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黄石公三略

下略《圣贤》全文与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1日 阅读:187 评论:0

下略

1.圣贤

【原文】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求贤以德,致圣以道。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微者危之阶,乖者亡之征。

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降体以礼,降心以乐。所谓乐者,非金石丝竹也,谓人乐其家,谓人乐其族,谓人乐其业,谓人乐其都邑,谓人乐其政令,谓人乐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译文】

能够拯救天下倾危的,就能得到天下的安宁;能够解除天下忧患的,就能够享受天下的快乐;能够解救国家灾祸的,就能够得到天下的幸福。所以,恩泽遍及百姓,贤人就会归附于他;恩泽遍及于万物,圣人就会归附他。贤人归附,国家就能强盛;圣人归附,天下就能统一。使贤人归附要用“德”,使圣人归附要用“道”。贤人离去,国家就要衰弱了;圣人离去,国家就要混乱了。衰弱是通向危险的阶梯,混乱是即将灭亡的征兆。

贤人执政,能使人从行动上服从;圣人执政,能使人从内心顺从。从行动上服从,便可以开始创业了;从内心顺从,才可以善始善终。使人从行动上服从靠的是礼教,使人从内心顺从靠的是乐教。所谓的乐教,并非指金、石、丝、竹,而是使人们喜爱自己的家庭,喜爱自己的宗族,喜爱自己的职业,喜爱自己的城邑,喜爱国家的政令,喜爱社会的伦理道德。这样治理民众,然后再制作音乐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使社会不失和谐。所以,有道德的君主,用音乐来使天下快乐;没有道德的君主,用音乐来使自己快乐。使天下快乐的,国家便会长治久安;使自己快乐的,不久便会亡国。

【点睛之笔】

扶危济困、除忧施乐、消祸造福,当是领导者的使命所在和职责担当。

钱财最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多施惠泽,才可广揽人才;恩泽及万物,圣人自归附。

得贤得圣,事业鼎盛;家大业大,是为人大。

做有道德、讲道义的成功人士。

没有圣贤的团队,注定不能持久保持精诚团结。

既要能管住人的手脚,更要能管住其思想;

行为确保创始,思想决定结果;

优秀的管理者能管住人们的手脚,卓越的管理者能管住人们的思想;

用规章制度只能约束人们的行为,用精神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

快乐如同音乐,应该同众人分享;

音乐能鼓舞士气,促进团结,激发斗志;

使大家快乐的人,可得天长地久之果;只知自身快乐的人,不可能万古长青。

2.释远

【原文】

释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而有终。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过制,虽成必败。

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教人者顺。逆者乱之招,顺者治之要。

【译文】

舍弃眼前而思虑长远,不修内政而向外扩张,这样做结果只能是劳而无功;不追求长远而专注于眼前,不事扩张而修明内政,这样做可以安逸而有成。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朝堂之上就会出現许多忠义之臣,民众也会安分而有为,以报答君主;实行劳民伤财的政策,只会使民众抱怨君主,国家就会出現许多怨恨之民。所以说,热衷于扩张领土的,内政必然荒废;致力于推行德政的,国家就会强盛;能珍惜并保全自己本来固有的,国家就会平安;一味垂涎别人所有的,国家就会残破。统治残酷暴虐,世世代代都要受害。事情超过了限度,即使一时成功,最终也难免失败。

不正己而正人,其势拂逆;先正己而后正人,才顺乎常理。行为拂逆是招致祸乱的根源,顺乎常理是国家安定的关键。

【点睛之笔】

可以有战略追求,但是要立足于脚下;

关注民生,倾听民声,了解民愿,使百姓安居乐业,才可消除民怨;

坚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资源的作用;

总想将别人的据为己有,总想置对方于死地,这是一种很可怕的心态,因为竞争的关键不是消灭对手,而是让自己强大;

不要追求用超常做法赢得胜利,可持续发展一定是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正,实现众人之正;用众人之正,实现事业之正;用事业之正,修成正果。

3.道德

【原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不可无一焉。故夙兴夜寐,礼之制也;讨贼报仇,义之决也;恻隐之心,仁之发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译文】

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道是人们所应遵循的,德是人们从道中所得到的,仁是人们所亲近的,义是人们所应做的,礼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五者缺一不可。所以,起居有节,是礼的约束;讨贼报仇,是义的决断;怜悯之心,是仁的发端;修己安人,是德的途径;使人均平,各得其所,是道的教化。

【点睛之笔】

管理的至高境界是文化的熏陶;

让制度深入人心,把约束变成习惯,而习惯就是文化的基本表现,是素质的自觉反映,具有超越规章制度的作用。

4.命令

【原文】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于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命失,则令不行;令不行,则政不正;政不正,则道不通;道不通,则邪臣胜;邪臣胜,则主威伤。

【译文】

君主下达给臣下的指示叫“命”,书写在竹帛上叫“令”,执行命令叫“政”。“命”有失误,“令”就不能推行;“令”不推行,“政”便出現偏差;“政”有偏差,治国之“道”便不通畅;“道”不通畅,奸邪之臣便会得势;奸邪之臣得势,君主的威信就会受到损害。

【点睛之笔】

政令重在执行,应确保领导的威严和政令的神圣性与权威性。

令不行,政不正,道不通,邪臣胜,都是执行力方面的严重问题。

用系统思想指导执行力体系建设:

首先,是确保政令科学、合理、无误;

其次,是确保指挥系统畅通、有效;

再次,是确保执行命令到位;

第四,是确保工作方法正确;

最后,是确保系统没有漏洞,不给别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

5.迎贤

【原文】

千里迎贤,其路远;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远,故能全功尚贤,而下尽力。

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善者得其祐,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众善至。

众疑无定国,众惑无治民。疑定惑还,国乃可安。

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故善施于顺民,恶加于凶民,则令行而无怨。使怨治怨,是谓逆天;使仇治仇,其祸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则民得其所,而天下宁。

犯上者尊,贪鄙者富,虽有圣王,不能致其治。犯上者诛,贪鄙者拘,则化行而众恶消。

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禄得;节义之士,不可以威刑胁。故明君求贤,必观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节义之士,修其道。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

【译文】

千里之外去聘请贤人,路途十分遥远;招引不肖之徒,路途却十分近便。所以,英明的君主总是舍弃身边的不肖之徒,不远千里去寻求贤人,因此能够保全功业,尊崇贤人,臣下也能尽心竭力。

弃置一位贤人,众多的贤人便会引退;奖赏一个恶人,众多的恶人便会蜂拥而至。贤人得到保护,恶人受到惩罚,就会国家安定,群贤毕至。

民众都对政令怀有疑虑,国家就不会得到安定;民众都对政令困惑不解,社会就不会得到治理。疑虑消失,困惑解除,国家才会安宁。

一项政令违背民意,其他政令也就无法推行;一项恶政得到实施,无数恶果也就从此结下。所以,对顺民要实施仁政,对刁民要严加惩治,如此,则政令畅通无阻,民无怨言。用民众所怨恨的政令去治理怀有怨气的民众,叫作违背天道;用民众所仇恨的政令去治理怀有仇恨的民众,灾祸将无可挽救。治理民众要依靠贫富均平,贫富均平要依靠政治清明。这样,民众便会各得其所,天下也就安宁了。

如果犯上之人反而尊贵,贪鄙之人反而富有,那么即使有圣明的君王,也无法把国家治理好。犯上之人受到惩处,贪鄙之人受到拘禁,这样,教化才能得到推行,各种邪恶也就自然消除。

清正廉洁的人,是无法用爵禄收买的;有节操讲义气的人,是无法用威刑使之屈服的。所以圣明的君主征求贤人,必须根据他们的志趣而采取不同的方式。罗致品德高尚的人,要讲究礼节;罗致崇尚节操的人,要依靠道义。这样,贤士便可以招致,君主的英名也可以保全了。

【点睛之笔】

求贤不辞远,赏善引众善。

招揽贤才要不惜一切代价,这样才会有人人尽力而为的局面。

赏善而罚恶,为的是营造健康的精神环境。废善之举,如同给健康肌体植入有害病菌;赏恶之举,则是激活体内的癌细胞。佑善,等于强化健康素质;诛恶,就是对病体做手术。

适度的政务公开和民主参与,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工作;

不要让大家在猜忌和疑惑中工作和生活;

透明度就是民主,把知情权落在实处;

一个错误的决定会冲减一百个正确决定的效果,一个错误的行为会导致一百个错误发生;

管理的作用之一就是顺气消怨:

用抱怨对待抱怨,只能加重抱怨;

用仇恨报复仇恨,后患无穷;

心平气和,公正清明,教化行而民无怨,这才是和谐。

不可用同一种模式对待所有的人。

清廉之士不在乎利禄爵位,而注重礼节名声;节义之士不惧怕刑罚威胁,而注重道义名声。

6.抱道

【原文】

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审治乱之机,知去就之节。虽穷不处亡国之位,虽贫不食乱邦之禄。潜名抱道者,时至而动,则极人臣之位。德合于己,则建殊绝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扬于后世。

【译文】

圣人君子能够明察兴衰的根源,通晓成败的端倪,洞悉治乱的关键,懂得去就的时机。即使穷困,也不会贪图将亡之国的高位;即使贫苦,也不会苟取衰乱之邦的厚禄。隐姓埋名、胸怀经邦治国之道的人,时机到来后一旦行动,便可以位极人臣。君主的志向一旦与自己相投,便可以建立绝世的功勋。所以,他的道术高明,美名流芳千古。

【点睛之笔】

学会看透大势、看到变化、看出结果,知道自己在哪里、到哪里去、怎么去。

所谓的高人,往往在施展抱负之际,就已经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了然于胸,既能预测其未来的趋势,又能洞悉兴亡、成败、治乱的玄机,从而理性地选择自己的去留策略。正因为他们通达世事,洞悉治乱,能够把握时机,所以他们审时度势,伺机而动,服务效力于与自己合德的君主,从而建立卓越功勋,扬名于后世。

何为清醒理智?那就是:

不在显现败亡之象的组织中追求个人职业的发展,不在管理混乱的团队里谋求个人利益的实现;胸怀济世之才,又能待机而动,适时而为,与志同道合之人心心相印,同舟共济。

7.义兵

【原文】

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堕,其克必矣。所以优游恬淡而不进者,重伤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者,常畏惧而不敢失道。

【译文】

圣明的君主进行战争,并不是出于喜好,而是用来诛灭残暴,讨伐乱贼。用正义讨伐不义,就像决开江河之水去淹灭小小的火炬一样,又像在无底的深渊旁边推下去一个摇摇欲坠的人一样,其胜利是必然的。圣明的君主之所以沉稳从容而不急于进兵,是不愿造成过多的人员和物资损耗。战争是不吉祥的事情,天道是厌恶战争的。只有在迫不得已时进行战争,才是顺乎天道的。人和天道的关系,就像鱼与水一样,鱼得到水便可以生存,失去水肯定要死亡。所以,君子们常常心存敬畏,一刻也不敢背离天道。

【点睛之笔】

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组织,行动时一定要符合社会道义。任何时候都要师出有名,正义在握,方能有理而为。

不到万不得已时,不釆取极端的行动。极端之举毕竟是一种无奈的伤害,不可以此为乐。严格的管理不等于没有人性。好生之德是一种至高境界,好生才会有重生。

要懂得敬畏天道,学会顺应天道,努力做好人事。

8.去害

【原文】

豪杰秉职,国威乃弱;杀生在豪杰,国势乃竭。豪杰低首,国乃可久;杀生在君,国乃可安。四民用虚,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

贤臣内,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内外失宜,祸乱传世。

大臣疑主,众奸集聚。臣当君尊,上下乃昏;君当臣处,上下失序。

伤贤者,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受其害;嫉贤者,其名不全;进贤者,福流子孙。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焉。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

【译文】

专权跋扈的大臣执政,国君的威望就会受到损害;生杀大权操于其手,国君的权势也就衰竭了。专权跋扈之臣俯首从命,国家才能长久;生杀之权操于国君,国家才能安定。百姓穷困,国家就没有储备;百姓富足,国家才会安乐。

重用贤臣,奸臣就会被排斥在外;重用奸臣,贤臣就会被置于死地。亲疏不当,祸乱就会延及后世。

大臣自比君主,众奸就会乘机聚集。人臣享有君主那样的尊贵,君臣名分就会昏昧不明;君主沦为臣子那样的地位,上下秩序就会颠倒混乱。

伤害贤才的,祸患会殃及子孙三代;埋没贤才的,自身会遭到报应;妒忌贤才的,名誉不能保全;举荐贤才的,子孙后代都会受惠于他的善行。所以君子总是热心于举荐贤人,因而美名显扬。

对一个人有好处,对一百个人有害处,民众就会离开城邑;对一个人有好处,对一万个人有害处,全国就会人心离散。除掉一个人而有利于一百个人,人们就会感慕他的恩泽;除掉一个人而有利于一万个人,政治就不会发生混乱了。

【点睛之笔】

组织内部,一旦有小人得势,必然滋生奸邪,败坏组织风气,影响事业发展。

领导要谨防大权旁落,谨防被架空。

人人皆知的道理:丰衣足食,长治久安。

亲近、重用贤能之人,则奸邪小人自然被排挤;小人得势之日,就是贤能之士祸患加身之时。

不管是下疑上,还是下贵上,都有可能发展为以下犯上。

以不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对待贤能贤德之人,就是给自己事业的发展设置障碍。

鼓励荐贤、举贤之举,更要有聚贤、容贤之胸怀。

让尊贤、学贤、思贤成为一种习惯。

牺牲众人利益而为极少数人谋利的举措,最终必然导致众人离散。

坚定不移地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凝聚人心的基础。

一定要把害群之马从组织团队中清理出去。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huangshigong/202211143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