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百科

药膳食疗:中医饮食养生观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5日 阅读:94 评论:0

饮食的目的是补充营养,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具体说来还有许多讲究。首先,人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精、气、神,统称 “三宝”。机体营养充盛,则精、气充足,神自健旺。《寿亲养老新书》说:“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明确指出了饮食是 “精、气、神”的营养基础。其次,由于食物的味道各有不同,对脏腑的营养作用也有所侧重。《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此外,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还表现在其对人体脏腑、经络、部位的选择性上,即通常所说的 “归经” 问题。如茶入肝经,梨入肺经,粳米入脾、胃经,黑豆入肾经等。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饮食,对人体的营养作用更为明显。饮食养生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强身、防病

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合理地安排饮食,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可以使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因而,机体新陈代谢功能活跃,生命力强,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大,抵御致病因素的力量就强。

饮食又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根据食物的气、味特点,以及人体阴阳盛衰的情况,予以适宜的饮食营养,或以养精,或以补形,既是补充营养,又可调整阴阳平衡。不但保证机体健康,也是防止发生疾病的重要措施。例如: 食用动物肝脏,既可养肝,又能预防夜盲症; 食用海带,既可补充碘及维生素,又可预防甲状腺肿; 食用水果和新鲜蔬菜,既可补充营养,又可预防坏血病; 等等。

此外,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作用,可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例如: 用大蒜预防外感和腹泻,用绿豆汤预防中暑,用葱白、生姜预防伤风感冒等,都是利用饮食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2.益寿、防衰

饮食调摄是长寿之道的重要环节,利用饮食营养达到抗衰防老、益寿延年的目的,是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的问题。中医认为: 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此乃益寿、抗衰的关键。因此,在进食时宜选用具有补精益气、滋肾强身作用的食品。同时,注意饮食的调配及保养,对防老抗衰是十分有意义的。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充分发挥饮食的防老抗衰作用尤其重要。《养老奉亲书》说:“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清代养生家曹廷栋认为以粥调治颐养老人,可使其长寿。他指出:“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 因之编制粥谱百余种,以供世人食饮。

很多食物都具有防老抗衰作用,例如芝麻、桑椹、枸杞子、龙眼肉、胡桃、蜂王浆、山药、人乳、牛奶、甲鱼等,都含有抗衰老物质成分,都有一定的抗衰延寿作用。经常选择适当食品服用,有利于健康长寿。

在传统的中医饮食养生法中,有丰富的调养经验和方法: 在食品选择上,有谷类、肉类、蔬菜、果品等几大类; 在饮食调配上,有软食、硬食、饮料、菜肴、点心等。只要调配有方,用之得当,不仅有养生健身功效,而且可以收到治疗效果。

饮食养生,并非是无限度地补充营养,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度。概括地说,主要有四: 一要“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营养; 二要“有节制”,即不可过饱,亦不可过饥,食量适中,方能收到养生的效果;三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四要因时因人而异,根据不同情况、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配膳方法。这些原则对于指导饮食营养是十分重要的。

俗语云: 药补不如食补。一般说来,药物不宜于长期服用,而食物却可以长期坚持食用,且没有明显毒副作用。药与食有时候并非完全泾渭分明,中医有“药食同源”之说。只不过前者侧重于治疗疾病故偏性较大,后者侧重于营养的补充而偏性一般很小,相对更加平和、安全。实际上,中医里面有很多药物本身就是食物,比如山药、山楂、蜂蜜、红枣等。食物也有一定的药效,如小麦可补心安神,豆制品具有宽中益气、和脾胃的作用等。如果能根据病情需要,在营养较均衡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多吃一些切合自身体质的食物,少吃一些与体质需要相反的食物,这对于养生保健一定会有好的帮助。

综上所述,中医药膳是中医养生治病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医学“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的精髓所在,发扬传承中医药膳学知识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jiankang/2022122646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