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请诛杨国忠,以清君侧” ,爆发了长达八年之久的 “安史之乱” 。
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挥师直取京师长安。
唐玄宗从长安出逃,京城的官吏百姓大部随驾西行。沿途的父老百姓,常常阻拦唐玄宗的行辇,恳请唐玄宗率军回师长安,讨伐安史叛军。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后,唐玄宗惊魂未定,哪还有胆量率军回师?!于是,逃难的吏民纷纷跪在太子李亨的马前,希望太子能留在马嵬驿,主持进剿叛军的军务。
多年以来,在皇室的争斗中,李亨总是退避三舍,逆来顺受,亦无任何主张。如今面对跪在马前的难民,亦不知如何是好。
唐玄宗得报逃难吏民跪障太子马前,恳请太子主政,立即颁布诏书,准太子李亨留驻马嵬驿主政监国,收拾残局。
太子良娣张氏与东宫太监李辅国劝说李亨顺应吏民百姓的要求,留马嵬驿统领各镇勤王之师,迎战叛军。
张氏,原籍邓州向城(今河南南阳)。出身官宦之家,几代皆于京城为官,所以举家迁到长安附近的新丰(今陕西临潼)落籍。
张氏的祖母窦氏,是唐玄宗的母亲昭成皇太后的妹妹。武则天执政时期,昭成皇太后因为对武后专权不满,被武则天赐死 是时,玄宗李隆基年龄尚小,幼年丧母,十分可怜。在武则天孙子中,她最喜爱的就是李隆基。于是,她下诏宣窦氏入宫承担乳母的责任,抚养李隆基。李隆基即皇帝位以后,为报达窦氏养育之恩,诰封她为邓国夫人。窦氏的5个儿子女儿也都封官晋爵。窦氏第四子张去逸,后来生了女儿张氏。天宝年间,唐玄宗又下诏宣张氏入太子李亨的东宫侍奉,并被册封为“良娣” 。
李亨出世,就多有磨难。他的母亲杨氏,是李隆基做太子时,鉴于政治联姻的需要,入选东宫的,仅被册封为 “良媛” 。但是,这种联姻,并没有缓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反而给太平公主提供了批评李隆基 “多内宠” 的口实。杨良媛入宫不久,即有孕在身。此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日趋激化。李隆基惟恐太平公主得知杨良媛怀孕,又以 “内多嬖宠” 为理由,在睿宗面前进谗。于是,他迫令杨良媛悄悄服药堕胎。后经张说劝阻,未给杨良媛服药。太平公主被杀以后,杨良媛生下一子。李隆基十分高兴,便取名“亨” 。因王皇后膝下无子,便将李亨收养于后宫,母子难得相见。
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封忠王。开元年后期,武惠妃专宠,为争嫡立长,陷害太子李瑛。开元二十五年(737),太子李瑛及鄂王、光王被诬 “谋反” ,贬废为 “庶人” ,不久相继被杀。太子及二王死后,武惠妃精神失常,不久便失宠病死。她的儿子寿王李瑁,也没有得封太子。倒是忠王李亨,依无嫡立长的礼制,被晋册为太子。
开元二十六年(738),李亨被册立为太子后,韦孺人被晋封为太子妃。不久,张氏入选东宫,被册封为 “良娣” 。
太子妃韦氏,是兖州都督韦元硅之女。李亨为忠王时,选入王府,被册封为 “孺人” 。
当时,宰相李林甫专权朝政,满朝文武,大都以李林甫马首是瞻。风流皇帝唐玄宗几乎不过问朝政,大事小事皆委于李林甫。李林甫重用邪佞之人,闭塞言路视听,排斥贤能,引起了一批正直的朝臣的不满。
太子妃韦氏的长兄韦坚,当时官任刑部尚书。他常与柳积之等一批朝臣聚在一起,指责李林甫的奸佞之为,并准备联络朝官,弹劾李林甫。
韦坚与太子李亨意气相投,常有往来,因为李林甫曾伙同玄宗武惠妃设计陷害前太子李瑛,改立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事虽没有成功,但李林甫对扶立李瑁之事仍念念不忘,常在玄宗面前诋毁李亨。所以,太子李亨对韦坚、柳积之弹劾李林甫之事,亦暗中支持。
李亨深知,自己能够得立为太子,实为侥幸,因为父皇李隆基对自己并没有格外的偏爱。一般作为太子,大都有朝臣做外援,特别是以宰相为外援,方能巩固地位,但李林甫却处处与之为敌,面对前车之鉴,他可以说是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谁知李林甫得知韦坚、柳积之等人联络朝官,准备参劾自己之后,先发制人,罗织 “谋逆” 罪名,起 “柳积之案” ,捕杀柳积之。韦坚连罪人狱,被迫自杀。
李亨闻知 “柳积之案” ,韦坚连罪赐死的消息以后,极为恐慌。他知道,一但自己被牵连到 “柳积之案” 中,便会步前太子李瑛的后尘,落个废贬被杀的下场。
储君太子之位,虽然距皇帝位仅一步之遥,但同时,也是诸王觊觎,废立即在旦夕的悬位。如果一言一事不妥,不仅被废,而且废后必杀,性命都难有保障。
于是,李亨想出一条荒谬的 “计策” 。他立即上表玄宗,辩白自己与韦坚等人的 “谋逆” 罪案没有任何干系。甚至声称,长期以来与太子妃韦氏 “情义不睦” 、夫妻不合,请求玄宗允准他与太子妃罢婚。李亨此为,本是解脱之计,谁知玄宗立即下诏准其罢婚,并废去太子妃韦氏的名号,削发为尼,送至皇宫内廷佛寺出家修行。“安史之乱” 以后,韦氏未能随之西逃,陷在长安,安禄山攻克长安后,韦氏被杀于宫中佛寺。
李林甫去相后,佞臣杨国忠登场,继为宰相,杨国忠兄妹当权后,对李亨的控制稍为放松一些。所以,李亨和张良娣终于松了口气。可是不久就发生了 “安史之乱” 。于是李亨、张良娣又跟随唐玄宗颠沛流离,狼狈西逃。
马嵬驿哗变,杨氏兄妹被杀以后,李亨、张良娣与玄宗分道扬镳。因为李亨曾任朔方节度使,在那里有一定的基础。朔方路途不远,又有朔方留守杜鸿渐和行军司马裴冕在那里镇守。经多年经营,兵精马壮。因此,李亨决定西去朔方灵武(今宁夏灵武),征集兵马,再兵发长安。
这时,张良娣已有孕在身,随军西去朔方,风餐露宿,一路十分劳苦。李亨随从军卒为数不多,一路上和逃难百姓同行,杂混一处,更觉混乱。为了保障李亨的安全,每晚住宿,张良娣都将自己的被褥安置在前厅,让李亨住到后室,以防不测。
李亨非常感动地说: “赶一天的路,已经十分辛苦了,何况天黑以后,一般不会有什么意外,外面有军卒护卫警戒御敌,不必为我过虑。再说,御寇警卫,也不是妇人的事,更何况你有孕在身。”并要张良娣到后室安寝。
张良娣立意睡在前厅。她说: “眼下局势非常混乱,随时都有发生事变的可能。殿下长途跋涉,已是万分艰辛,随从护军又寥寥无几,若遇仓猝之变,恐怕难以抵挡,我在前厅,如果贼寇闯入,可以阻拦他们,赢得一点时间,殿下便可以乘机从后面走脱。”
李亨听了张良娣这一席话,万分感慨,便依她安排,不再阻拦。
不久,李亨、张良娣一行顺利到达了朔方灵武。广集各镇兵马,准备兴兵讨伐安史叛军。李光弼、郭子仪等人,闻知监国太子李亨已抵灵武,纷纷率部队前来会合。
抵达灵武以后,张良娣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李佋。产下三天,张良娣不顾自己产后体虚,起身亲自带领随军女眷,为前线将士赶制战袍军服。随军女眷纷纷劝她回房卧床休息,李亨闻知后,亦劝说张良娣回房歇息。
张良娣说: “前线将士日夜征战,殿下为平叛整日操劳,我怎么能躺得下去呢?”
756年,在张良娣、李辅国及文武官员的要求下,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是为肃宗。改年号为 “至德” 。尊李隆基为“上皇天帝” 。
肃宗即皇帝位后,立即诏令各部唐军,进剿叛军。李光弼、郭子仪率唐军及部分借用的回纥兵,大举进攻,很快就收复了京城长安。
758年,肃宗李亨、张良娣等返回长安,改年号为 “乾元” 。
肃宗回京后,即册晋张良娣为 “淑妃” 。同时,他又派人到成都接回太上皇李隆基,于城南兴庆宫居住。
接着,唐肃宗又任张淑妃的父亲张去逸为尚书省左仆射。母亲窦氏封义章县县主。姐姐封清河郡主。妹妹封郕国夫人。弟弟张清尚大宁公主,晋升为太常寺卿,张潜尚延和公主。一家皆加爵升官,因此显贵。
乾元元年(758)四月,肃宗诏告天下,立张淑妃为皇后。
安禄山攻克长安以后,曾放兵在城中大肆烧杀抢劫。唐肃宗、张皇后返回长安时,京城已是一片残破景象。这时,唐军和安史叛军正在河南地区鏖战,急需粮草后援。为了早日恢复经济,支援前线,张皇后着令将后宫禁苑改为桑园,亲自率领宫女、太监一起植桑养蚕。同时,发布懿旨,令京城官员命妇,以皇后为榜样,在自家后院植桑养蚕,以救急国难。由此可见,张皇后专心辅政的一片苦心。
张皇后自从嫁给肃宗以后,二人历经磨砺。危难时分,张皇后虽为女辈,但能够挺身而出,保护懦弱的李亨。内政外事,李亨也常常与张皇后商议。
乾元二年(759),为了加强对各方镇的控制,强调皇帝的权威,经几位大臣提议,唐肃宗李亨诏令群臣重议帝号。经过廷议,上尊号为 “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 。张皇后闻知,也要求为自己上尊号为 “翊圣” 。“翊圣”即为拥戴辅佐皇帝的圣贤之人。
回到长安后,朝臣官僚对张皇后伙同宦官李辅国干预朝政之事,早就不满。此次,张皇后乘皇上尊号之机,要求为自己上尊号,甚至自称 “翊圣” ,激起了朝臣的强烈反对。
李揆立即上奏肃宗,坚决反对为皇后上尊号,并力陈历史上后妃干预朝政、殃及天下国家的古训劝鉴唐肃宗。
面对为皇后上尊号一事引起的矛盾,唐肃宗亦感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幸好这天晚上,出现月食天象,京城内外,十分惊慌。朝中盛传,皇后阴德过盛,以阴压阳,因此天降灾象,以示惩戒。为避天灾,唐肃宗这才决定诏令三省各部,禁止为张皇后议上尊号。从此以后,唐肃宗对张皇后日渐疏远。
张氏既然已经做了皇后,当然也就希望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早在朔方灵武,李亨即皇帝位的同时,就立长子广平王李豫为太子。当时,张皇后曾恳请肃宗立她生的儿子李佋为太子。遭到肃宗第三子建宁王李倓的强烈反对。李倓认为,广平王李豫已被立为太子,在战乱期间,刚刚确立太子,便重新改立,可能会引起混乱。另外,李佋尚是襁褓婴儿,若立为太子,也不能领兵平叛,与天下国家无利。时过不久,李佋夭折,改立太子的事便不再提及。但是,从此张皇后和建宁王李倓,却结下了怨恨。
建宁王李倓,英武有才略,自幼喜爱武术骑射。“安史之乱”后,他亲自统帅禁卫军护驾西行。马嵬驿事变后,他进言父亲李亨,不要随玄宗入蜀,改道西去朔方,召募豪杰,再图复兴大唐江山。唐肃宗在灵武兴兵讨叛时,曾想任命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 ,但他坚辞不就。李倓同李泌等人力主由太子李豫担任 “天下兵马元帅” ,以军功确立太子的威信。
太上皇李隆基得报李亨于灵武即位,发兵讨伐叛军,十分高兴。他深知张皇后多年来对李亨的贤助,于是,派人将自己喜爱的七宝马鞍赐给了张皇后。张皇后对这只嵌满珠宝的马鞍十分珍爱,收藏于自己的箱箧之中。谁知李倓却奏请肃宗,让张皇后交出七宝鞍,将鞍上珠宝全部拆下,分赏给禁军将士。这件事更加深了张皇后与李倓之间的矛盾。于是,张皇后和宦官李辅国,常常在肃宗面前潜言诬陷李倓图谋杀害太子李豫,并在外面散布谣言,说建平王李倓军功远在李豫之上,却没有被任统兵元帅,为此常忧忧不乐,万分恼怒。后来,张皇后又面告肃宗,“传闻李倓企图谋害太子,以武力夺取储君之位。”
肃宗闻知大怒,大敌当前之际,李倓不去奋力杀敌,却阴谋残杀自己的兄长,图谋不轨。于是,肃宗即刻下诏,赐死李倓。
这时,太子李豫率军收复洛阳。于是,他派李泌亲自回京报捷。
李泌以7岁 “神童” 入朝,后以翰林供奉入李亨宫中,与肃宗李亨关系甚密。肃宗灵武即位,他亦赶去灵武。后来,肃宗派他协助李豫,在军中出谋划策。
李泌回京报捷,与肃宗闲谈之间,有意引出了建宁王李倓赐死的话题。
肃宗见李泌提及李倓,气恼地说: “国家危在旦夕之时,李倓自以为手中有兵权,不去奋力杀敌,却受小人挑拨,企图谋害长兄李豫,篡夺太子之位。我为国家和大局着想,不得不忍痛让其自杀。”
李泌回道: “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我也在河西,对此事的内情还是比较清楚的。李豫、李倓二兄弟,自幼关系和睦,亲如手足。李倓死后,直至今日,只要一提到李倓,李豫仍然伤心落泪,咽呜不止!他们兄弟情义如此之深,怎么会有李倓谋害太子的事呢?陛下一定是听了某些人的谗言吧!”
赐死李倓以后,肃宗也风闻一些不平之言,甚为此后悔,现在听了李泌的一席话,伤心地流下了眼泪,他叹道: “事情已是如此,有什么办法可以补救呢?”
李泌讲: “陛下听说过 《黄台瓜》这首词曲吗?当时,高宗有8个儿子,其中武后所生4子。这4个儿子当中,睿宗李旦是排行最小的一个。长子名叫李弘,被立为太子。他是一个明达事理,贤明孝悌的人。但是,武后企图临朝亲掌政务,李弘便成其障碍。因此她毒死了李弘,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做了太子以后,亦时常担忧自己的命运。每当朝见高宗、武后时,他不敢多说一句话。后来,他忍无可忍,便作诗一首,让教坊乐工谱曲,唱给父母听。歌词是这样: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
谁知李贤还是被武后贬废,流放黔中,病死他乡。今天,陛下已经 ‘一摘’ 了,万望不要再而三。”
太子李豫,率唐军先后收复了长安、洛阳,关中、河南一带得以安定。这样,太子李豫名振天下,万民翘首以待,解救于倒悬之中。
张皇后虽然常以李豫非嫡出为由,希望肃宗改立她的小儿子李侗为太子。但是,由于李侗年幼,而李豫威望极高,李泌及朝中文武大臣又强烈地反对,肃宗一直未予应允。特别是太上皇李隆基,格外喜爱李豫这个孙子。他认为,恢复李唐江山的重任,只有李豫才能承担。
太上皇李隆基回到长安以后,虽然不再过问朝政,但是,朝中大臣经常到兴庆宫走动,地力守吏入京办公,事毕以后都去朝觐太上皇,这几乎成了公例。因此,李隆基对军国大事,了如指掌,对张皇后伙同李辅国弄权、干预朝政之事也有风闻。他极力反对张皇后策划改立太子的图谋,多次面嘱肃宗,坚决不能改立李侗,以防造成政治紊乱,不利于当前的平叛。
自古以来,皇宫里面就无任何秘密可保。大多宫女、太监,都充当着诸位妃后、总管、太子、诸王以及诸多皇亲国戚的间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张皇后对太上皇李隆基的一言一行,早就了解得一清二楚。
一天,唐肃宗李亨到兴庆宫问安。太上皇李隆基又问起张皇后干预朝政的事,历数她上尊号、改立太子等事,并要求李亨对张皇后和宦官李辅国严加管束,以防内乱。肃宗唯唯诺诺,应承几句,便返回皇宫。
太上皇与肃宗之间的这番谈话,很快就传到了张皇后、李辅国耳中。张皇后疑心太上皇所作所为,实际上是为重新恢复帝位做准备。她认为,李隆基如若复辟,对李亨和自己都十分不利,于是,她与李辅国密议,企图将太上皇李隆基迁出兴庆宫,软禁于西宫甘露殿,阻断他与外界的往来,以便于控制。
其后,李辅国密奏肃宗道: “太上皇所住的兴庆宫,远离皇宫,却与百姓里坊相距太近。百姓常能见到太上皇,皆呼之为 ‘万岁’ 。文武官员及地方长吏,也时时去兴庆宫觐见太上皇。另外,他身边还有高力士、陈玄礼等一班文臣武将,长此下去,恐怕对陛下不利。请陛下亲迎太上皇到宫中居住,杜绝与外人往来,以防不测。”
李辅国说完,见唐肃宗低头无语,一言不发,无奈只得悄悄退下,回后宫呈报张皇后。不得已,张皇后只得亲自出面,向肃宗晓以利害。但是,唐肃宗仍是沉默不语。
是时,“安史之乱” 尚未平息,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蓟县)称帝。李光弼、郭子仪连续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进攻,均未获胜。为此,肃宗忧心如焚,现今,皇宫内又是争权夺利,搞得人人自危,鸡犬不宁。内陇外虑,使本来就很压抑的唐肃宗抑忧成疾,一病不起。
唐肃宗病后,张皇后乘机以肃宗的名义传旨,逼迫太上皇李隆基迁入西宫甘露殿,同时,又将高力士流放巫州(今四川巫山)。
这一年端午,肃宗病情稍有好转,正和自己的小女儿在太极殿玩耍。太监禀告,名士李唐求见。当李唐进到太极殿时,肃宗正将小女儿抱在膝上逗乐。见李唐进来,便说: “我最喜欢这个女儿,今天这样,请你不要见怪。”
李唐慨然叹道: “今天,太上皇一定也在想念他的儿子啊!”
唐肃宗闻此潸然泪下。由于张皇后正在身边,他也不敢去甘露殿拜见父亲。其后,肃宗的病情一天比一天沉重。
太上皇李隆基被软禁甘露殿以后,也染病不起。肃宗碍于张皇后,亦不敢亲去探视,于是在宫中刺破手指,蘸血誉写一卷佛经,偷偷派人送到甘露殿,面呈太上皇李隆基,以寄托自己的思念,算是尽了一点孝心。
上元元年(760),太上皇李隆基病逝于甘露殿。
唐肃宗正在病中,闻此噩耗,病势更加严重。弥留之际,他终于自作主张,颁布诏令,命太子李豫主政监国,掌管一切军国政事。
诏书颁布以后,太子李豫将即大统的局势已定。李辅国见肃宗命在旦夕,张皇后大势已去,转而投靠太子李豫。
张皇后得知李辅国易主,十分气愤,便想借太子李豫除去李辅国。她急召太子入宫觐见。
李豫入宫以后,张皇后屏去宫女、太监,对李豫讲:“权阉李辅国自掌管禁军以来,手中握有兵权,不可一世。他专政弄权,连陛下的国事诏令,实际上都是由他来定夺。后来,他又矫命圣旨,逼迫太上皇迁到甘露殿软禁,途中又暗置禁军欲以加害。当今天下吏民,对这个权阉都非常痛恨。当今陛下病情严重,已是弥留之际,近来,李辅国经常怏怏不乐,惟恐陛下一旦逝世,你我将会对他不利。这几日,风闻李辅国的同伙程元振阴谋串通禁军黄门侍卫,图谋不轨。如果我们不即刻诛杀李辅国、程元振一伙,定会酿成大祸,追悔莫及!”
太子李豫对张皇后早已胸中有数。听罢张皇后这一席话,他声泪俱下说: “李辅国、程元振二人都是皇上的功臣勋旧,有功于国家天下。目前,皇上病体危重,如果动用武力捕杀李辅国、程元振,一定会使皇上受到震惊,病情加重。依臣之见,还是和朝中大臣商量一下,慢慢再作打算吧!”说罢,李豫借口公务,匆匆退出宫去。
张皇后见状十分恼怒,她愤愤地说: “太子李豫本不是能共事的人!” 但是,张皇后已将自己的计划泄露给了李豫,如果李豫与李辅国联合,自己将会被置于死地。于是,她立即密召肃宗第二子、越王李系入宫,和盘托出诛除权阉李辅国的计划,同时,又对李系许诺,一旦计划实现,将贬废李豫,立李系为太子。
李系应允以后,张皇后立即令宦官段恒俊从宫中挑选二百多名强壮的宫卫太监,分发甲胄兵器,埋伏在肃宗病卧的长生殿内外。同时,又以肃宗名义,急召太子李豫到长生殿觐见,企图捕杀太子李豫。
张皇后所作所为,早有程元振的心腹太监密报了李辅国、程元振。李辅国火速调集黄门侍卫封锁宫门,又派禁军包围了皇宫。他亲自守候在进宫必经的凌霄门,等候太子李豫前来。
太子李豫接到父亲召见的诏令后,立即动身入宫谒见肃宗。当他行至凌霄门时,被李辅国、程元振阻拦。李辅国将张皇后阴谋废立太子,并在长生殿埋伏甲兵,只待太子前去的情况禀告了李豫。
李豫说道: “今天皇上已经病危,才召我进宫相见,我怎能怕死不去呢?”
程元振阻住宫门,劝说太子李豫: “殿下如果入宫,将必死无疑了!”
接着,李辅国、程元振派禁军将太子李豫护送到宦官衙门飞龙厩保护起来,暂避风险。
当天夜里,李辅国、程元振亲自率领禁军冲入长生殿,杀越王李系、宦官段恒俊、朱辉先等,参与阴谋的百余名太监全部被杀。
唐肃宗于病榻上,忽见禁军冲入殿前,大肆捕杀宫人,刀光剑影,不绝于耳。肃宗受到惊吓,当即毙命。
李辅国控制了局面以后,立即赶到后宫,将张皇后押解出宫,幽禁于别殿。
宝应元年(762),太子李豫即皇帝位,是为代宗。
唐代宗经廷议议决,颁诏历数张皇后的罪薮,贬张皇后为“庶人” ,后杀于宫中。张皇后族人及亲信,全部被杀。张皇后的弟弟张清、张潜被流放。