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百科

急性肠套叠的症状及处置如何-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6日 阅读:106 评论:0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1岁以内多见,占60%~65%,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比为2~3:1。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

(1)急性肠套叠有哪些病因?

肠套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饮食改变:出生后4~10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

②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度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

③病毒感染。有报道称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④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致肠套叠。

⑤遗传因素。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⑥先天性肠管畸形和其他器质性疾病。如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等都会成为诱因。

(2)急性肠套叠有哪些临床表现?

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上以前者多见。婴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肠套叠,现介绍其临床特点。

①阵发性哭吵。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地哭吵,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

②呕吐。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后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

③腹部包块。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

④果酱样血便。婴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80%以上,为首要症状就诊。一般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便血早者可在病后3~4小时出现,常见肛门排出稀薄黏液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

(5)全身状况。依就诊早晚而异,早期除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晚期患儿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嗜睡,反应迟钝。发生肠坏死时,有腹膜炎表现,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等症状。

儿童肠套叠发病的过程多较缓慢,呈亚急性肠梗阻的症状,也有阵发性的腹痛,腹部肿块一般能明显触及,便血较少见,偶有呕吐。

(3)如何诊断、治疗急性肠套叠?

当患儿已具备阵发性有规律性哭闹、呕吐、血便及腹部触及腊肠形肿块时,即可确定诊断。腹部超声检查为首选检查方法,可通过肠套叠的特征性影像(在肠套叠横断面上显示为“同心圆”征,纵切面上呈“套筒”征)协助临床确定诊断。肠套叠一经诊断应立即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有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

①非手术疗法。首选灌肠复位方法。江西省儿童医院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展B型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诊断和复位肠套叠,成功率达95%以上。

②手术疗法。如来诊患儿病程超过48小时,临床疑有肠坏死,或者灌肠复位未成功,均应采用手术治疗。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iankang/2023014691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