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太祖赵匡胤皇太后杜氏(人物事迹_历史评价)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99 评论:0

后梁贞明年间的一个冬天,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家住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杜家庄的杜爽老汉,热情款待了一位路过此地请求避雪的青年男子。杜老汉见来客状貌英伟,举止勤谨,顿生爱意,说话间又知他是官宦之后,更有心结纳,当下便自己作主,把年已及笄的大女儿许配给他了。这位客人便是宋朝的皇考赵弘殷,那杜家闺女便是为他生养了宋太祖和宋太宗两位皇帝的昭宪杜太后。

杜氏的祖上虽不能像她的婆家那样能数罗出一些令人钦羡的荣耀,但家境殷实,并又好佛向善,在安喜一带拥有颇好的名声。她家住于从幽涿通往汴洛的官道附近,南来北往的官员商贾络绎不绝,常有人来歇憩打尖,使她有机会经历许多场面,接触各种复杂的人物,因此,她虽然没有享受诗礼闺范的濡染, 但待人处事的见识却远非身居阃的名门闺秀所能及的。随着婚后生活经历的复杂,和他丈夫、儿子在政治上的发迹,她的见识也在逐步增长。

赵弘殷路过杜家庄,是准备投奔一些强大的割据军阀谋一枝之栖。婚后不久他就到了赵王王熔的麾下,因替王镕率军应援后唐庄宗李存勖有功,得到李存勖的赏识,又成了李存勖军中的一员裨校。大概从这时起,杜氏就开始了随丈夫东征西讨的军旅生涯,她的哥哥杜审琦也投入后唐军中担任了义军指挥使。

随军生活迁徙无常,席不暇暖,杜氏少不了要饱尝颠沛流离的动荡之苦,丈夫长时间从征在外,往往数年之间难谋一面,家庭的重担就完全落在了杜氏的肩上。开始时丈夫的官职较低,又处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灾荒严重,后唐政府根本发不出军粮,负责财政的租庸使孔谦每天都到洛阳的上东门外等候粮船,到一点发一点。许多军士没有饭吃,卖妻鬻子,骨肉分离。他们的家属只好成群结队到野外寻点野菜充饥,往往冻饿而死。杜氏日子的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她的第一个儿子赵光济和一个女儿(后来追封为陈国长公主)出生不久就不幸夭折了。直到婚后第10个年头,才在洛阳夹马营生下了第二个儿子赵匡胤,12年后又在浚仪(今开封)官舍生下了第三个儿子赵匡义。后来她又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杜氏性格坚毅,治家颇有礼法,对孩子的训导也很严格。匡胤、匡义二子幼时虽顽皮好动,但长大后都能谨慎持重,这与她的家教是分不开的。杜氏教子虽严,但也不像一般的母亲那样总是把孩子拴在自己的身边,不离左右,而是让他们循着自己的天性发展,养成敢作敢为的作风。匡胤好舞刀弄枪,学习骑射,有一次他骑上一匹未勒绳索的烈马,顺着城墙斜道向上驰突,头颅猛然撞在门楣上,摔落地下,旁观者以为他的脑袋必碎无疑,那知他慢慢爬起,又追上烈马纵身腾上。这种冒险的举动做母亲的哪有不担心的道理?但杜氏并未因此而限制匡胤的习武。等到匡胤十几岁的时候,她就放手让他四处闯荡去了。匡义嗜好读书,杜氏和赵弘殷就尽力为他创造学习条件,恒加饬励,赵弘殷在后周时领兵征伐淮南,每破州县,对金银财宝一概不问,只搜求各类古书捎给匡义,因此匡义能精于文业,多才多艺。

光阴蹉跎人易老。杜氏50岁出头之时,她的丈夫付出在战场上被打瞎左眼的代价之后,已由下级军官逐步升任右厢都指挥,领岳州防御使,后来又累官检校、司徒、天水县男。她的儿子赵匡胤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积战功担当了殿前指挥使等要职,赵匡义也当上了供奉官都知。她母因子贵,在赵匡胤官拜定国军节度使的时候被封为南阳郡夫人。这一年杜氏54岁。大概也就在这一年,她的丈夫死去,她变成了寡妇。老年丧偶是十分不幸的,但杜氏并没有在丧偶的痛苦中徘徊,几年后,当赵匡胤向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伸出他那强有力的双手的时候,杜氏便成了儿子政变活动的最坚定支持者。

有一个故事,说是显德六年(960)正月,当赵匡胤准备率军北征之时,汴京满城风雨地传播着一条小道消息: “出兵之日,当立点检(即赵匡胤,时任殿前都点检)为天子!” 一时间,城里秩序大乱,许多富家大室纷纷挈家外逃,只有宫内不知。赵匡胤忧心忡忡地溜回家来问: “外面已汹汹然闹成这样,怎么办才好呢?” 他的姑姑面色黝黑如铁,正在厨房做饭,一听此话,便操起擀面杖朝赵匡胤就打,一边打一边骂:“大丈夫临大事,行与不行你自己看着办,回家来吓唬我们妇女干啥?! ” 打得赵匡胤不敢做声,低头退出。不管这则故事是真是假,赵匡胤在策划政变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上是不会不向他的母亲通气的,杜氏也就不能不对此阐述她的意见。赵匡胤率军出城之前,为防意外,把杜氏与夫人王氏等家眷老小全都秘密安置到了僧寺定力院之内,杜氏正好可以在定力院焚香拜佛,祈祷她儿子成功。正因为杜氏参与了政变的决策,所以当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并还军京师的消息传来时,赵匡胤的夫人王氏尚不免有些紧张,而杜氏则神态自若,淡然说道: “吾儿平生奇异,素有大志,人们都说他能极尽富贵,有什么可担心的?”

儿子爬上了皇帝的宝座,做母亲的也就不再是一般的朝廷命妇了,自然而然地被尊为皇太后。建隆元年(960)二月,杜氏高坐于朝堂之上,赵匡胤率百官再拜礼毕,殿宇内顿时响起了一片朗朗称贺之声,气氛庄严而热烈。然而当人们抬起笑眼仰望端坐堂上的杜老太后之时,却发现她的脸上不但没有漾溢着志得意满的欣喜神情,反而阴沉沉地愀然不乐。这与喜庆的气氛是何等得不协调,赵匡胤君臣不免心下诧异。几个年老的大臣连忙趋前几步低声问道: “为臣听说自古就有 ‘母以子贵’ 的道理,现在儿子贵为天子,这是陛下的齐天洪福,陛下为何不龙颜愉悦呢?”杜氏沉吟片刻,徐徐说道: “我听说当皇帝难啊!天子置身于黎庶百姓之上,若能得其治道,则此位可尊,一旦有何差失,恐怕连当一介匹夫的资格也没有了,这正是我所忧愁的! ”赵匡胤听罢,连忙匍匐在地,一字一顿地说: “母亲的教诲,儿定铭记在心!”

此后,杜氏仍不放松对儿子们的训戒,每每参与一些重大朝政的决策,常对被赵匡胤倚为股肱的赵普说: “赵书记(赵普曾在赵匡胤手下担任掌书记),我儿子阅历的世事还很少,千万尽心辅弼啊!” 她对三儿赵光义(即匡义)十分疼爱,要求也一直很严,赵光义每次出门,她总是请赵普伴随才准予放行,甚至还要记算时间待其归来。赵光义从来不敢违命。

杜氏对儿子的教养真可谓呕心沥血,得其母范之正了。然而她做梦也想不到,十几年之后,她的两个儿子赵匡胤和赵光义为了皇位之争会骨肉相残、刀斧相见; 更想不到她最疼爱的儿子赵光义在 “斧声烛影” 之下杀死哥哥赵匡胤夺取皇权之后,会与赵普相勾结,以她事先做好安排为借口来证明其即位的合法性。据许多史书记载,杜氏在建隆二年(961)身染重病,赵匡胤为她煎药灌汤不离左右。后来病情加重,杜氏便召赵普进宫,安排后事。杜氏问赵匡胤: “你知道你能得天下的原因吗?” 赵匡胤呜咽着说不出话来,杜氏说: “我年纪大了,难免一死,你哭有什么用呢?我正要向你嘱咐大事,快不要哭了。”赵匡胤说: “我能当上皇帝,除了依靠祖宗在天之灵和母亲您的恩德,还能依靠什么呢?”杜氏严肃地说: “不对。你当皇帝只是因为柴氏让幼儿主天下,人心不附罢了。如果柴家朝廷有年长的人坐江山,皇位哪能到你的手上?我们不能重蹈柴氏的复辙,你和光义都是我养育成人的,你百岁之后应当传位于弟弟。四海至广,百姓至众,能立一个年长的皇帝,这才是社稷的福分呐。” 赵匡胤一面哭,一面叩头说:“儿怎敢不遵从母亲的教诲。”杜氏又对赵普说: “你要把我的话记下来,不可违背。” 赵普当着杜氏的面记下了她的遗嘱,并在后面写上 “臣普书”的字样。然后把它放进一个金匣里,交给谨慎老成的宫女掌管。这在历史上被称为 “金匮之盟” 。其实杜氏临终之时赵匡胤只有35岁,赵光义也才23岁,而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却已经10岁了。杜氏固然无比地关心她赵家朝廷的命运,在她年老病重之时也难免会神志不清产生一些糊涂意识,但无论如何她也不至于糊涂到认定只有35岁的赵匡胤会像周世宗柴荣那样在30几岁的年纪上就英年早逝,把政权抛给仅有十几岁的小孩。而所谓 “金匮之盟” 只是直到赵光义即位已有7年,赵匡胤的长子德昭、次子德芳相继被赵光义威逼自杀,或不明不白地暴病而死之后,才通过曾与赵光义有矛盾的赵普一人之口公诸于世的,在此以前就连赵光义本人也丝毫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因此,关于 “金匮之盟” ,以及杜氏嘱咐赵匡胤兄终弟及的故事,只能是赵普为了讨好赵光义以保住自己的相权而与企图为即位寻找合法借口的赵光义相互勾结共同杜撰的地地道道的伪造货。在杜氏的生平之中也根本不存在什么 “预定继统” 、“金匮之盟” 的事情,对此近代史学家张荫麟在 《宋太宗继统考实》 一文中做过翔实的考证,可称定论(见 《文史杂志》第1卷第8期,1941年)。

建隆二年(961)六月,杜氏死于滋德殿,终年60岁,谥号明宪,葬于安陵,其牌位安祭于太庙。乾德二年(964),改谥号曰“昭宪” 。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huanghou/2022122771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