师建议:虽有家庭小药箱的备用药但是对没有确诊或症状较重、变化较大的疾病时,尤其是小儿生病时,发病急,变化大,家长难以把握疾病的发展时,还是应该带着宝宝去医院诊治。
(1)儿童家庭小药箱的配备
儿童家庭小药箱一般以治疗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以及时令性疾病的药物为主。目的是为了使一些小病患能得到及时治疗、尽早控制,或在去医院前做些临时处理。因此,儿童家庭小药箱的品种应少而精,数量不宜多,可随时加以调整、更新。
儿童家庭小药箱分为器具和药品,药品一般选择安全范围大、疗效稳定、用法简单、不良反应较少、价格适宜的非处方药,供口服或外用。严禁混入可使宝宝过敏的药物,以免误用。尽量选用儿童剂型, 以便于掌握剂量和适应儿童的口味。
消毒防腐药及器具:
①碘伏、75%酒精、0.9%氯化钠注射液(无菌生理盐水,用于冲洗伤口)、双氧水等。
②体温计:它是常用必备量具,尽量选用电子体温计。
③不同规格的消毒纱布、脱脂棉花、绷带、橡皮膏、创可贴和消毒棉签。
④镊子两把(其中一把最好为尖头镊子), 小搪瓷碗两只。手上扎了刺,或伤口内有沙子,用尖头镊子比针好。
⑤牙垫子一根,在相当于手指粗细的胶皮管内塞进适当小木棍,切成5cm长备用,用于癫痫患儿发作急救。
⑥止血带两根,相当于手指粗胶皮管,长约5~6cm 。使用时可别忘了记止血时间,要定时放松,以防肢体远端坏死。
⑦ 剪刀一把。
⑧ 家庭急救手册一本。用于了解应付突发事件知识。
⑨选择性备用:血压计等。
根据宝宝的常见和多发疾病,推荐儿童家庭小药箱常备以下药物:
①普通感冒常备药物
普通感冒具有一定自限性,症状较轻无须服药,症状明显影响生活则需服药,以对症治疗为主。药物治疗首选口服途径,避免盲目静脉补液。主要症状以卡他症状为主,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咽部充血等。感冒药中常用组成成分主要有减充血剂、抗组胺药、解热镇痛药、镇咳药、祛痰药。
a.减充血剂:通常含有伪麻黄碱,可减轻鼻塞、流涕、呼吸不畅等症状。
b.抗组胺药:含氯苯那敏、西替利嗪、苯海拉明等,可缓解鼻子发痒、流鼻涕、打喷嚏等类似过敏症状。
c.解热镇痛药:含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可减轻发热、咽痛、全身酸痛等症状。
d.镇咳药:含福尔可定、右美沙芬等,可减轻咳嗽症状。
e.祛痰药:含愈创木酚甘油醚、氨溴索、溴己新等,可缓解痰稠难排。
对于家中备用的退热药和感冒药,家长们还应注意阅读说明书,防止药物成分相同或相近,造成重复用药。
②儿童发热常备药物
急性发热是年龄小于5岁小儿最常见的急诊就诊与住院原因,儿童平均每年经历3.7次发热,同时也是引发宝爸宝妈焦虑的常见原因。
发热并非一种疾病,事实上,它是一种有助于机体对抗感染的正常生理反应。发热可以阻止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促进中性粒细胞数的升高及T-淋巴细胞的增殖并辅助急性期反应。2016版《儿童退热指南》起始温度明确推荐腋温≥38.2℃(口温38.5℃,肛温39℃)使用退热药。
在儿童发热并出现不适时,如哭闹不止、易激惹、活动能力差、睡眠受到影响等任何一个情况,应该使用退热剂退热。大部分体温超过38.2℃且感到不适的孩子,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推荐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
a.对乙酰氨基酚:为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常用的复方感冒药中,往往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儿童用的氨酚烷胺颗粒、氨酚黄那敏颗粒、氨酚麻美糖浆、氨酚美敏混悬液等。因此服用前要仔细核对药品成分,避免有效药物重叠使用,造成不良后果。儿童胃肠道感染可优先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制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
b.布洛芬: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镇痛、抗炎、解热作用。由于败血症可能涉及多组织器官损伤,肝脏损伤优选布洛芬。
制剂:布洛芬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滴剂等。
服用退热药的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多饮水,注意休息;不能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复方感冒药);服药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连续用药三天以上,发热或疼痛仍未缓解需要请医生诊治;如果需要交替使用退烧药时,用药间隔不能小于4小时;体温超过38.2℃时口服。
注意,以下药物不作为儿童退热常规用药;尼美舒利因其不良反应,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阿司匹林不推荐作为常规解热镇痛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推荐作为常规退热使用。
③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常备药物
常常有些孩子有餐后饱胀不适或早饱感,影响正常进食;严重上腹疼痛或烧灼感,影响日常生活;疼痛非全腹,局限于腹部其他部位或胸肋部区域;排便或排气后不能缓解。比较严重的一定要到医疗机构就诊,下面是家中可以常备的一些药物。
a.复方胃蛋白酶散(颗粒):助消化药。用于小儿积食,食后腹胀;食乳即泻,大便清细、绿便以及小儿消化不良等。服用时注意要与抗酸药分开服用,与含铝的胃黏膜保护剂也要分开使用。
b.益生菌制剂:儿童消化不良推荐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枯草杆菌、酪酸梭菌等药物。注意用温开水或温牛奶送服(水温在40℃以下);多数应避免与抗酸药、抗菌药物合用;多数宜于冷藏保存;开袋后不宜长期保存,应尽快服用。
④儿童腹泻常备药物
儿童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我国每年5岁以下儿童有3亿人次患腹泻,以6个月~2岁婴幼儿高发,1岁以下者约为50%。
因喂养不当、过敏、气候等物理因素刺激或消化道以外的全身性疾病引起。也常由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引起。常有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造成脱水或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对于细菌引起的腹泻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必须到医疗机构进行正规的抗菌药物治疗。家中可备以下药物:
a.口服补液盐:无脱水患儿预防脱水,可服用口服补液盐;轻中度脱水患儿,治疗脱水,首选口服补液法(ORT)和ORS液治疗;重度脱水患儿须送医治疗。应分次少量服用。
有下列情况的患儿禁用:少尿或无尿;严重失水、有休克征象时应静脉补液;严重腹泻,粪便量超过每小时30ml/kg,此时病人往往不能口服足够量的口服补液盐;葡萄糖吸收障碍;由于严重呕吐等原因不能口服者;肠梗阻、肠麻痹和肠穿孔;酸碱平衡紊乱,伴有代谢性碱中毒时。
b.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制剂,含一定数量的、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对于肠道菌群紊乱有双向调节作用——不仅可治疗腹泻,还可缓解便秘。
c.锌制剂:急性腹泻时大便丢失锌增加、负锌平衡、组织锌减少,补锌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腹泻病和慢性腹泻病患儿的临床预后,减少腹泻病复发。
d.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对消化道黏膜有覆盖能力,并通过与黏液糖蛋白相互结合,从质和量两方面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
⑤眼用药
a.红霉素眼膏、氯霉素眼药水。用于结膜炎、角膜炎、沙眼等,特别是在游泳后滴用可杀菌止痒保护眼睛。红霉素眼膏:眼睛有黄色分泌物,怀疑细菌感染时可以用红霉素眼药膏;鼻腔内干涩溃破时,可以涂抹红霉素眼药膏;皮肤上有流黄水的小脓包时,也可以涂抹红霉素眼药膏。红霉素眼药膏属于非处方的抗生素药膏,在药店里不需要处方就可以买到。小包装的生理盐水用于游泳、泡温泉或异物入眼后冲洗眼睛使用;也适用于冲洗皮肤上的小伤口。
b.缓解眼部疲劳的滴眼液。儿童长时间看电视及电子产品易造成眼部疲劳,可备用玻璃酸钠滴眼液、羧甲基纤维素滴眼液;眼睛易过敏的儿童,可以备用色甘酸钠滴眼液、奥洛他定滴眼液、依美斯汀滴眼液等。
注意:除特殊治疗原因(以眼科医师诊断为准),不建议长期使用滴眼液。滴眼液打开后一般使用一个月(如说明书有特殊说明开封效期的,以说明书为准),一个月后没使用完,仍建议扔掉,因反复使用后,眼药水可能会被污染,从而对眼睛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⑥外用药
以樟脑、薄荷为主要成分的外用软膏、清凉油和风油精,对蚊虫叮咬后或身上起疹子都有帮助,但皮肤有破口时不要用。痱子粉也有清热、止痒、润肤之效,主要用于治疗痱子或湿疹。如遇盛夏季节,家中除备用风油精之外,还可以备有季德胜蛇药片,被毒虫、毒蚊子咬伤后,将季德胜蛇药片用水调成糊状敷在被咬的位置,很快就能消肿止痛。
儿童家庭小药箱,还可选择性备以下药物:氧化锌软膏(外用,治疗尿布疹)、莫匹罗星软膏(外用抗菌)、硝酸咪康唑软膏(外用抗真菌药)、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或者糠酸莫米松乳膏(激素类软膏,外用治疗湿疹)。
⑦特殊疾病患儿的用药
哮喘患儿家中要备有用于缓解哮喘急性发作的气雾剂,一旦哮喘发作可以立即吸入缓解病情。不过,这些急救药都是用于紧急情况下使用的药物,用于快速缓解疾病发作,而一旦症状得到缓解,还是建议要到医院就诊,确保疾病得到及时的治疗。
如果是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肾内科、呼吸内科等确诊的慢性病患儿需要长期用药的,建议家里备有一到两个月的常用量,但也不可多备,因为家里的贮存条件有限(医院、药店按药品不同,有限定的温湿度贮存环境要求)。
(2)儿童家庭小药箱的日常管理
①妥善保管。配齐家庭小药箱后,必须合理贮存。应选择防尘、醒目的容器,放置在干燥、清洁、易取但儿童又不易触及的地方,防止儿童误服。器具、内服药和外用药要分开存放,用明显的标识进行区分,以免误拿误用。分类后,最好还要用不同颜色加以标记。比如外用药多有刺激性,腐蚀性或毒性较大,不可内服,最好用红字标明。尽可能保存药品的原包装和药品说明书,使用前核对药品的药名、用途、用量、用法和有效日期等。
②正确贮存。通常药品的保存要避免光照,存放于阴凉干燥的地方。当然具体的药品要根据其药品特性选择合适的保存方式。有些药品有特殊要求,一定要注意看说明书,并按说明书上注明的要求存放,如要求阴凉处存放是指放在室温不超过20℃的地方,凉暗处是指避光并不超过20℃,冷处是指2~10℃,常温(室温)指10~30℃,凡贮藏项未规定贮存温度的系指常温。除另有规定外,生物制品应在2~8℃避光贮藏。
对于拆零使用的药品,尤其要注意以下事项颗粒、片剂、药品的存放有差异,如某些益生菌制剂、头孢类抗菌药物、眼药水等,应放在冰箱冷藏室;中成药要注意包装严密,以免受潮;酒精、碘酒等制剂,则应密闭保存,以免挥发。拆零药品一般已没有原包装和说明书,为了保证药品干净、卫生,应该用专用袋装好,记好服用方法。
③保证效期。药品均有有效使用期和失效期,过了有效期便不能再使用,否则会影响疗效,甚至会带来不良后果。散装药应按类分开,并贴上醒目的标签,写明存放日期、药物名称、用法、用量、失效期,每年应定期对备用药品进行检查,及时更换。对于贮备药品使用时应注意观察外观变化。如片剂产生松散、变色;糖衣片的糖衣粘连或开裂;胶囊剂的胶囊粘连、开裂;丸剂粘连,霉变或虫蛀;散剂严重吸潮、结块、发霉;眼药水变色、混浊;软膏剂有异味、变色或油层析出等情况时,则不能再用。
④定期清理。每隔3个月左右检查一次家庭小药箱。
a.清理掉过期失效药品,以免出现误服过期药、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开储存;内服药和外用药分开存放;把特殊用药与常规用药分开;还应注意存放的药品不要让孩子拿到,以免误服。
b.在存放中如发现药片(丸)发霉、变质、变色、松散、有怪味,或药水出现絮状物、沉淀、挥发变浓等现象时,应及时淘汰,不可吝惜,并相应补充新药。过期或变质的药品交到药店或医院药房委托它们帮助销毁,不要乱扔过期药品。
c.补充药品的药量不宜多。一般够三五日剂量即可,以免过多造成失效或浪费。购药时尽量选用OTC药品,一定要向医师或药师咨询药品的用法、用量及禁忌,确保正确用药。
(3)儿童家庭用药安全问题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孩子生病了该如何用药?那么多的剂型中,有很多是成人的剂型,给孩子应该选用哪些剂型?孩子的用药剂量应给怎么算?服药一日三次,到底是早中晚各一次,还是另有规定?儿童用药不当反伤身,我们列举一些宝爸宝妈关注的儿童用药安全常见问题,让我们的儿童远离用药伤害。
① 孩子用药服用剂量怎么做才是最科学的?
较为科学的是根据孩子的实际体重来计算。目前,大部分药品在成人的安全性、有效性确定之后方能用于儿童。而大多数药品缺少儿童临床试验数据,儿童给药剂量多依据成人剂量,再通过体重换算、体表面积换算、年龄换算等方法来确定。在许多说明书当中表明的用药量都是按照公斤体重来的,所以这是一种比较让大家能够接受的计算方式。孩子患病时,我们不建议家长根据经验用药,有些家长可能会说,上一次我去医院看了病,医生开了药,这次还没有隔多长时间,这个医生开的剂量应该也不会差到那里去。其实,这是有偏差的,尤其是婴儿,生长发育的速度比较快,体重变化也比较大,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尽量每次都能称体重。这样,我们大夫在开药时就能很准确地把握用药剂量了。
②药品的剂型有许多,最适合孩子使用的是哪一种呢?
如果要用药,尽量选用儿童剂型的药,如颗粒剂、溶液剂、粉剂、散剂等,现在的药剂工艺都比较先进,有许多是做成水果口味的。一般来说,我们的大夫在给孩子开具处方时,会尽量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比如适用于儿童的剂型有溶液剂、颗粒剂、糖浆剂、干混悬剂、泡腾片、散剂、滴剂等液体制剂或者溶于液体后制成液体状服用的剂型,注射剂、皮肤黏膜剂(贴剂栓剂软膏等),吸入雾化剂型等。家长朋友们如果选择到药店去购买OTC的药品,也要尽量选用儿童剂型、规格。
③很多药物说明书上都写了小儿酌减,所以一般就直接减半或者1/3或1/4成人量,这样做行不行?
将成人药减量给儿童使用,缺乏科学依据和循证医学证据,即便是按照体重或是体表面积或年龄换算给儿童服用,背后都存在重重隐患。儿童是成人的起点而非成人的微缩版或缩小版,具有其本身的生理特点。儿童机体尚未发育成熟,全身组织器官均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功能不完善。与成人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a.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差异较大,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分布因年龄而异。
b.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易受药物损害。如镇静催眠药、吗啡等镇痛药、全身麻醉药、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等,药物易穿过血脑屏障,作用增强。
c.新生儿体内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率较成人低,游离型药物浓度更高,药物作用增强。
d.婴幼儿肝酶系统发育不成熟,代谢能力较差,药物在体内不能充分代谢,容易引起毒副作用。
e.儿童肾脏功能发育不全,消除药物能力较差。药物在体内排泄慢,半衰期长,易发生中毒。
f.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较迟,对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反应较成人敏感。长期应用中枢抑制药,可抑制小儿学习和记忆功能,出现智力发育迟缓或障碍,影响学习和成长。
g.新生儿及婴幼儿对泻药和利尿药非常敏感,易致脱水。
h.许多小儿遗传性缺陷并不表现出来,表面上发育正常,但对某些药物反应异常,需要谨慎用药,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使用磺胺类、抗疟药等药物时出现溶血。除此之外,药物对儿童钙盐代谢、内分泌系统、营养物、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同于成人。
④药物说明书指示根据孩子的体重计算,到底应该怎么计算?
比如,某种药品在说明书中注明10mg/kg/次,每日2次:如果孩子体重为5公斤,也就是每次50mg,每天服2次。但是,有一种是在说明书中标明10mg/kg.日,分2次服用,那就是总量为50mg,每次25mg。
⑤儿童一日三次给药,早、中、晚各一次的做法对不对?
每天的用药次数实际上是跟药物的半衰期紧密相关的,半衰期短,则每日用药的次数相对要长。其实,一日三次并不等于一天三餐,正确的理解是每隔8小时一次,这样间隔时间相同,可以使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在24小时内都保持相对平稳。但是,实际情况是严格遵循服药时间间隔会与日常作息时间产生冲突,尤其夜间起床服药会比较困难,家长可以根据药物特点和实际生活情况,合理调整孩子服药时间。
⑥药品到底应该饭前吃还是饭后吃,饭前饭后又要间隔多久呢?空腹及睡前又是什么时候呢?
饭前还是饭后服药,要根据药物的特性,比如饭前(饭前15分钟至1小时)服用的药物,多半是因为食物会影响药物的作用或吸收,比如胃黏膜、肠黏膜保护剂,服此类药物后,药物会分散在消化道形成一层保护膜,与食物同时服或者饭后服,药物会与食物混合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比如蒙脱石散、磷酸铝凝胶等;饭后(饭后15~30分钟)服用的药物,多半是因为此类药物对消化道有刺激,食物或可减轻不适,有时是因为食物中的脂类物质能促进药物吸收,如鱼肝油等脂溶性药物,可溶解于食物中的脂肪内,饭后服用,更容易吸收,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空腹服用:指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晨起顿服:指早晨起床后将药品一次性服用,这种服药方法,主要目的是将药力集中、使药物更迅速地发挥作用;睡前服用:指睡前15~30分钟服用。同时请家长们注意,有一些具有时辰药理学特性的药物,要根据人体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性变化来确定服用时间,如糖皮质激素给药时间宜在早上或者上午使用。
⑦有些孩子吃药后,可能咳嗽或者其他原因吐药,这时应该怎么办?
服用药物的效用通常以30分钟为准,如果在1小时内大量呕吐,则于口腔清洁漱口后再补服一剂,若超过1小时后呕吐,则不需补服。
⑧孩子生病,是不是联合用药好得更快些呢?
联合用药是指为了达到治疗目的而采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应用。只有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使用,不能随意联合用药。应达到协同或相加治疗效果,减少药量,减少毒性,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等目的。在给患儿用药时,应十分小心,应尽量减少用药种类,减少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⑨孩子服药是用温水,还是可以用牛奶或米汤或者糖水送服呢?
我们建议,大部分的药品用温水送服,通常不主张用牛奶米汤或者糖水送服,因为药物有可能与牛奶中的成分发生作用而影响疗效。要根据说明书中的具体要求,比如孟鲁司特钠颗粒剂特别指定不能用水冲服,为了避光保持药效,必须溶于奶粉、母乳或者与软性食物混合服用。也并不是什么药都用温水最合适,比如有些药最好用凉开水服:维生素类(遇热后易被破坏而失去疗效)、益生菌(温度稍高会杀灭菌群而影响药物疗效)、预防疫苗(灭活)、助消化药(遇热后凝固变性失去作用)
⑩孩子服用胶囊比较难吞下,那可不可以打开胶囊,然后把里面的药物用水冲泡服用呢?
药物做成胶囊的目的主要有三,一是为了掩盖某些药物的不良气味,二是有的药物不需要在胃中而必须在肠中溶解,故制成肠溶胶囊剂以保证药物效力充分发挥,三是为了使药品整洁美观,使孩子不至于产生厌恶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果把药粉倒出来服,不但影响疗效,还会产生一些副反应。通常不建议把胶囊里的药物用水冲泡服用,尤其是肠溶胶囊。但是,有些胶囊里的药品使用了包裹技术,比如先做成了肠溶微丸再装入胶囊的,在没有儿童专用剂型的情况下,为了便于服用及计算剂量,可以打开服用,比如抗癫痫药托吡酯胶囊,可以将胶囊里的药粒置于软性食物上给孩子喂服。
(11)很多家长在选择药物时觉得应当选择中成药,副作用小,这样可取吗?
中药有数千年的小儿用药经验,许多传统经典的方剂在治疗儿童疾病方面,不仅疗效显着,而且副作用相对少。有许多中成药是由一些古典名方研制而来,中医辨证施治、标本兼治,中医药在儿童疾病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六部委联合推出《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加大儿科中成药和中药院内制剂研发力度,推动完善儿科中药安全性、有效性的再研究,进一步促进儿科中药临床合理应用,不断倡导发挥中医药儿童用药特色优势。尽管如此,家长们在选用中成药时也是要注意“是药三分毒”,要按照辨证施治进行选择,在使用的过程中密切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建议最好的就是到正规的医疗机构的儿科就诊。
(12)孩子服药出现不良反应后,家长应该怎么做?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是吃了不该吃的药,还是身体对药物出现过敏导致的呢,或是其他原因对安全用药产生威胁呢?
简而言之,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在正确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副作用。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正确做法就是停用可疑药物,如果严重的及时送医。有些停药后可自愈而有些就可能需要对症治疗来改善出现不良反应的一些症状。
当然,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有概率的,这种副作用有重有轻,严重的也可危及生命。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也是可以避免的。对安全用药产生威胁的因素不仅仅是药品不良反应,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药错误的环节和因素,儿童用药错误可以发生在医师处方开具与传递、药品调剂与分发、给药与监测、药品管理等环节,因素有剂量错误、服用方法不正确、多药合用以及家长们在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隐患,如服药初期症状消退,停止服药;根据经验给儿童用药;为了小孩早日康复,擅自联合用药;自行调整用药剂量;将药溶于牛奶、糖水、饮料以及粥汤等中服下。或者使用成人药,在分剂量时未能获取正确的剂量等。
(13)滥用抗生素有什么危害?使用抗生素又有什么原则?
抗生素研发赶不上细菌耐药的速度,一个新药十年研制,1~2年就耐药。所以,滥用的最直接和最严重的结果就是细菌耐药并产生超级细菌。耐药菌的检出在儿童患者中检出率十年里增加了一倍。有一些病毒感染是可以不用抗菌药,如我们所说的儿童普通感冒,本身就是自限性疾病,病毒是没有特效药的,是可以不需要用抗生素的。不该用的坚决不用,该用的要用对药的种类和用对药的剂量,还要用对药的疗程。如果半途而废,耽误疾病的治疗,细菌反而更容易耐药,现在不节约用药将来无药可用。
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如下:
a.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b.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c.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有害无益的。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d.皮肤、黏膜局部,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他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在眼黏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告知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14)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是对的吗?输液真的这么可怕吗?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合理用药的原则。准确地说,不合理的输液比较可怕。吞咽困难且无法肌注(新生儿)、严重的吸收障碍(呕吐、腹泻)、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的情况时才输液。我们倡导的是合理用药,各种给药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只要正确认识静脉输液,正确运用,促进合理、安全用药就不可怕。
(15)都说是药三分毒,所以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一旦好转就立刻停药,但有些家长有说要多吃一到两天巩固疗效,这到底哪种正确呢?
不同的药品,它的使用疗程是不同的,像一些普通对症的药品如退热药,不发热就可以不用,但是对于一些有特别要求的比如抗生素,我们就一定要用够疗程,否则更容易引起耐药。还有些特殊的专科药品,是否停药或者减量一定要经医生医嘱。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iankang/2023014705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