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百科

什么是《家乡肉》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3日 阅读:158 评论:0

家乡肉,皮细肉白,质优味美,肥瘦相称,爿张均匀,咸淡适度,是咸肉中的名品。

咸肉有南北之分,历史上人们把长江以北,如如皋、泰兴、南通一带所产咸肉,统称“北肉”,将长江以南江浙所产的咸肉,称为“南肉”。因此家乡肉又名“家乡南肉”,产于金华地区各县, 是“南肉”中历史最久,销路最广的传统产品。

“家乡肉”名称,据说和北宋末年爱国名将宗泽有关。宗泽是浙江义乌人,有一次他从京都汴梁(即今河南开封)回故乡省亲。当时内忧外患,时局动乱,生活非常艰苦。当他离家返京时,乡亲们和他依依不舍,临别时大家都来送行,并以鲜肉相赠,宗泽便带了几爿鲜肉上路,从义乌到汴梁,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颇费时日,宗泽惟恐鲜肉腐败,便在肉上加盐防腐,到了京都,肉已干燥,闻闻则香气扑鼻,吃起来鲜美可口。宗泽便用此肉宴请宾朋好友,宰相张邦昌吃了赞口不绝,便问肉从何来,宗泽回答说是“家乡肉”。由于宗泽的名望很高,于是“家乡肉”之名,便誉满朝野。金华义乌一带的百姓得知“家乡肉”这样受人欢迎,便学着腌制起来。

家乡肉之所以历来受人欢迎,是同家乡肉的质量好分不开的。腌制家乡肉大都采用金华地区着名猪种——两头乌和东阳花猪之肉,这种猪皮薄肉细,质嫩味美,是腌制火腿和加工咸肉的上等原料。另外, “家乡肉”的腌制也很讲究;一般用盐量不超出15%(即50公斤肉7.5公斤盐), 而且要分三次添加。第一次叫擦盐,用量占3—4%,是用手将盐擦在肉上,目的是使盐分掺入肉内将血水排出。第二次叫敷盐,时间是两天以后, 用盐量占7—8% 、主要将盐敷在夹心、 短肋、 腿部、背脊骨等处。第三次叫复盐,时间在第二次敷盐后七八天进行, 用盐量占5—9%,复盐的目的是将肉上下翻换一次, 再在每块肉上加一些盐。复盐后经过15天时间肉即腌制成熟。 因为采用分批加盐,肉质淡而鲜,若一次用盐,肉质则咸而涩,这就是“家乡肉”的风味与众不同的原因。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iankang/2023013600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